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nèi)绾握_認(rèn)識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粉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您聽說過中藥方劑粉散嗎?中藥方劑是一種中醫(yī)的治療方法,對很多癥狀有著非常好的改善效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牡蠣(煅)3分,烏頭(燒)3分,麻黃根3分,石膏1分,真朱2分,麝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爾朱丹,及一切丹。
【用法用量】粢米粉2升,和散微炒,絹袋盛粉,遍身丹有瘡汁,粉之愈;麻油涂后粉立愈。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五引《嬰孺方》
【處方】烏頭(炮)1兩,桔梗1兩,細(xì)辛1兩,白術(shù)1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風(fēng)瘙,身體癮疹。
【用法用量】以鉛朱為色粉4升,和令調(diào),以粉身。
【摘錄】《外臺》卷十五引《范汪方》
【處方】白粉3分,干姜3分,牡蠣3分(熬)。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陰下濕癢,瘦弱。
【用法用量】欲臥時粉陰下,至起亦粉。疏布袋中撲之佳。
【摘錄】《外臺》卷十七引《張文仲方》
【處方】麻黃根3兩,防風(fēng)2兩,干姜2兩,細(xì)辛2兩,白蘞1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大病后,身體虛腫汗出。
【用法用量】以粢粉5升,熬令黃,合和以粉身。
【摘錄】《外臺》卷二十三引《延年秘錄》
通過本文對于粉散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xiàn)在時代的不斷進(jìn)步,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方法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yǎng)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
相關(guān)閱讀
基本上一提到丹粉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丹粉散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處方】輕粉5分,黃丹5分,黃連末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痘毒,膿水淋漓。
【用法用量】搽患處。
【摘錄】《小兒痘疹方論》
【處方】黃連(微妙)1兩,胡連(炒令微黃)1兩,酸石榴皮3分(銼,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棗20枚(去皮,燒為灰)。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久不瘥,肌膚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煎糙米粥飲調(diào)下,1日3-4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八
【處方】鉛丹1兩,鹽豉1兩,膩粉半兩,大蒜1顆(去皮,切)。
【制法】上藥先搗蒜令爛,后入余藥,同搗作薄餅,焙干,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痔瘺有瘡成竅,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以少許貼之,1日3-5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黃丹2兩,定粉2兩,白礬2兩。
【制法】上為末,入瓷瓶子內(nèi),用鹽泥固濟(jì),慢火熁令干后,即用大火煅通赤,候冷,將出細(xì)研。
【功能主治】癰腫惡瘡中膿水,及新瘡口未干。
【用法用量】敷瘡。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十一,名見《普濟(jì)方》卷二八六
沒有想到吧,丹粉散也是讓人很驚訝,中醫(yī)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們可以繼續(xù)把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發(fā)揚(yáng)光大,繼承下去。
我們都知道定粉散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人對于定粉散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物,那么下面我們一起詳細(xì)了解下這個問題。
【處方】定粉5錢(火煅為末),絲瓜葉(搗汁)半茶鐘,輕粉5分(為末),雄黃3錢。
【功能主治】天皰瘡。
【用法用量】將定粉、雄黃、輕粉共研細(xì)末,將絲瓜葉汁調(diào)搽瘡上。
【摘錄】《洞天奧旨》卷八
【處方】定粉2錢,龍骨2錢,黃丹(煅過)2錢,訶子3個(煨熟,取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疳痢、五色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粥飲送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鄭愈方
【處方】定粉半兩(研細(xì))。
【制法】上用雞子清和為餅子,以慢火炙令黃焦,碾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1日3-4次。
【摘錄】方出《圣惠》卷九十三,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處方】瓦粉1兩(炒),密陀僧4錢,烏魚骨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瀉痢,腸滑日久。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至1錢,米飲調(diào)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五二引《施圓端效方》
看了上文對于定粉散的介紹,我們對于定粉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內(nèi)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
珠粉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珠粉散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種,不同的食用方法對身體的效果也有可能存在差異,所以要根據(jù)自身的實(shí)際情況服用。
【處方】輕粉0.3克 珠粉0.6克 天竺黃1.8克
【制法】上藥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攻毒,生肌。治楊梅瘡。
【用法用量】先用槐條煎湯,洗凈患處后,將藥搽上。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五
【處方】真珠母(即大石蚌)1個 爐甘石90克 石膏90克 陳年蠶絲繭30克 赤石脂90克 血竭9克 粉口兒茶30克
【制法】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生肌長肉。治瘡毒膿腐已盡者。
【用法用量】摻于患處。
【摘錄】《顧氏醫(yī)徑》卷六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珠粉散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nèi),一旦超過了這個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nèi),就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fù)擔(dān),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適量。
大家都清楚,現(xiàn)代都市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每天疲憊不堪,對身體健康的關(guān)注自然就降低了,導(dǎo)致很多疾病的趁虛而入,而中藥中的方劑就可以逐步的改善身體,達(dá)到調(diào)理治愈地 效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胡粉散。
【處方】胡粉 黃連 蛇床子 白蘞各15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治干癬瘙癢不止。
【用法用量】面脂調(diào)涂,濕即干摻。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處方】松脂、大黃、白斂、赤小豆、胡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唇生腫核。
【用法用量】以雞子清調(diào)敷。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一○五
【處方】胡粉2錢,白龍骨(末)2錢,胡黃連(末)2錢。
【制法】上藥同炒,更研令細(xì)。
【功能主治】小兒無辜疳痢,鼻中干塞,眼內(nèi)有白暈,黃昏不見物,體熱心煩,口干,頭上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雞子清調(diào)下,日3-4服。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胡粉、雄黃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谷道蟲癢,小兒蟯蟲蝕下部。
【用法用量】《圣惠》本方用法: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敷于下部中。
【摘錄】方出《醫(yī)心方》卷二十五引《子母秘錄》,名見《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胡粉1兩,牛黃1兩。
【制法】上藥相和,安于銚子中,于暖灰上研令勻。
【功能主治】口疳瘡。
【用法用量】少少含之。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二九九
【處方】胡粉1兩,黃連1兩(去須),水銀1兩(與胡粉同研令星盡),糯米20粒,赤小豆14粒。
【制法】上為末,以麻油和諸藥,并水銀調(diào)令勻。
【功能主治】熱毒惡癤,及諸瘡腫。
【用法用量】薄薄涂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
【處方】胡粉半兩,黃連(去須)半兩,蛇床子半兩,白蘞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干癬癢不止。
【用法用量】面脂調(diào)涂,濕即干貼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五
【處方】胡粉3分,干姜1分(炮裂,銼),生栗子2分(陰干,去殼)。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金瘡,內(nèi)漏血。
【用法用量】用敷瘡上。
【摘錄】《圣惠》卷六十八
【處方】胡粉、甑帶灰、干姜、白石脂棉灰各等分,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避尿濕,風(fēng)邪。主
【用法用量】每用1錢,于嬰兒斷臍后,敷臍帶間,用軟絹新棉封裹之。
【摘錄】《金鑒》卷五十
【處方】胡粉1分(炒令黃),黃連半兩(末)。
【制法】上藥細(xì)研令勻。
【功能主治】小兒燕口生瘡。
【用法用量】敷于瘡上。
【摘錄】《圣惠》卷九十
【處方】胡粉、黃柏、黃連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惡瘡,似火自爛,陰瘡。
【用法用量】《普濟(jì)方》本方用黃柏、黃連各三分,胡粉一合。上為末,調(diào)涂,一日三次;婦人綿裹棗核大,納之。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一
【處方】杭粉1兩,輕粉3錢,石膏(煅)3錢,蛤粉3錢。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天泡紅腫發(fā)熱,急脹疼痛。
【用法用量】將泡挑破,揩干摻之;或用絲瓜葉搗汁調(diào)搽亦好;如冬月無此,用染布青缸汁調(diào)搽。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處方】胡粉半兩,麝香(研)半錢。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止血牢牙。主牙宣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歸臥凈揩牙,漱口訖,干貼。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一
【處方】胡粉1錢匕,龍骨粉1錢匕。
【制法】上藥并炒令黃。
【功能主治】小兒諸疳,無辜鼻中出清水,眼上有白暈,或患痢體熱,口干生瘡,腳腫眼澀,腹中有蟲,喜飲冷水。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匕,空心以雞子清調(diào)服,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二
【處方】胡粉(研)1分,棗7個(大者,去核,入胡粉在內(nèi))。
【制法】上藥煅赤,取出候冷,細(xì)研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久痢,無問冷熱疳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米飲調(diào)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處方】胡粉(細(xì)研)1錢,干姜(燒灰,細(xì)研)1錢,白石脂(燒存性,細(xì)研)1錢。
【制法】上同再研。
【功能主治】嬰兒臍瘡腫濕,經(jīng)久不愈,若至百日即危急。
【用法用量】每用1字或半錢,敷臍中,時時用。
【摘錄】方出《幼幼新書》卷五引張渙方,名見《衛(wèi)生總微》卷一
【處方】龍骨、胡粉(炒黃色)、白礬(飛過)、黃連(去須)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下痢,日夜頻并。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乳食前溫米飲調(diào)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胡粉1分,砒半分,硫黃(別研)1分,斑蝥1個,麝香少許,蝎梢7個,雄黃(別研)1分,大草烏1個(生用)。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一切癬。
【用法用量】先用羊蹄根蘸醋擦動,次用藥少許擦患處。
【摘錄】《濟(jì)生》卷八
【處方】胡粉(炒微黃)2錢,白礬(煅)2錢,虢丹(煅)2錢,黃連(凈)2錢,輕粉2錢,胭脂1錢,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月蝕瘡。
【用法用量】先以溫漿水入鹽洗拭后摻藥;如瘡干,麻油調(diào)敷。
【摘錄】《直指》卷二十四
【處方】胡粉1分,黃連1兩(去須),糯米21粒,赤小豆14粒,吳茱萸半分,水銀1兩(點(diǎn)少水入胡粉研令星盡)。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頭上生惡瘡,及疳瘡,軟癤。
【用法用量】即以麻油和諸藥,調(diào)勻涂之。
【摘錄】《圣惠》卷九十
【處方】胡粉。
【功能主治】卒從高墮下,瘀血脹心,面青,短氣欲死。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以水服之。
【摘錄】方出《外臺》卷二十九引《肘后方》,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四五
【處方】大蒜、胡粉。
【功能主治】眾蛇毒。
【用法用量】上搗和,敷之。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五,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七
【別名】粉散、黃連散
【處方】胡粉2分(熬),黃連3分,甘草2分(炙),閭?cè)?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瘭疽,浸淫多汁。
【用法用量】粉散(《鬼遺》卷四)、黃連散(《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九)。
【摘錄】《外臺》卷二十四引《深師方》
【處方】烏麻油、胡粉。
【制法】上藥合調(diào)如泥。
【功能主治】蜘蛛咬人。
【用法用量】涂于傷處,干則易之。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五,名見《普濟(jì)方》卷三○八
以上就是本文對胡粉散的簡單介紹,大家平時也可以多了解下。胡粉散和其他方劑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處,在食用時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所需達(dá)到的效果來選擇。
粉汗散是什么大家知道嗎,其實(shí)它是一味中藥方劑,而且粉汗散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的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種類型的疾病。那么我們一起來了解些粉汗散的相關(guān)知識吧。
【處方】麻黃根1兩,牡蠣1兩(燒赤),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汗出過多。
【用法用量】盛以絹袋,如撲粉撲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處方】牡蠣(煅)2兩,麻黃根(炒)1兩,赤石脂1兩,糯米1兩,龍腦1錢,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睡中遍身盜汗。
【用法用量】用生綿絹包藥,撲有盜汗出處。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
【處方】黃連(生)7分,牡蠣(煅)7分,貝母7分,糯米3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睡中遍身盜汗。
【用法用量】用生綿絹包藥,撲有盜汗處。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粉汗散的功效和用法用量等,其實(shí)要想擁有一個好的身體,還是應(yīng)該從生活做起。保持一定量的體育鍛煉,擁有合理的飲食習(xí)慣比什么都管用。
二粉散的作用是很多的,只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利用而已。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二粉散的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輕粉1.5克 粉霜3克
【制法】上藥研勻,用綿包裹。
【功能主治】主小兒斑瘡入眼。
【用法用量】如患左眼,塞左耳內(nèi);患右眼,塞右耳內(nèi)?;佳郾汩_,其瘡自愈。
【摘錄】《原機(jī)啟微》引《全嬰集》
【處方】定粉15克 輕粉105克 枯礬0.9克
【制法】上三藥為末,用菜子油調(diào)溶于大瓷碗底內(nèi)勻開,次用蘄艾30克,于炭火上燒煙熏于碗內(nèi)粉上,待艾盡為度。后將粉碗覆地上,使藥出火毒。
【功能主治】主婦女面生粉花瘡。
【用法用量】每早擦面即愈。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
【處方】輕粉5分,粉霜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斑瘡入眼。
【用法用量】用綿裹,如人患左眼,塞入左耳內(nèi);患右眼,塞入右耳內(nèi)。所患眼便開得,其瘡自愈。
【摘錄】《原機(jī)啟微·附錄》引《全嬰集》
【處方】杭粉1兩,石膏3錢,輕粉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漆瘡。
【用法用量】韭汁調(diào)敷。如無韭,涼水調(diào)敷。
【注意】忌浴熱湯。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二
【處方】綠豆粉1兩,標(biāo)朱1兩,冰片1分(或2-3分亦可),輕粉1錢半。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猴子疳。
【用法用量】將金汁調(diào),鵝毛蘸敷上。如無金汁,雪水亦可;或用燈心、甘草湯亦可。
【摘錄】《種福堂方》卷四
以上介紹的二粉散這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經(jīng)過臨床研究使用,并得到了很高的有效率,有相關(guān)疾病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粉香散的作用是比較強(qiáng)大的,它在臨床上的應(yīng)用也比較廣泛,所以我們不僅要知道它的治療效果,也要知道粉香散使用的用法用量等,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處方】蚌粉不拘多少(研根細(xì),水飛過)、麝香少許(研)。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嬰小身熱,受蒸不解,及挾時行溫病。
【用法用量】用綿裹,樸粉兒身。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三
【處方】膩粉2錢匕,乳香1錢,蔥1根(煨熟,去焦皮)。
【制法】前2味為末。
【功能主治】惡瘡。
【用法用量】與蔥同研如膏,攤在帛上貼瘡,3日1換。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二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粉香散對人的身體非常有好處,又是純中藥制劑,無副作用,但如果沒有需要還是不建議濫服的。
我們都知道龍須散(甘草散)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人對于龍須散(甘草散)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物,那么下面我們一起詳細(xì)了解下這個問題。
【處方】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二兩) 烏梅(去仁.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飛羅面(二兩.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 白礬(枯.一兩.一方生用)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熱,心膈煩悶,飲水過度,不知人事;及霍亂作瀉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頭旋目暈。
【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新汲水調(diào)下一服,一服即愈。亦解諸毒物。
【備注】一方加訶子肉,滴水為丸,謂之龍涎丸,仍以末調(diào)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關(guān)于龍須散(甘草散)的用法用量還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經(jīng)了解了。雖然說這類藥物對于治療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本藥物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吹風(fēng)散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吹風(fēng)散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yuǎn),很多久遠(yuǎn)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吹風(fēng)散的記載,吹風(fēng)散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水燈盞、細(xì)風(fēng)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fēng)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 冷飯?zhí)? 的 藤 或 根 。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冷飯?zhí)?,又名:飯團(tuán)藤。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濕潤處。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文山中草藥》:"甘,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和腸胃,行氣上痛。治感冒,風(fēng)濕痹痛,腹瀉,嘔吐,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附方】①治腸炎,感冒:吹風(fēng)散三至五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上文我們介紹了吹風(fēng)散以及吹風(fēng)散的特點(diǎn),可以知道吹風(fēng)散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中藥定心散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jīng)是很熟悉了。但實(shí)際上,了解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來源】為蓮座蕨科植物 定心散蓮座蕨的帶葉柄基部的根莖 。全年可采;挖取根莖,除盡葉柄,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植株矮小細(xì)瘦,高約70厘米。葉柄長約30厘米,粗約1厘米,葉片長約40厘米,2回羽狀,由3~4枚羽片組成;羽片互生,闊倒披針形,長40厘米,中部以上寬約12厘米,向下部逐漸變狹,基部寬約3.5~4厘米,柄長1厘米,羽軸向頂端有狹翅;小羽片約25對,互生,開展,幾無柄,向上部斜向上,相距約1.5厘米,基部的最小,長僅1.7~2厘米,長卵形,短漸尖頭,中部的長4厘米,近尾狀漸尖頭,頂部的長9厘米,寬1.5厘米,披針形,長漸尖頭,基部近圓形,頂端一對近對生,邊緣有三角形鈍鋸齒。葉脈幾開展,纖細(xì),分叉的和單一的互間,向頂部彎弓,倒行假脈明顯。葉為薄草質(zhì),下面無鱗片。孢子囊群極小,長圓形。
【生境分布】分布浙江南部。
【性狀】干燥根莖已縱切成2片,呈長橢圓形,稍扭曲,長約7~10厘米,直徑約4~5厘米;頂端具有葉柄殘基,除去后呈凹陷狀瘢痕,莖基部連接處可見多數(shù)金黃色絨毛,并留有眾多微管束痕跡;表面黑棕色、多皺縮,并散有稀疏根痕;質(zhì)堅而輕,不易折斷。氣微香,味微苦。以個大、質(zhì)堅而輕者為佳。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安心神,通經(jīng)絡(luò)。治神經(jīng)衰弱,精神分裂癥,熱病抽搐,關(guān)節(jié)風(fēng)痛,冠心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燉內(nèi)服。
【附方】①治神經(jīng)衰弱,心悸,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鮮定心散一兩。水煎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通過上面的詳細(xì)介紹,我們很好地了解到了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中藥筋骨散,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筋骨散在調(diào)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yīng)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接骨散
【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麻葉豆腐柴和蒙自豆腐柴的根。
【原形態(tài)】1.麻葉豆腐柴,灌木,植株高1-3m。枝圓柱狀,淡黃褐色,幼時疏生柔毛,老時無毛。單葉對生;葉柄粗壯,長1-4cm,有卷曲柔毛;葉片薄紙質(zhì)或近膜質(zhì),卵形,長3-9cm,寬2-6cm,先端漸尖,葉緣有齒狀齒,基部心形或近圓形,兩面疏生短柔毛及橘黃色腺點(diǎn),脫落后呈凹陷小窩。聚傘花序緊縮呈頭狀,頂生,長1.5-2.5cm,寬2-3.5cm;花序梗長1-2.5cm;苞片線形,密生短柔毛;花柄密生柔毛和腺點(diǎn);花萼杯狀,長約2mm,兩面有柔毛和腺點(diǎn),5裂,略呈二唇形,裂片長0.5-0.8mm,花冠淡紅色,長約6mm,4裂,二唇形,外面疏生柔毛和腺點(diǎn),花冠管長約3mm,喉部密生1圈長柔毛,子房先端密生黃色或紫紅色腺點(diǎn)。核果黑色,卵形,長3-5mm,寬2-4mm,有宿萼。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于海拔1600m左右的山坡叢林中。 2.生于海拔1300-1500m的地區(qū)。
【性味】味苦;微辛;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脈;止痛;止血。主風(fēng)寒濕痹;筋骨酸痛;胃痛吐血;脈管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筋骨散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筋骨散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筋骨散,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jìn)行。
氣溫的變化不定讓身體體質(zhì)本來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種不適,下面就介紹一種一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赤豆散,讓大家都能健康起來。
【處方】赤豆(研)1分,伏龍肝(研)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天灶火丹,小兒丹發(fā)于兩膀里尻間,正赤,流至陰處。
【用法用量】每用1分,以雞子白調(diào)涂患處。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六
【處方】赤小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痛風(fēng)。四肢上或身上一處腫痛或移動他處,色紅參差成塊腫起,按之滾熱便是。
【用法用量】蔥汁調(diào)敷。
【摘錄】《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處方】赤小豆1分,吳茱萸1分,赤色白膠1分,厚黃柏1分,黃連1分,貝母1分,硫黃1分,糯米(焙)1分,虢丹(煅)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無名瘡。
【用法用量】麻油、輕粉調(diào)末,槐枝煎湯先洗后抹。
【摘錄】《直指》卷二十四
【處方】真赤小豆49粒。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未成即消,已成即破。主一切瘡毒。
【用法用量】加野芒麻根和雞蛋白調(diào)敷,日一換。
【摘錄】《內(nèi)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處方】赤小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喉痹,喉腫。
【用法用量】醋調(diào)敷腫處??侄練馊牒?,難治。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九
【處方】赤小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熱毒腮頰腫痛。
【用法用量】雞子白調(diào)涂之。
【摘錄】《仙拈集》卷三
通過以上對赤豆散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它有沒有副作用的講解,相信我們現(xiàn)在對它的認(rèn)識是更深的了。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shí)際情況看自己是否能服用赤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