化圣通滯湯的功效與作用
春季養(yǎng)生防風通圣。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鄙钪?,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注如何養(yǎng)生,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化圣通滯湯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許多喜歡養(yǎng)生的人士都知道化圣通滯湯,但是你們知道怎樣正確的利用化圣通滯湯嗎?化圣通滯湯的功效有哪些呢,不太清楚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
【處方】金銀花8錢,蒲公英9錢,天花粉5錢,白芥子2錢,附子1錢,白芍2錢,通草2錢,木通1錢,炒梔子3錢,茯苓3錢。
【功能主治】消痰通瘀。主男子乳房忽然壅腫,如婦人之狀,按之痛欲死,經歲經年不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此方妙在金銀花與蒲公英直入陽明之經,又得清痰通滯之藥為佐,附子則單刀直入,無堅不破,又何患痰結之不消?或疑附子大熱,諸痛皆屬于火,似不可用。殊不知非附子不能入于至堅之內,況又有梔子、芍藥之酸寒,雖附子大熱,亦解其性之烈矣,又何疑于過熱哉!
【摘錄】《石室秘錄》卷四
看了上面關于化圣通滯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擴展閱讀
各種疾病的侵襲是現(xiàn)代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大多是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大造成的,也是生活習慣不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而且也容易導致人體出現(xiàn)提前衰老的跡象。中藥方劑是一個幫您擺脫各類疾病的好方法。下面為大家講一下化積滯通大腸方的做法。
【處方】芫花1兩,牽牛1兩,鱉甲(醋炙)半兩,狠毒(制)1分,獨活1分,大黃(薄切,醋煮干)1分,羌活1分,牡丹皮(去心)1分,桔梗1分,當歸1分,牛膝1分,荊芥穗1分,連翹1分,半夏3錢。
【制法】芫花、狼毒2味木臼中杵羅為末,其余諸藥合作一處,杵羅為末后,總合一處相滾,令芫花、狠毒與眾藥末拌勻。
【功能主治】化積滯,通大腸。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土器內煎,蔥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十九引《護命》
通過本文,相信你學到更多的化積滯通大腸方食用方法了吧!化積滯通大腸方可以增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調理各個系統(tǒng)的機能,了解了化積滯通大腸方這么多的功效,大家不妨試一試。
柴胡化滯湯,大家估計不會陌生吧,都應該多多少少知道一點。但是你真的了解柴胡化滯湯嗎?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話,不妨瀏覽一下本篇文章哦。
【處方】柴胡、黃芩、半夏、甘草、枳實、厚樸、山楂、杏仁、赤芍、陳皮。
【功能主治】風溫。喘渴多睡,四肢不收。
【用法用量】
【摘錄】《醫(yī)學傳燈》卷上
【處方】柴胡、黃芩、半夏、甘草、枳殼、厚樸、山楂、蘇子、桔梗。
【功能主治】飲食郁遏,少陽三焦之氣不得宣通,日晡寒熱,頭亦微痛,全與風寒無異,神氣如故,身無疼痛。
【摘錄】《醫(yī)學傳燈》卷上
【處方】柴胡、黃芩、甘草、丹參、當歸、枳殼、厚樸、山楂、木香、檳榔。
【功能主治】痢疾初起,表邪未凈;或久痢身熱者。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柴、芩、甘草,用之以治暑也;枳、樸、山楂,用之以消食也;河間曰:行血則便膿自愈,故用丹參、當歸;調氣則后重自除,故用木香、檳榔。
【摘錄】《醫(yī)學傳燈》卷下
沒有想到吧,柴胡化滯湯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揚光大,繼承下去。
基本上一提到化滯調中湯,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化滯調中湯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處方】白術4.5克 人參 茯苓 陳皮 厚樸(姜制)、山楂肉 半夏各3克 神曲(炒)麥芽(炒)各2.4克 砂仁2.1克
【功能主治】治積滯脹滿。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生姜片3片,煎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二
【處方】白術1錢5分,人參1錢,白茯苓1錢,陳皮1錢,厚樸(姜制)1錢,山楂肉1錢,半夏1錢,神曲(炒)8分,麥芽(炒)8分,砂仁7分。
【功能主治】食滯脹滿。
【用法用量】水2鐘,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摘錄】《準繩·類方》卷二
上文介紹了化滯調中湯的食用方法,我們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采納后好好利用化滯調中湯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面對著醫(yī)學的多元素發(fā)展,對于疾病的治療也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實施手段,其實,中藥方劑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因為其副作用小,藥材種類也很多,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推薦。下面來看一下化滯丸。
【處方】荊三棱1兩,蓬莪術1兩,桔梗1兩,大黃1兩,陳橘皮1兩(用溫湯洗過),半夏1個(破作兩片),白術1兩(與前件并銼如皂角子大),旋覆花1兩,鱉甲(去裙)2兩(作4片),葶藶子1兩半(淘凈,生絹袋盛之),紫蘇葉1兩,木香3兩(研干),沉香半兩(銼細,生用),麥蘗1兩(微炒),檳榔半兩(生用),舶上茴香半兩(水淘去土,干稱),硼砂1兩半(細研銼,用瓷器納入前藥內,用米醋3升浸,重湯煮取2升半)。
【制法】上用煮藥,作一處焙羅,和入生藥,除木香、沉香、麥蘗、茴香、檳榔不入醋煮,余皆煮藥作一處,焙搗羅為細末,用煮藥醋調面糊煮,搜和,入石臼中多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中化痰,快美飲食,消化停滯。主脾肺氣滯,水飲停積,膈痹口滿,咳嗽涎壅,嘔吐頭昏,飲食不下;或痰痞氣膈,陰陽不通并厥,口噤昏默,不省人事,狀似中風;及恚怒氣逆,飲食湯水,停聚胸膈成病,以致十膈五噎,翻胃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熟水送下;婦人血.氣心痛,炒姜醋湯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六九引《家藏經驗方》
【處方】巴豆1錢(去油),三棱2錢,莪術2錢,青皮1錢,陳皮1錢,黃連3錢,半夏3錢,木香2錢,丁香1錢。
【功能主治】一切寒熱氣滯之積。
【用法用量】煉蜜為丸服。
【摘錄】《血證論》卷八
【處方】巴豆6錢(醋制),烏梅肉5錢(焙干)。
【功能主治】內消飲食。主
【用法用量】白面8錢,調糊為丸服。
【注意】妊娠勿服。
【摘錄】《醫(yī)門八法》卷二
【處方】黃丹1兩,黃蠟1兩,巴豆肉3錢。
【制法】上藥黃丹、巴豆2味,同細研,用碗1個,香油少許,慢火化開蠟后,3-4次下前藥,調勻,滴入水不散為度,都傾入水中,取出。
【功能主治】男女飲食不消,氣閉肚疼,里急后重,白瀉。
【用法用量】每服如蘿卜子大,水大積者15丸,生姜湯送下;水小積者,虛實隨加減用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七二
【處方】廣木香2錢半,丁香2錢半,青皮(去瓤)2錢半,陳皮(去白)2錢半,黃柏皮2錢半,莪術(慢火煨)4錢8分,半夏(姜汁和成餅曬干)2錢5分,巴豆(去殼,火炒過)。
【制法】上藥用砂鍋好醋浸一時,慢火熬干,炒黃,烏梅肉5錢焙干,共為末,用面醋打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一切雜積、酒積,胸膈膨脹,嘔吐酸水,泄瀉痢疾,婦人血氣。
【用法用量】方中巴豆用量原缺。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六
以上就是化滯丸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去,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你知道山楂化滯丸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山楂化滯丸時會產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山楂500g 麥芽100g 六神曲100g 檳榔50g 萊菔子50g 牽牛子50g
【性狀】為棕色的大蜜丸;味酸、甜。
【炮制】以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紅糖25g 及煉蜜90~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消食導滯。用于停食停滯,食少納呆,大便秘結,脘腹脹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1~2次。
【注意】孕婦忌服。
【規(guī)格】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以上就是本文對山楂化滯丸的一些介紹,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多積累這方面的信息,一定會對周圍的人有所幫助的。
氣溫的變化不定讓身體體質本來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種不適,下面就介紹一種一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菊花通圣散,讓大家都能健康起來。
【處方】防風 連翹 麻黃 薄荷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芒消各15克 石膏 桔梗 黃芩各30克 白術 梔子 荊芥穗各7.5克 滑石90克 甘草60克 菊花45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暴發(fā)火眼,兩瞼潰爛,或生風粟。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四十三
【處方】防風1兩,川芎1兩,當歸1兩,芍藥1兩,大黃1兩,芒消1兩,連翹1兩,薄荷1兩,麻黃半兩,石膏1兩,桔梗1兩,黃芩1兩,白術2錢半,梔子2錢半,荊芥穗2錢半,滑石3兩,甘草2兩,菊花。
【功能主治】暴發(fā)火眼,外障。
【用法用量】方中菊花用量原缺。
【摘錄】《金鑒》卷四十三
【處方】白菊花1兩半,滑石3兩,石膏1兩,黃芩1兩,甘草1兩,桔梗1兩,牙消1兩,黃連1兩,羌活1兩,防風半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赤芍藥半兩,大黃半兩,薄荷半兩,連翹半兩,麻黃半兩,白蒺藜半兩,芒消半兩,荊芥2錢半,白術2錢半,山梔子2錢半。
【功能主治】兩瞼潰爛,或生風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同煎7分,食后服。
【摘錄】《準繩·類方》卷七
看了上文對于菊花通圣散的介紹,我們對于菊花通圣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內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
相信很多朋友的身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那種不適的感覺是最痛苦的事情,怎么樣能改善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中醫(yī)方劑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防風通圣散的制作方法。
【處方】防風(五分) 川芎(五分) 當歸(五分) 芍藥(五分) 大黃(五分) 薄荷葉(五分) 麻黃(五分) 連翹(五分) 芒硝(五分) 石膏(一錢) 黃芩(一錢) 桔梗(一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 荊芥(二分半) 梔子(二分半) 白術(二分半)
【功能主治】治一切風熱等證。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聚時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錢。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別名】通圣散(《傷寒標本》卷下)。
【處方】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麻黃 連翹 芒消各15克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0克 滑石90克 甘草60克 荊芥 白術 梔子各7.5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主風熱壅盛,表里俱實,憎寒壯熱,頭目昏眩,偏正頭痛,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風瘙癮疹,苔膩微黃,脈數(shù)?,F(xiàn)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蕁麻疹、濕疹、神經或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屬風熱壅盛,里閉不通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20毫升,溫服。
【備注】方中防風、荊芥、麻黃、薄荷輕清升散,疏風解表,使風熱之邪從汗而解;大黃、芒消瀉熱通便,山梔、滑石清熱利濕,使里熱從二便而出;更以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之熱;當歸、川芎、芍藥養(yǎng)血和血,白術、甘草健脾和中。配合成方,則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從而達到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效。王旭高評本方說:"此為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名日通圣,極言其用之神耳。"
【摘錄】《宜明論方》卷三
【處方】防風、薄荷、力子、麻黃、黑梔、甘草、荊芥、桔梗、連翹、石膏、元參、木通。
【功能主治】麻癥表里三焦俱實,昏睡壯熱,目赤舌干咽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蔥、水煎服。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
【處方】防風1兩,當歸1兩,川芎1兩,芍藥1兩,大黃1兩(煨),芒消1兩,連翹1兩,薄荷1兩,麻黃1兩,桔梗1兩,石膏1兩(煅),黃芩(炒)1兩,白術2錢5分,山梔2錢5分,荊芥2錢5分,甘草2兩,滑石3兩,白芷5錢,蒺藜5錢(炒),鼠粘子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風熱熾盛,大便秘結,發(fā)熱煩躁,表里俱實者。
【用法用量】每服3-5錢,白湯調下。
【摘錄】《癘瘍機要》卷下
【處方】防風2錢半,川芎5錢,石膏1錢,滑石2錢,當歸1兩,赤芍5錢,甘草2錢半(炙),大黃5錢,荊芥穗2錢半,薄荷葉2兩,麻黃5錢(去根苗節(jié)),白術5錢,山梔子2錢,連翹5錢,黃芩5錢,桔梗5錢,牛蒡(酒浸)5錢,人參5錢,半夏(姜制)5錢。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一切風熱郁結,氣血蘊滯,筋脈拘攣,手足麻痹,肢體焦痿,頭痛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腸胃蘊熱郁結,水液不能浸潤干周身而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甚,而時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氣與邪熱并甚于里,陽極似陰,而寒戰(zhàn)煩渴老;或熱甚變?yōu)榀懠?,久不已者;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陰虛,心火陽熱暴甚而中風;或暴喑不語,及喑風痛者;或破傷中風,時發(fā)潮熱搐搦,并小兒熱甚驚風,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熱極黑陷,將欲死者;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并解耽酒熱毒,及調理傷寒,發(fā)汗不解,頭項肢體疼痛,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御藥院方》有牛膝,無牛蒡。
【摘錄】《醫(yī)學啟源》卷中
【別名】通圣散
【處方】防風半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大黃半兩,薄荷葉半兩,麻黃半兩,連翹半兩,芒消半兩,石膏1兩,黃芩1兩,桔梗1兩,滑石3兩,甘草2兩,荊芥1分,白術1分,梔子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疏風退熱,瀉火通便,解酒,解利諸邪所傷,宣通氣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主風熱怫郁,筋脈拘倦,肢體焦萎,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夜臥寢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怫郁結,水液不能浸潤于周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郁,而時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者;或因腸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濕而泄;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泄者;或表之,陽中正氣與邪熱相合,并入于里,陽極似陰而戰(zhàn),煩渴者;或虛氣久不已者。或風熱定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語,或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或喑風癇者.或洗頭風,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并小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癘而能辨者;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或熱黑陷將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濟及久不愈者,或頭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駁,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俗呼為肺風者,或成風癘,世傳為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及傷寒未發(fā)汗,頭項身體疼痛者,并兩感諸癥。兼治產后血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郁甚,為諸熱癥,腹?jié)M澀痛,煩渴喘悶,諸妄驚狂,或熱極生風而熱燥郁,舌強口噤,筋惕肉瞤,一切風熱燥癥,郁而惡物不下,腹?jié)M撮痛而昏者。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墮馬打撲傷損疼痛,或因而熱結,大小便澀滯不通,或腰腹急痛,腹?jié)M喘悶者。
【用法用量】通圣散(《傷寒標本》卷下)。本方去芒消,名“賈同知通圣散”;去麻黃、芒消,加縮砂仁,名“崔宣武通圣散”;去芒消,加縮砂仁,名“劉庭瑞通圣散;(見原書同卷)。本方改為丸劑,名“防風通圣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又名“通圣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哈爾濱方)。
【注意】若時毒饑饉之后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讀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諸痛瘍瘡癢,皆屬心火,故表有疥瘡,必里有實熱。是方也,用防風、麻黃泄熱于皮毛;用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泄熱于肺胃;用荊芥、薄荷、川芎泄熱于七竅;用大黃、芒消、滑石、梔子泄熱于二陰;所以各道分消其勢也。乃當歸、白芍者,用之于和血;而白術、甘草者,用之以調中爾。
【臨床應用】1.將防風通圣散改為湯劑治療頑固性頭痛27例,療效顯著?;颊呔憩F(xiàn)為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性頭痛,病程3個月以上,經多種治療效果不佳,并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及顱內炎癥所致之頭痛。其中偏頭痛及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6例;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8例,肌收縮性頭痛7例,神經官能性頭痛3例,鼻副鼻竇炎伴發(fā)頭痛1例,高血壓所致頭痛2例。治療以防風通圣散作為基本方,無大便秘結,去大黃、芒消;無小便黃赤,去山梔、滑石;頭昏眼花者,加菊花。結果,治愈19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未見副作用。作者認為:本方藥味太多,應加篩選,可以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發(fā)汗解表,川芎、當歸、白芍活血和營作為主藥,隨證加減。
【摘錄】《宣明論》卷三
【處方】防風、荊芥、當歸、羌活、獨活、僵蠶、甘草、滑石、黃柏、白術、桔梗、薄荷、山梔、川芎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紫云瘋,起時形如紫云,從上而下,前后一同。
【用法用量】先吃1服,后加大黃、芒消、連前藥各4錢,水煎緩服。至利為度,不用服盡。后服返元丸。
【摘錄】《秘傳大麻瘋方》
【處方】北防風、荊芥、白附、白芷、白蒺藜、僵蠶、蒼術、白鮮皮(無癬不用)、靈仙、苦參(無癬去之)、元參、赤芍、川芎、川連、焦梔、檳榔、銀花、牛子、大黃、芒消、枯芩、生石膏、條甘草、燈心。
【功能主治】癘疾。
【用法用量】大黃、芒消2味,俟起藥時放下,令2-3沸止。
【摘錄】《瘋門全書》
大家看過對防風通圣散的介紹之后,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吧,有沒有覺得很長知識呢,活到老學到老啊,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下去。
導讀:防風通圣丸的功效與作用?防風通圣丸是一種中藥藥丸,那么防風通圣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防風通圣丸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通圣丸屬于解表類中成藥,出于金代名醫(yī)劉完素的《宣明論方》,為外散風邪、內清蘊熱的表里雙解劑,由防風、麻黃、芥穗、薄荷、大黃、芒硝、滑石、生梔子、黃芩、連翹、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當歸、白術、甘草等17味藥物組成。
方中以防風、麻黃、芥穗、薄荷疏風解表,使風邪從汗而解;以大黃、芒硝瀉熱通便,使里熱積滯從大便而解;配滑石、梔子清濕利尿,引邪熱從小便排出;用黃芩、石膏、連翹清瀉肺胃積熱;加入川芎、白芍、當歸養(yǎng)血和血,白術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諸藥。各藥配合,共起解表通里、散風清熱之效。
因此,本品適用于由外感風邪、表里俱實引起的惡寒發(fā)熱、頭痛眩暈、口苦、鼻塞、咽喉不利、大便秘結、小便短赤以及皮膚瘡瘍、濕疹等癥。
防風通圣丸的功效與作用如下:
1、清熱解毒
與許許多多的降火藥物一樣,防風通圣丸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與作用。并且這是這個藥物最為基本的一個功效與作用。那么,當我們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出現(xiàn)了上火的身體癥狀,我們就應該懂得去使用這個藥品來清熱解毒。
2、治療蕁麻疹
防風通圣丸除了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于常見的皮膚疾病,這一個藥物也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就比如蕁麻疹這一個皮膚疾病,我們就可以使用這一個藥物來進行治療,并且治療效果十分的好。
3、便秘
很多人都會因為這種原因而導致便秘這一個癥狀的出現(xiàn)。那么,當我們出現(xiàn)了這一個身體癥狀時,我們就可以使用防風通圣丸來進行治療。
現(xiàn)代臨床上把防風通圣丸又進行一些引申應用。治療神經痛、支氣管哮喘、細菌性痢疾、多發(fā)性瘡腫、副鼻竇炎、皮膚病、尿路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防風通圣丸的臨床運用,一起來看看。
防風通圣丸的臨床運用
1、肥胖癥:本品對婦女肥胖確有療效,尤其是對20~30歲婦女肥胖效果最為顯著。具體用法是取防風通圣丸(散)每日6次,每次6克(散劑3克調連服3~6個月,一般體重均有明顯減輕。
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本病多屬外感風熱,郁而化火,邪毒循經竄絡于耳所致,可選用防風通圣丸(散)治療,用法是取本品內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二次煎服。
3、慢性闌尾炎:先以防風通圣丸(散)原方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煎眼。以急取效,待癥狀緩解后用本品丸劑內服,每次6克,每日2次,治療慢性闌尾炎有較好療效、但急性闌尾炎不可本品治療,而應采取西藥對癥及手術治療4、斑禿:有人用防風通圣丸(散)治療斑禿50例,取得了痊愈49例,無效1列,治愈率達98%的好效果。
患者在平時如果出現(xiàn)了惡寒發(fā)熱或者是經常的頭痛和眩暈,經常出現(xiàn)口誤里面特別的苦或者是大便秘結,這些癥狀都可以去使用防風通圣丸。服藥期間,注意飲食方面的清淡,不要吃那些魚蝦類的食物。
以上就是一些防風通圣丸的相關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于防風通圣丸的內容,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中藥是很常見的,不同的藥物對疾病治療上是有著一些區(qū)別的,所以在藥物選擇之前,要對它們進行一定的了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加減通圣散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防風15克(去蘆)連翹9克(去蒂)川芎15克 白芍藥6克 當歸9克(酒浸洗)薄荷6克 荊芥穗15克 麻黃9克(去根、節(jié),湯泡)梔子9克(去殼)桔梗 枳殼(去瓤,面炒)石膏各15克 甘草 滑石 黃芩各9克(去朽)柴胡15克 黃連15克 黃柏9克 生地黃10.5克(酒制)羌活15克 熟地黃10.5克(酒制)錦紋大黃18克 芒消30克 皂角刺30克(獨生者,去尖)
【制法】上細切,分八服。
【功能主治】治癘風。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360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時服,日進二服。五六日后,又進二月艮。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六
【處方】防風、荊芥、連翹、赤芍藥、當歸、川芎、桔梗、黃芩、梔子、甘草、青木香、玄參、牛蒡子、大黃、芒消、紫金皮、雞屎子、詐死子、谷藤根、芙蓉根、嫩桕根、青王義。
【功能主治】疔瘡、瘴氣、紫游風等。
【用法用量】加薄荷、生地黃,水煎服。
【摘錄】《準繩·瘍科》卷二
【處方】防風8分,白鮮皮8分,赤芍8分,連翹8分,黃芩8分,牛蒡子1錢,金銀花3分,山梔5分,歸尾5分,荊芥4分,槐花4分,僵蠶2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楊梅。
【用法用量】本方原書用半斤,再加苦參半斤,改為丸劑,名“加減通圣丸”。
【摘錄】《醫(yī)學入門》卷八
看完了上文對于加減通圣散的一些介紹,我們可以感受到中醫(yī)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塊艷麗的瑰寶,淵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去探索。
雞肫化滯丸以幾種常見的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采用藥食同源的純天然中醫(yī)配方,經現(xiàn)代先進工藝技術提取精制而成,下面我們來看一看 雞肫化滯丸有哪些功效與作用。
【處方】炒白術4兩,陳皮4兩,連翹4兩,茯苓3兩,枳殼3兩,桔梗3兩,香附3兩,炒神曲3兩,京三棱3兩,莪術3兩,炒麥芽2兩,厚樸2兩,炙甘草2兩,雞內金2兩。
【制法】上為極細末,水泛為小丸。
【功能主治】開胃健脾,消滯寬中,化積殺蟲。主小兒五疳瘦弱,過食油膩生冷,停滯不化,或吐或瀉,或疼或脹,痰積腹疼。
【用法用量】每服2錢,白開水送下。
【注意】忌腥、冷、硬物。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通過上文對雞肫化滯丸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方劑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主要的不同點就是配方的問題。只要正確的掌握配方就可以體驗到養(yǎng)生方劑帶來的功效與作用了。
不同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都是不一樣的,只有正確的了解它們才能夠很好的運用。那么你知道導滯湯的藥用價值是什么嗎?
【處方】香附(酒炒)2錢,玄胡(炒)1錢5分,歸尾2-3錢,木香4分,澤瀉1錢半,紅花(炒黃)1錢,淮牛膝(酒炒)1錢5分,桃仁(去皮)1錢5分,蘇木1-2錢。
【功能主治】婦人經期,血因氣滯而停,瘀積作痛,拒按屬實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酒服。
【注意】以上諸證,必實見其有滯無虛,方可用之;若或兼虛,勿行g伐,以傷脾腎;血通瘀下,停藥,勿得過服。
【摘錄】《會約》卷十四
【處方】四物加蒲黃(生)、甘草梢、澤蘭葉、姜皮、牛膝、紅花、瞿麥、陳皮。
【功能主治】祛瘀利水。主婦人產后污血阻滯,溺竅不通,以致淋瀝。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處方】黃芩(酒炒)3錢,黃連(酒炒)3錢,木香3錢,當歸1錢5分,赤芍1錢5分,檳榔1錢5分,山楂1錢5分,大黃3錢。
【功能主治】初痢膿血,赤白混雜,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熱服。
【摘錄】《玉案》卷三
【別名】導氣湯
【處方】芍藥湯去桂、甘草,加枳殼。
【功能主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后重而兼渴者。
【摘錄】《醫(yī)方集解》
【處方】大黃、厚樸、檳榔、陳皮、甘草、青皮、歸尾、白芍(酒炒)。
【功能主治】小兒腹痛有外證初愈,而積滯未行,元氣未虧,大便不通,或燥結,唇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牛黃丸。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看了上面關于導滯湯這種中藥方劑的簡單介紹,我們知道如果堅持運用方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對于有些疾病來說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試試看。
我們都知道圣愈湯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人對于圣愈湯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物,那么下面我們一起詳細了解下這個問題。
【處方】生地黃 熟地黃 川芎 人參各0.9克 當歸身 黃耆各1.5克
【功能主治】補氣養(yǎng)血。治諸惡瘡血出過多,心煩不安,不得睡眠,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瘡證膿水出多,五心煩熱,口渴;婦女月經超前,量多色淡,其質清稀,少腹有空墜感,心慌氣促,倦怠肢軟,納谷不香,舌質淡,苔薄潤,脈細軟。
【用法用量】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熱,不拘時服。
【備注】本方所治之證,屬于氣血兩虛。方中人參、黃耆補氣,當歸身、生熟地黃、川芎補血滋陰。配合成方,有補氣養(yǎng)血之功。氣旺則血自生,血旺則氣有所附。喻嘉言論本方說:"按失血過多,久瘡潰膿不止,雖曰陰虛,實未有不兼陽虛者,合用人參,黃耆,允為良法。凡陰虛證大率宜仿此。"臨床常用于出血過多,·血虛而氣亦虛,以煩熱,煩渴,睡臥不寧,心慌氣促,倦怠無力,舌質淡,苔薄潤,脈細軟等為辨證要點?!夺t(yī)宗金鑒·醫(yī)方論"刪補名醫(yī)方論》所載圣愈湯,即四物湯加人參、黃耆,治一切失血過多,陰虧氣弱,煩熱作渴,睡臥不寧者。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于圣愈湯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圣愈湯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該要多去認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