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蘇散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fù)責(zé),就不應(yīng)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杏蘇散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杏蘇散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為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杏蘇散的功效作用等。
【處方】蘇葉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殼 甘草 生姜 大棗(去核)橘皮 杏仁
【功能主治】輕宣涼燥,化痰止咳。治外感涼燥,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脈弦。
【用法用量】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兼泄瀉腹?jié)M者,加蒼術(shù)、厚樸;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熱甚,加黃芩,泄瀉腹?jié)M者不用。
【備注】方中杏仁苦辛溫潤,宣肺降氣,蘇葉辛苦芳香,解肌發(fā)表,并為君藥;桔梗、枳殼一升一降,調(diào)理氣機,前胡降氣化痰,宜肺散風(fēng),同為臣藥;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濕、理氣化痰為佐;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甘草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使藥。合用共奏輕宜涼燥,化痰止咳之功。
【摘錄】《溫病條辨》卷一
使用杏蘇散來恢復(fù)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yīng)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yīng)該及早預(yù)防。
www.cndadi.netys630.COm精選閱讀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diào)整,所以導(dǎo)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chǎn)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yīng)該在平時調(diào)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zhǔn)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杏蘇飲這種方劑。
【處方】杏仁(炒,去皮、尖)紫蘇 前胡 桔梗 枳殼(麩炒)桑皮(炒)黃芩 甘草(生)麥冬(去心)浙貝母(去心)橘紅
【功能主治】治小兒傷風(fēng),發(fā)熱憎寒,頭痛有汗,嚏涕,鼻塞聲重,不時咳嗽,脈浮緩者。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三
【處方】蘇葉 枳殼(麩炒)桔梗 葛根 前胡 陳皮 甘草(生)半夏(姜炒)杏仁(炒,去皮、尖)茯苓
【功能主治】治痘證初起,風(fēng)寒客肺而喘,噴嚏頻頻,鼻流清水。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八
看了上文對于杏蘇飲的介紹,我們對于杏蘇飲的功效和作用等內(nèi)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香蘇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其原料中的幾種中藥材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四時瘟疫、傷寒。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
【備注】嘗有白發(fā)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dāng)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后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陳皮60克(不去白)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理氣解表。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xì)末,只服6克,入鹽點服。
【注意】服藥期間,戒食葷腥、酒、肉。
【備注】方中紫蘇葉辛溫解表,溫中行氣;香附、陳皮理氣暢中;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用共奏理氣解表之功。方中紫蘇、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頗適合。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 甘草60克 蒼術(shù)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治傷寒、傷風(fēng)、傷濕、傷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蔥白2根煎,不拘時候服。得汗為妙。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一
【處方】陳皮(去白)30克 防己 木通 紫蘇葉各15克
【制法】上四味,為末。
【功能主治】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四
以上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香蘇散的一些小常識,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生活中運用起來,也不要忘了分享給朋友哦。
方劑就是治病的藥方。中藥方劑涵蓋了人體各個系統(tǒng)的調(diào)理,并對其有顯著地療效?;靥K散就是一種被廣泛應(yīng)用的方劑,你了解它的功效嗎?
【處方】犀角粉1g,羚羊角粉1g,麝香0.3g,牛黃0.3g,冰片0.3g,龍涎香0.3g,珍珠粉0.3g,琥珀3g,朱砂3g,薄荷冰0.15g。
【制法】先將冰片、薄荷冰研成水樣,再將其它粉劑和入研勻。
【功能主治】醒腦開竅,安神。主溫邪內(nèi)陷心包,高燒驚厥,重度昏迷。
【用法用量】成年人每服1.3-2g,小兒每服0.6-1.3g,日夜服4次。
【各家論述】犀角入血分以清神智,且能解毒;羚羊角入氣分以熄肝風(fēng),兼能安神。二者清熱退燒之力勝于白虎,凡溫病之高燒不退者,非此不除。牛黃入心、肝二經(jīng),功能泄熱利痰,通竅鎮(zhèn)驚;麝香、冰片、薄荷冰芳香通竅,以清神明,且薄荷冰發(fā)揮迅速,輕揚上行,為解暑熱清頭目之良品,服下少許,立覺頭目涼爽,醒腦清神。龍涎香芳香透竅之力雖稍遜麝香,而兼有化痰之力;珍珠粉入心養(yǎng)陰,泄熱潛陽,安神定驚;朱砂、琥珀入心、肝二經(jīng),安神定驚,兼有鎮(zhèn)痛解毒之效,且朱砂能清鎮(zhèn)少陰君火,使火不妄炎,則肝風(fēng)自熄,而神明自安。
【摘錄】《濕病芻言》
以上介紹的回蘇散這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經(jīng)過臨床研究使用,并得到了很高的有效率,有相關(guān)疾病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相信聽說過雞蘇散的朋友應(yīng)該不是太多,但是雞蘇散在中藥方劑里面確實非常的有名氣的,那么雞蘇散的功效與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樣的疾病中我們可以對它進行運用呢?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其中的奧妙吧。
【處方】甘草(炙)30克 桂府膩白滑石180克 薄荷葉(末)7.5克
【功能主治】治傷寒中暑,表里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酒食中毒,石淋;產(chǎn)后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上藥為細(xì)末,每服9克,蜜少許,溫水調(diào)下,無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diào)服。
【摘錄】《宜明論方》卷十
【處方】雞蘇葉 黃耆(去蘆)生地黃(洗)阿膠(蛤粉炒)白茅根各30克 桔梗(去蘆)麥門冬(去心)蒲黃(炒)貝母(去心)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勞傷肺經(jīng),唾內(nèi)有血,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處方】雞蘇葉1兩,黃耆半兩(銼),羚羊角屑半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刺薊1兩,茜根1兩,生干地黃1兩,麥門冬3分(去心),黃芩3分,當(dāng)歸3分,伏龍肝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吐血,心煩昏悶。
【用法用量】方中茜根,《準(zhǔn)繩·類方》作“葛根”。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雞蘇3兩,防風(fēng)(去叉)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水調(diào)下。更以雞蘇葉于新水內(nèi)揉軟,納鼻竅,血即止。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
【處方】雞蘇1兩,甘遂半兩(煨令黃),滑石1兩,葵子1兩,瞿麥1兩,桑根白皮1兩(銼),防葵1兩,榆白皮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便不通,心腹妨悶,上氣喘急,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辰砂益元散加薄荷少許。
【功能主治】清肺熱。主暑月小便不利。
【摘錄】《麻科活人》卷三
【處方】雞蘇莖葉1兩,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1兩(湯浸,洗7遍去滑),桔梗1兩(去蘆頭),生干地黃2兩,黃耆1兩(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肺臟壅熱,痰唾內(nèi)有血,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雞蘇1兩,葵子2兩,石膏2兩,生干地黃3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血淋不絕。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雞蘇莖葉1兩,黃蓍1兩(銼),甘草1兩(生用),干姜半兩(炮裂,銼),艾葉半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勞傷,或飽食氣逆,致卒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赤馬通汁1合,攪令勻,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雞蘇葉1兩,黃芩1兩,當(dāng)歸半兩,赤芍藥半兩,阿膠2兩,伏龍肝2兩,刺薊1兩,生地黃1兩,黃耆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加生姜3片,竹茹彈子大,水煎服。
【摘錄】《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別名】生料雞蘇散
【處方】雞蘇葉1兩,黃耆(去蘆)1兩,生地黃(洗)1兩,阿膠(蛤粉炒)1兩,白茅根1兩,桔梗(去蘆)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蒲黃(炒)半兩,貝母(去心)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傷勞肺經(jīng),唾內(nèi)有血,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生料雞蘇散(《醫(yī)學(xué)綱目》卷十七)?!兜眯А酚猩0灼ぐ雰?,大棗一枚。
【摘錄】《濟生》卷二
【別名】雞蘇散煎
【處方】雞蘇葉1兩,當(dāng)歸半兩,赤芍藥半兩,黃芩1兩,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伏龍肝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雞蘇散煎(《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雞蘇莖葉1兩,人參3分(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大腹皮3分(銼),芎?3分,苧麻根半兩(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心腹(疒丂)刺痛,氣脹,胎不安穩(wěn)。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
【處方】雞蘇、木賊、荊芥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fēng)癇。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或1字,以茶清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五
【處方】蒲黃、茅根、薄荷、黃耆、雞蘇、貝母、麥冬、阿膠、梔子、甘草、桔梗、生地。
【功能主治】勞傷肺嗽,痰涎有血。
【用法用量】加生姜為引。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別名】雞蘇飲
【處方】雞蘇葉2兩,滑石3兩,刺薊根1兩(銼),木通2兩(銼),生干地黃2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淋。
【用法用量】雞蘇飲(《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摘錄】《圣惠》卷七十二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雞蘇散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雞蘇散的認(rèn)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rèn)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候才會更加清楚這個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怕使用錯誤的情況出現(xiàn)。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芎蘇散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別名】十味芎蘇散(《增補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卷三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芎芷香蘇散(《證治準(zhǔn)繩·傷寒》卷二)。
【處方】川芎6克 蘇葉 枳殼(麩炒)桔梗 柴胡 半夏(湯泡七次)廣陳皮 白茯苓(去皮)各3克 干葛4.5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四時感冒,發(fā)熱惡寒,頭疼身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摘錄】《增補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卷三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紫蘇葉 川芎 白芍藥 白術(shù) 麥門冬(去心)陳皮(去白)干葛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妊娠外感風(fēng)寒,壯熱憎寒,頭暈?zāi)垦?,頭痛身痛。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蔥白2寸,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看了上文對芎蘇散的介紹,我們應(yīng)該明白要想讓身體快些好起來不僅需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要在日常飲食上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