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內(nèi)障升麻湯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有人想知道圓明內(nèi)障升麻湯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實圓明內(nèi)障升麻湯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別名】沖和養(yǎng)胃湯(《東垣試效方》卷五)。
【處方】干姜3克 五味子6克 白葆苓9克 防風15克 白芍藥18克 柴胡21克 人參 炙甘草 當歸身(酒洗)白術 升麻 葛根各30克 黃耆 羌活各45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內(nèi)障初覺,視覺微昏,眼前有黑花,神水變淡綠色;繼則視物為二,神水變淡白色;日久則失明,神水變純白色。
【用法用量】每服15~21克,用水450毫升,煎至300毫升,入黃芩、黃連各6克,同煎數(shù)沸,去滓,煎至150毫升,空腹時熱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上
看了上文對圓明內(nèi)障升麻湯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對于疾病,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的,關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ys630.coM延伸閱讀
升麻葛根湯以幾種常見的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采用藥食同源的純天然中醫(yī)配方,經(jīng)現(xiàn)代先進工藝技術提取精制而成,下面我們來看一看 升麻葛根湯有哪些功效與作用。
【處方】升麻、芍藥、甘草,各二錢半。干葛,三錢。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fā)熱,及瘡疹已發(fā)未發(fā)皆可服。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升麻、白芍藥、甘草(炙),各十兩。葛根十五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冶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fā)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fā)及未發(fā),疑貳之間,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小兒量力服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升麻 白芍藥 甘草(炙)各300克 葛根450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辛涼疏表,解肌透疹。治感受時氣溫疫,頭痛發(fā)熱,肢體煩痛;麻疹初起,發(fā)而不透。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45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去身涼為度。小兒量力服之。
【備注】方中升麻、葛根辛涼解肌,解毒透疹;芍藥和營泄熱;甘草益氣解毒,調(diào)和諸藥。四味合用,共奏辛涼疏表,解肌透疹之功。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山梔 升麻 葛根 白芍 柴胡 黃芩各3克 黃連 木通 甘草各1.5克
【功能主治】治心火熾盛,更兼浩飲嗜熱,致患心癰,巨闕隱痛微腫,寒熱,身痛,面赤,口渴引飲。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40毫升,不拘時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七
今天給大家講解了一些關于升麻葛根湯的食療方法等,你是否有記住一些呢,其實如果生病的話不僅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應該在飲食上多加注意,這樣才會讓身體更快的恢復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麻黃升麻湯。
【處方】麻黃7.5克(去節(jié))升麻3.5克 當歸3.5克 知母2.5克 黃芩2.5克 萎蕤(一作菖蒲)3克 芍藥2克 天門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 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綿裹)白術2克 干姜2克
【功能主治】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者。
【用法用量】用水2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每次相隔約1~2小時。汗出愈。
【摘錄】《傷寒論》
【處方】麻黃(去節(jié))75克 升麻38克 黃芩 芍藥 甘草(生)石膏(煅)茯苓各30克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治傷寒發(fā)熱,汗下不解,血隨氣壅,鼻衄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熱服。微汗解。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
【處方】麻黃2分,桂枝1分,杏仁1分,吳茱萸1分,草豆蔻1分,厚樸1分,曲末1分,羌活1分,柴胡根5分,白茯苓1分,白術5分,青皮5分,升麻根1分,蒼術1分,澤瀉1分,豬苓1分,陳皮1分,黃連5分,黃柏1分。
【功能主治】小兒面色痿黃,腹脹食不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熱服。正月、四月,小兒服之神效。
【摘錄】《醫(yī)學綱目》卷三十八
【處方】麻黃(去節(jié))2兩半,升麻1兩1分,黃芩1兩,芍藥1兩,甘草(生)1兩,石膏(煅)1兩,茯苓1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傷寒表未解,熱郁作衄;風邪內(nèi)縮,久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大錢,以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熱服。微汗解。
【摘錄】《三因》卷九
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應該就能了解麻黃升麻湯是什么了吧。麻黃升麻湯在中醫(yī)可以治療很多問題,是一種很有效的中藥方劑。
加減升麻湯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囊环N方劑,但是不經(jīng)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于加減升麻湯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加減升麻湯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處方】升麻1錢,防風6分,桔梗5錢,川芎5錢,陳皮5錢,牛蒡8分,連翹8分,山楂8分,柴胡8分,蟬退4分,赤芍6分,甘草3分,木通5分。
【功能主治】痘瘡初熱,外感風寒,憎寒壯熱,咳嗽流涕,體性旺者。
【摘錄】《種痘新書》卷四
【處方】升麻、粉葛、白芍、桔梗、羌活、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大人、小兒傷風寒溫疫,頭痛寒熱,斑瘡未發(fā),疑似之間。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永類鈐方》卷十一
【處方】升麻、赤芍、干葛、甘草、前胡、防風、桔梗、紫蘇。
【功能主治】無論痘與非痘,但見身熱頭痛,呵欠煩悶,睡中驚悸,嚏噴眼澀,鼻出清涕,耳涼骫涼,手足酸軟者。
【用法用量】水1鐘半,加生姜1片,蔥白2寸,煎服。微汗為度。
【摘錄】《痘疹會通》卷三
使用加減升麻湯來恢復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該及早預防。
加味升麻湯是在傳統(tǒng)的中醫(yī)的理念下研究出來的,治療效果很好,無副作用。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對疾病的困擾,一起來看一下加味升麻湯的相關知識。
【處方】升麻(痰喘不用)、葛根、枳殼、桔梗、橘紅、桑皮、茯神、甘草、杏仁、蔞仁(痰喘、大便閉者,可用45錢)。
【功能主治】麻疹難發(fā)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治疹全書》卷中
【處方】升麻5錢,玄參5錢,柴胡5錢,黃芩5錢,干葛4錢,赤芍4錢,獨活1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預防麻疹。主小兒麻疹初起。
【用法用量】每銼3-4錢,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四
【處方】升麻1錢,葛根1錢,赤芍1錢,甘草1錢,石膏2錢,薄荷3分。
【功能主治】頭痛屬胃火上沖者,其脈洪大,口渴飲冷,頭筋扛起。
【用法用量】加燈心20節(jié),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處方】升麻、干葛、防風、荊芥、牛蒡、連翹、桔梗、木通、赤芍、甘草、柴胡、黃芩、陳皮、蟬退、玄參。
【功能主治】麻癥初熱,為風寒所束,身重鼻塞,肌栗惡寒者。
【用法用量】加蔥白,水煎,熱服。令取微汗。1-2服間,其麻即出。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一
【處方】連翹、升麻(俱酒洗)、葛根、桅子(酒炒)、黃芩(酒炒)、桔梗(米泔水炒)、麥冬(去心)、木香(酒洗磨調(diào))、滑石、牛蒡(酒炒)、淡竹葉各等分。
【功能主治】痘后身熱,月余不除。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處方】升麻、白芍、甘草、羌活、防風、黃芩、黃連。
【功能主治】大腸熱甚,脫肛腫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四
文中不僅給大家介紹了加味升麻湯的功效作用,還給大家分析了加味升麻湯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成,對于怎么吃也有所提及,我們可以試著記一下,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現(xiàn)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更重視養(yǎng)生。很多人都知道柴胡升麻湯可以治療很多疾病,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接下來我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柴胡升麻湯。
【處方】柴胡(去苗)、干葛、荊芥(去梗)、赤芍藥、石膏,各一錢半。前胡(去苗)、升麻、桑白皮、黃芩,各一錢。
【功能主治】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咳嗽涕唾稠黏。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柴胡(去蘆)、前胡(去蘆)、干葛、石膏(煅)、赤芍藥,各十兩。升麻五兩,荊芥(去梗)七兩半,黃芩(去粗皮)、桑白皮,各六兩半。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一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小兒更量大小加減。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柴胡、黃芩、半夏、升麻、干葛、枳實、桔梗、知母、貝母、玄參、桑皮、甘草。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傷寒咳嗽聲嘶,或咽喉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溫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三
看完了本文對柴胡升麻湯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學會去應用了呢,其實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中醫(yī)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