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術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二術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二術二陳湯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處方】蒼術(土炒)白術(土炒)半夏(滾水泡七次,姜制)陳皮(去白)茯苓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主嘔吐清水如注。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取150毫升,溫服。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
【別名】蒼白二陳湯、二陳二術湯
【處方】蒼術(土炒)1錢,白術(土炒)1錢,半夏(滾水泡7次,姜制)1錢,陳皮(去白)1錢,茯苓1錢,甘草(炙)5分。
【功能主治】健中燥濕。主脾失健運,痰濕不化,嘔吐清水,頭痛。脾虛痰食不運。濕痰頭痛,脈弦細。
【用法用量】蒼白二陳湯(《證治匯補》卷八)、二陳二術湯(《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一)。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脾虧,痰濕閉遏清陽,不能分布營衛(wèi)以奉上于頭,故頭痛經久,已成頭風。蒼術燥濕強脾,兼擅升陽;白術助脾燥濕,力主健運;陳皮治生痰之由;茯苓滲濕,杜生痰之源;半夏燥濕化痰,兼醒脾胃;甘草調中緩逆,且和諸藥也;生姜煎服,使脾健氣調,則痰濕自化,而清陽敷布,頭痛無不自止。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
【處方】白術、蒼術、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升麻、柴胡。
【功能主治】便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女科切要》卷二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二術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二術二陳湯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哦。
yS630.Com相關推薦
二陳湯我們光聽名字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頂多猜是兩個姓陳的人熬的湯藥,或者是一個姓陳的人發(fā)明的用陳皮熬制的一種湯藥,其實都不是,想知道的朋友可以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希望以下介紹的內容大家感興趣。
【方劑名】
二陳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15g) ,白茯苓(9g) ,甘草炙(4.5g)。
【用法】
上藥畋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F代用法:共為粗末,加生姜七片,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功效】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
濕痰證??人蕴刀嘁卓?,胸膈滿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沉滑。
【方解】
本方證為脾失健運,水濕凝聚成痰犯肺所致。濕痰犯肺,故咳嗽痰多易咯;痰阻氣機,胃失和降,故胸膈滿悶,惡心嘔吐;濕困脾陽,則肢體困倦;痰濕中阻,清陽不升,則頭眩;痰濁凌心,則為心悸;舌苔白膩,脈沉滑,均為濕痰之征。治宜健脾燥濕化痰。方中半夏辛溫性燥,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君藥。橘紅理氣化痰,芳香醒脾,使氣順痰消,為臣藥。
君臣相配,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了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茯苓甘淡,健脾滲濕,使?jié)耢钐迪?,治其生痰之源,為佐藥。甘草化痰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煎時加生姜降逆止嘔,又制半夏之毒;烏梅收斂肺氣,使散中有收。諸藥合用,標本兼顧,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為祛痰的通用方劑。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燥濕化痰的代表方,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膩,脈沉滑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痰者。
【禁忌】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附方 導痰湯
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120g,天南星(細切,姜汁浸)、枳實(去瓤)、橘紅、赤茯苓各30g。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9g,水二盞,生姜十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現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燥濕祛痰,行氣開郁。
主治
痰厥證。頭目眩暈,或痰飲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嘔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膩,脈滑。
出處
《傳信適用方》。
附方 滌痰湯
組成
南星(姜制)、半夏(湯洗七次)各7.5g,枳實(麩炒)、茯苓(去皮)各6g, 橘紅4.5g,石菖蒲、人參各3g,竹茹2g,甘草1.5g。
用法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F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
滌痰開竅。
主治
中風痰迷心竅證。舌強不能言,喉中痰鳴,轆轆有聲,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出處
《奇效良方》。
【方歌】
二陳湯用半夏陳,輔以茯苓甘草臣,理氣和中燥濕痰,煎加生姜烏梅真。
結語:在上述文章的介紹下我們是不是對二陳湯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二陳湯和姓陳的人沒有關系,這里的陳是指陳舊的意識,即年份越久效用越好,二陳湯主治咳嗽痰多和惡心嘔吐,要使用的朋友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哦。
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讓我們的身體來不及調整,所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 疾病的產生。要想能夠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襲,我們就應該在平時調理身體,讓身體做好準備。中藥方劑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二陳湯這種方劑。
【處方】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炮制】上為俰咀。
【功能主治】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錢,用水一錢,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拼音名】èr Chén Tāng
【處方】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150克 白茯苓90克 甘草(炙)45克
【制法】上藥為粗散。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痰濕內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烏梅1個,同煎至9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侯。
【備注】本方是治療濕痰的要方。濕痰之成,多因飲食生冷,脾胃不和,運化失健,以致濕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氣行則痰化;痰由濕生,故以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協同半夏、橘紅和胃祛痰止嘔;少用烏梅,味酸收斂,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過。凡是痰濕為患,均可用本方增損治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
【處方】陳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術 (去蘆)蒼術(米泔制)砂仁 山藥(炒)車前 木通 厚樸(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藥銼為一劑。
【功能主治】主痰濕中阻,泄瀉或多或少,脈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用生姜3片,烏梅1個,燈草1團,水煎,溫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三
【處方】陳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 枳殼(麩炒)牛膝(去蘆)豬苓 木通 山桅 麥門冬(去心)車前子 黃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減半
【制法】上藥銼為一劑。
【功能主治】主痰氣閉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用燈草1團,水煎,空腹時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四
【處方】半夏(炒,去臍)枳實(炒)酸棗仁(炒)陳皮各6克 茯苓15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主頑痰所致的驚悸。
【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大棗、竹茹,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八
【別名】治中湯、補脾湯、正料治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陳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胸腹脹滿,嘔逆不食,自利不渴,因傷宿食,或吐后噫敗脾氣。傷寒汗后,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尋常血氣不和;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jié)M時痛,咽干,脈尺寸俱沉細;飲食傷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并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中寒,飲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則膨亨,脹滿嘔逆;脾胃不和,飲食減少,短氣虛羸而復嘔逆,霍亂吐瀉,胸痹心痛,逆氣短氣,中滿虛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時加咳唾;霍亂吐瀉,瀉血不止;臟寒冷氣,腹痛腸鳴,下痢青黑;食積,心腹?jié)M痛;憂思郁結,脾肺氣凝,脹滿上沖,飲食不下,腹?jié)M痞悶,兼食積者;冷食粘滯。
【用法用量】治中湯(原書同卷)、補脾湯(《本事》卷九)、正料治中湯(《直指》卷二十六)。
【臨床應用】傷寒勞復《本事》:有人患傷寒得汗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復也。予診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復其初,而又勞傷其神,榮衛(wèi)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發(fā)其勞,庶幾得愈。授以本方,佐以小柴胡得解。
【摘錄】《普濟方》卷二○六引《指南方》
【處方】半夏(湯洗7次)5兩,橘紅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氣,健脾胃,消痰,進飲食。健脾燥濕,順氣和中化痰,安胃氣,降逆氣。主濕痰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嘔吐惡心,頭痛眩暈,心悸嘈雜,或咳嗽痰多者。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惡阻,產后飲食不進。氣郁痰多眩暈,及酒食所傷眩暈;食瘧,諸瘧。咳嗽嘔痰;痰壅吐食。臀癰,流注。中風風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瘍癰,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氣滯,似饑非饑,不喜食者,或兼惡心,脈象必滑;呃有痰聲而脈滑者。肥盛之人,濕痰為患,喘嗽,脹滿。心痛,腹痛;膏粱太過,脾胃濕熱遺精;脾胃濕痰下注而淋。婦人月水準信,因痰閉子宮而不受胎者。子眩。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二陳丸”(見《飼鶴亭集方》)。
【注意】熱痰,燥痰,吐血,消渴,陰虛,血虛均忌用。
【各家論述】1.《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紅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蓋補脾則不生濕,燥濕滲濕則不生痰,利氣降氣則痰消解,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今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虛燥癥,用姜汁制用何妨。抑嘗論之,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
【臨床應用】1.氣厥:倪維德治一婦病氣厥,哭笑不常,人以為鬼祟所憑,倪診脈俱沉,胃脘必有積,有所積必作疼,遂以二陳湯導之,吐痰升許而愈。此蓋積痰類祟也。
【摘錄】《局方》卷四(紹興續(xù)添方)
【處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干葛、青皮。
【功能主治】酒厥。
【摘錄】《嵩崖尊生》卷七
【處方】陳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殼(麩炒)、牛膝(去蘆)、豬苓、木通、山梔、麥門冬(去心)、車前子、黃柏(酒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咳喘,痰氣閉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燈心1團,水煎,空心服。
【摘錄】《回春》卷四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玄參、升麻、桔梗、天花粉、牛蒡子(研)、連翹、當歸、生地黃、赤芍藥、黃連、白術、黃芩、青皮、紫蘇梗、山梔仁。
【功能主治】弄舌喉風,啞不能言,舌出,常將手拿者。
【摘錄】《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處方】陳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術(去蘆)、蒼術(米泔制)砂仁、山藥(炒)、車前、木通、厚樸(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痰瀉。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烏梅1個,燈草1團,水煎,溫服。滑瀉不止,灸百會1穴,天樞2穴,中脘1穴,氣海1穴。
【摘錄】《回春》卷三
【處方】陳皮、半夏(姜炒)、茯苓(去皮)、甘草、加人參、白術、竹茹、砂仁、山梔(炒)、麥門冬(去心)各等分,烏梅1個。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痰火嘔吐。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引作“清熱二陳湯”。
【摘錄】《回春》卷三
【處方】蘇子1錢半(焙,研)1錢,半夏1錢,茯苓1錢,陳皮1錢,杜仲(鹽水炒)1錢,甘草3分(炙),前胡1錢,桔梗1錢,杏仁1錢(湯泡,去皮尖)。
【功能主治】傷寒夾痰,寒熱往來,脈滑而喘逆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一
【處方】橘紅5錢,半夏2錢,白芥子(炒)2錢(研),茯苓1錢,生甘草3分。
【功能主治】流注初起,皮色不異,唯腫唯疼,雖身體發(fā)熱,內未作膿。
【用法用量】加陽和丸,同煎服。
【摘錄】《外科全生集》卷四
【處方】茯苓(去皮)1錢,南星(姜制)1錢,陳皮1錢,瓜蔞仁1錢,枳實(麩炒)1錢,桔梗1錢,梔子1錢,半夏1錢,黃芩1錢,甘草3分,木香5分(研),辰砂(為末)5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一切癇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臨服入竹瀝、姜汁,磨木香,調辰砂末服。
【摘錄】《回春》卷四
【處方】陳皮、茯苓、法夏、甘草、桔梗、黃芩(炒)各等分。
【功能主治】痰涎咳嗽。
【用法用量】水煎服。感風寒,加生姜為引。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了解了這么多關于二陳湯的知識,大家應該大致都清楚了二陳湯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加減二陳湯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加減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加減二陳湯來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合養(yǎng)生。
【處方】丁香30克 半夏 橘紅各150克 茯苓90克 炙甘草4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烏梅1個,煎至13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學發(fā)明》卷六
【處方】橘紅(去白)1錢,半夏(制)1錢半,白茯苓(去皮)1錢,貝母1錢半,枳實(炒)1錢,白術(去蘆)1錢2分,連翹5分,黃芩(酒炒)1錢,防風(去蘆)5分,天花粉7分,香附(童便炒)1錢,甘草3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痰火氣逆。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蒼術1錢半,半夏1錢,南星1錢,白術1錢,酒芩(炒)1錢,香附1錢,陳皮半錢,茯苓半錢,威靈仙3錢,甘草少許(一方加羌活1錢)。
【功能主治】上焦?jié)駸崽禉M行經絡,手臂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加生姜2-3片,水煎服。
【摘錄】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見《保命歌括》卷十五
【處方】橘紅(以鹽水浸,焙)1錢2分,枳實1錢,黃芩(炒)1錢,白術9分,貝母(炒)9分,香附9分,白茯苓7分,天花粉(鹽水炒)7分,防風5分,連翹5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老痰、燥痰、熱痰。
【用法用量】上作1貼。水煎服。
【摘錄】《東醫(yī)寶鑒·內景篇》卷二引《必用》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麥門冬、竹茹、炒黃連、炒山梔、人參、白術、當歸、辰砂、烏梅、竹瀝。
【功能主治】痰因火動,心苦時跳時止。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調辰砂末服。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三二○
【處方】陳皮1錢,蒼術8分,茯苓1錢,甘草2分,白術4分,枳殼7分,枳實3分,桔梗5錢,紫蘇3分,薄荷2錢,香附7分,菖蒲1錢,荊芥6分,木通4分,川芎1錢,麥門冬5分。
【功能主治】痰、火、氣。
【用法用量】用水2盞,加生姜3片,煎至8分服。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處方】陳皮(去白)、半夏(洗)、白茯苓、附子(童便浸)、木香、川芎、小茴(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功能主治】小兒氣疝,性急多哭,卵腫痛連小腹。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育嬰秘訣》
【處方】陳皮(去白)、半夏(洗泡7次)、白茯苓、甘草(炙)、枳實(麩炒)、橘核、梔子(炒)、山楂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七疝。
【用法用量】水煎,入生姜汁,熱辣飲之。
【摘錄】《濟陽綱目》卷七十六引朱丹溪方
【處方】陳皮2錢,半夏(姜炒)2錢,白茯苓(去皮)3錢,甘草8分,人參2錢,白術1錢5分,竹茹2錢,砂仁8分,山梔3錢,麥冬(去心)1錢。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嘔噦痰涎。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徐徐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陳皮(去白)1錢,半夏1錢,白茯苓1錢,蒼術(泔浸,炒)1錢,白術1錢,豬苓1錢,澤瀉1錢,山梔子(炒)1錢,麥門冬(去心)1錢,黃芩(炒)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水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三十八
【處方】枯芩2錢,川連1錢,橘紅1錢,川貝1錢,茯苓1錢,桑皮1錢,前胡7分,枳殼8分,甘草5分,瓜蔞1錢。
【功能主治】妊娠子嗽痰喘,因火乘肺金者。
【摘錄】《胎產秘書》卷上
【處方】陳皮、半夏(制)、山楂肉、枳殼、柴胡、神曲(炒)、木香。
【功能主治】小兒傷食吐,或傷乳吐,或腹痛手足心發(fā)熱,或作噯氣,或嘔酸水,或作渴唇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為引。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
【處方】法半夏3錢,廣陳皮3錢,紫菀3錢,訶子3錢,桔梗2錢,牛蒡子3錢,五味子1錢,炮姜2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咳嗽,脈象沉緊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此方以半夏為君,半夏炙熟,乃溫和之品,亦止嗽之圣藥,惟有中寒者用之最宜;佐以訶子、牛子、紫菀、桔梗能溫胃化痰,五味子益腎,炮姜溫中,陳皮開胃,甘草和脾。此劑純用溫和之藥,益胃強脾,脾健而痰自愈矣。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四
【處方】二陳湯加蒼術、南星、黃芩(酒洗)、羌活、姜汁、竹瀝。
【功能主治】白虎歷節(jié)風,因痰因濕體肥者。
【用法用量】
【摘錄】《保命歌括》卷十五引朱丹溪方
【處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黃芩(酒洗)、羌活、紅花。
【功能主治】痰客太陽經,項強不能轉側。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五引朱丹溪方
最后提醒下加減二陳湯雖是一個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為科學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
大家都知道黃連二陳湯對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很多人卻并不了解它的功效。其實了解這些功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半夏(姜制)陳皮 茯苓 生甘草 黃連(姜炒)
【功能主治】清熱祛痰,和胃止嘔,治小兒胎前受熱,面色黃赤,手足濕,口吐黃涎酸粘。
【用法用量】用生姜為引,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
【處方】半夏(姜制)、陳皮、茯苓、生甘草、黃連(姜炒)。
【功能主治】小兒胎前受熱,面黃赤,手足溫,口吐黃涎酸粘者。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
通過上面的關于黃連二陳湯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對黃連二陳湯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大家可以在醫(yī)生的叮囑下,按照合適的量服用,這對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面對著醫(yī)學的多元素發(fā)展,對于疾病的治療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實施手段,其實,中藥方劑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因為其副作用小,藥材種類也很多,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推薦。下面來看一下加味二陳湯。
【處方】法半夏10克,當歸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白僵蠶10克,木通10克,陳皮12克,白術12克,白茯苓15克,苦參6克,黃連3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消腫散結。主脾運失健,痰濕凝結。(舌下囊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易玉泉方
【處方】半夏(姜制)1錢3分,茯苓1錢,黃連1錢,青竹茹1錢,生地黃(酒洗)1錢半,當歸(酒洗)8分,陳皮(去白)8分,桔梗5分,甘草梢2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清火化痰。主舌下腫結如核,或重舌、木舌及滿口生瘡。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一○五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芩、黃連、山梔子。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腸鳴。因火動其水,腹中水鳴作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七十三
【處方】南星(姜制)1錢半,半夏(姜制)1錢半,蒼術(米泔浸炒)1錢,黃柏(煨)1錢,陳皮1錢,茯苓8分,甘草5分(一方二陳湯加南星、香附、烏藥、枳殼)。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痰積腰痛,脈滑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七十五
【處方】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甘草3分,酒芩1錢,羌活1錢,威靈仙3錢,南星1錢,香附1錢,蒼術1錢半,白術1錢。
【制法】上銼1服。
【功能主治】臂痛,乃上焦?jié)裉禉M行經絡所致。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七十八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芩(酒洗)、羌活、紅花。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痰熱客于太陽經,項強不能回顧,動則微痛,其脈弦而數實。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七十八
【處方】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蒼術、防風、川芎、白芷(一云白術)。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外邪霍亂。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
【處方】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甘草1錢,蒼術1錢,白術1錢,桃仁1錢,紅花1錢,附子少許。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十指麻木,屬胃中有濕痰死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八十二
【處方】當歸(酒洗)1兩,茯苓2兩,川芎7錢5分,白芍藥1兩,白術1兩,半夏(湯洗)1兩,香附米1兩,陳皮1兩,甘草5錢。
【制法】上作10帖。
【功能主治】婦人肥盛不能孕育者。
【用法用量】每帖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正印》
【處方】甘草8分,半夏1錢,茯苓1錢,陳皮1錢5分,南星、枳實、黃芩、白術、黃連、瓜蔞仁、桔梗、杏仁、山楂、柴胡(少佐)、貝母、金沸草、姜汁、竹瀝。
【功能主治】食積夾痰,憎寒惡風,自汗,胸膈滿悶,氣上攻沖,頭不昏痛,項不強,無熱者。
【用法用量】年力壯盛者,先吐去痰,后服此藥。
【摘錄】《玉案》卷二
【處方】半夏8分,陳皮8分,白茯苓8分,甘草8分,藿香梗1錢,砂仁1錢,厚樸1錢,香附1錢,山楂肉6分,紅豆蔻6分。
【功能主治】氣郁傷脾,飲食停胃,以致嘔吐。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玉案》卷四
【處方】白茯苓1錢,陳皮1錢,半夏1錢,厚樸1錢2分,桔梗1錢2分,枳實1錢2分,黃芩1錢2分,貝母(去心)1錢2分,蘇子1錢2分,甘草2分,肉桂2分。
【功能主治】梅核氣。六郁七情神思所傷,結成痰核,介介喉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玉案》卷四
【處方】陳皮、半夏、甘草、茯苓、山楂、香附、川芎、蒼術、砂仁。
【功能主治】妊娠氣不調和,飲食傷而氣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香附、木通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忿怒氣結,閉遏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后煎滓探吐,以提其氣。
【摘錄】《濟陽綱目》卷九十二
【處方】陳皮1錢5分,半夏6分,茯苓8分,甘草3分,香附、木通、貝母、知母。
【功能主治】痰氣壅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六
【處方】半夏(湯泡7次)半兩,陳皮半兩,茯苓半兩,甘草1錢半(炙,銼),刮竹青4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胃熱嘔吐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二○六引《經效良方》
【處方】人參1兩,半夏1兩,白茯苓1兩,甘草1兩,陳皮1兩,紫菀1兩,紫蘇1兩,枳殼(炒,去瓤)1兩,桑白皮1兩,縮砂仁1兩,白豆蔻1兩,木香半兩。
【功能主治】遠年近日,氣虛咳嗽,喘逆嘔吐,不得安眠,甚危困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8分,去滓。臨臥服之。
【摘錄】《普濟方》卷一五七引《德生堂方》
【處方】茯苓、半夏、陳皮、枳實、甘草、桔梗、杏仁、貝母、瓜蔞仁、黃連。
【功能主治】痰實結胸。喘咳,胸脅滿痛,作寒熱,脈洪滑,心煩口渴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三
【處方】橘紅(鹽水浸)8分,半夏(姜汁炒)1錢5分,白茯苓(去皮)1錢3分,白術1錢3分,香附(鹽水拌炒)7分,連翹5分,黃芩(炒)5分,枳實(麥麩炒)5分,前胡5分,甘草5分(炙),瓜蔞仁1錢,桔梗1錢,麥糵(炒)1錢。
【制法】上切細。
【功能主治】治痰,理脾胃。主
【用法用量】《明醫(yī)雜著》無枳實,主治脾胃氣盛,痰多或喘。
【摘錄】《松崖醫(yī)徑》卷下
【處方】半夏2錢半,茯苓3錢,陳皮2錢,甘草1錢,蒼術1錢3分,桔梗1錢。
【功能主治】脾經濕滯,痰甚而脈弦滑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6分,大棗1枚,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八
【處方】陳皮(去白)1錢半,半夏2錢,茯苓2錢,甘草1錢,川芎8分,蔓荊子1錢,北細辛3分。
【功能主治】痰厥頭痛;或嘔惡咳嗽,寸關脈滑者。
【用法用量】姜汁為引。
【摘錄】《會約》卷六
【處方】陳皮5錢,半夏2錢,茯苓1錢半,生甘草7分,白芥子1錢。
【功能主治】流注、疬核、皮里膜外之凝痰。
【用法用量】《外科證治全書》:宜兼陽和丸用。
【摘錄】《經驗廣集》卷一
【處方】陳皮、半夏、白茯苓、防風、天麻、連翹、甘草。
【功能主治】麻后有痰。
【用法用量】麻后有痰而不吐痰者,宜用加味二陳湯去半夏、甘草,加貝母、栝蔞霜主之。
【摘錄】《麻科活人》卷三
【處方】二陳湯加羌活1錢,荊芥1錢,防風2錢,白芍2錢,蒼術2錢,歸身4錢,麥冬2錢,萆薢1錢。
【功能主治】(疒咅)瘰。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水煎服。
【摘錄】《吳氏醫(yī)方類編》卷三
【處方】麥門冬(去心)、前胡、栝蔞仁、陳皮、半夏(姜制)、茯苓、甘草(生)、枳殼(麩炒)、桔梗、杏仁(炒,去皮尖)、黃芩。
【功能主治】瘡痘之火,煉液成痰,上壅氣道。喉中作聲。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八
【處方】蒼術(米泔浸)8分,白術(炒)8分,橘紅8分,半夏(泡)8分,茯苓8分,川芎8分,香附8分,枳殼5分,黃連(姜炒)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食郁瘀滯,胸膈不快。
【用法用量】水1盞半,煎8分,食前稍熱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四引丹溪方
【處方】陳皮(去白)5分,半夏(湯泡)5分,桔梗(米泔水浸)5分,川芎5分,白術1錢,黃芩(酒炒)3分,薄荷3分,防風4分,甘草(炙)4分,白茯苓(去皮)7分,桑白皮(蜜炙)7分。
【制法】上切細。
【功能主治】小兒感冒發(fā)熱,鼻流清涕,或咳嗽痰吐,病情沉重者。
【用法用量】用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服。
【摘錄】《松崖醫(yī)徑》卷下
【處方】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甘草1錢,黃連1錢,干葛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十一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楂、神曲、桔梗、南星、枇杷葉、黃連、竹茹。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痰火停食,腐化酸水,吐出黃臭,或醋心不安。
【用法用量】加生姜煎,臨熟入姜汁1匙調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十五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曲。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木乘土,脅痛或脾痛,有關脈弦,嘔吐不已。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十八
【處方】陳皮、半夏、白茯、甘草、厚樸、香薷、黃連、山楂、麥芽、神曲、木通、澤瀉。
【功能主治】夾暑傷寒吐瀉。
【摘錄】《幼科鐵鏡》卷六
【處方】陳皮(去白)1錢半,杏仁(去皮尖)1錢半,白茯苓1錢,貝母(去心)1錢,半夏(湯泡)1錢,瓜蔞仁1錢,桔梗1錢,前胡(去蘆)1錢,片芩1錢,枳殼(麩炒)8分,石膏8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瀉肺胃火,消痰止嗽。主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遠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四
【處方】二陳加蒼術3錢,白芷2錢,黃芩2錢,黃連1錢半,黃柏1錢半,白芍2錢半,椿根皮(炒)2錢半,萸肉2錢半。
【功能主治】帶下屬濕痰者。
【摘錄】《胎產要訣》卷上
【處方】陳皮1錢,半夏1錢,當歸1錢,干葛1錢,元參1錢,黃芩8分,茯苓8分,黃連7分,甘草5分。
【制法】上銼,作1服。
【功能主治】內熱惡寒。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五十一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術、黃連、遠志。
【功能主治】怔忡驚悸,時作時止,心下有痰。
【用法用量】上水煎,加竹瀝、生姜汁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五十四
【處方】半夏、陳皮、茯苓、黃芩(酒炒)、甘草、川芎、細辛、黃連(酒炒)、薄荷、蒼耳子、膽南星。
【功能主治】頭風,偏頭風。
【用法用量】《濟陽綱目》本方用法:上銼。加生姜,水煎服。
【各家論述】是方也,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治痰之二陳湯也;加南星之燥,皆所以治痰耳;而黃芩、黃連者,用其苦寒以治熱也;若川芎、細辛、薄荷、蒼耳,皆治風之品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是故用之。
【摘錄】《醫(yī)方考》卷五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姜汁炒)、梔子(炒)、蒼術、川芎、香附、砂仁、神曲(炒)、山楂、木香少許。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胃中有火,膈上有痰,令人時常惡心,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證。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十八引丹溪方
【處方】二陳湯加僵蠶、全蝎、荊芥、天麻、菖蒲、遠志、制南星。
【功能主治】癇癥,痰盛而不矜下者。
【用法用量】水煎,入姜汁、竹瀝,早、晚服。7帖后加貝母、白術(土炒)。
【注意】忌豬、羊、魚、面、雞、鵝、酒色、豬肝、豬首、蹄爪、煎炒。
【摘錄】《證治寶鑒》卷二
【處方】半夏5兩,陳皮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砂仁1兩,丁香5錢,生姜3兩。
【功能主治】停痰結氣而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處方】陳皮2錢,法夏1錢半,茯苓3錢,甘草5分,茅術1錢,枳殼2錢,生姜1片。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兼能止嘔。主妊娠惡阻屬于痰濕者。癥見胸脘脹悶,不欲食,食則嘔吐涎沫,惡油膩,舌質淡,脈濡而滑。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處方】二陳湯加砂仁1錢,青皮半錢。
【功能主治】聞食氣則嘔。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處方】橘紅7分,茯苓7分,半夏(湯泡洗)1錢,甘草(炙)3分,川芎8分,蒼術8分,白術8分,山楂肉1錢5分,砂仁5分,神曲(炒)7分,香附子1錢,麥糵面(炒)5分。
【功能主治】導痰補脾,消食行氣。主
【用法用量】上除神曲、麥糵面細研炒,另包,余細切,作1服,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2盞,煎至1盞,調神曲,麥糵入內服。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二引丹溪方
【處方】陳皮2錢,法夏2錢(研),茯苓2錢,黨參2錢,炙甘草2錢,川樸2錢(搗)。
【功能主治】痰證呃逆。因痰結于胸,丹田之氣不能上升而然。
【摘錄】《醫(yī)門八法》卷二
【處方】橘紅1錢,半夏1錢5分,茯苓2錢,白術1錢,苡仁4錢,枳殼1錢,砂仁1錢,蘇梗1錢,花椒子24粒,生姜3片。
【功能主治】胃咳??榷鴩I惡,甚則嘔蟲。
【摘錄】《醫(yī)醇剩義》卷三
【處方】陳皮、法夏、白術、白茯苓、蒼術、厚樸、砂仁、車前、木通、淮藥、甘草。
【功能主治】痰泄或多或少,時泄時止。
【用法用量】加燈心,水煎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
【處方】陳皮(去白)1錢,半夏1錢半,茯苓2錢,甘草1錢,桔梗1錢半,枳殼1錢半,麻黃(去節(jié))8分,杏仁20粒(去皮尖),桂枝1錢。
【功能主治】肺感風寒,痰稠喘急,脈浮緊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生姜汁合服。
【摘錄】《會約》卷九
【處方】陳皮(去白)1錢半,半夏2錢,茯苓1錢半,甘草1錢,桔梗2錢,枳殼1錢半,桂枝1錢,杏仁(去皮)1錢,蒼術1錢,當歸1錢,紫蘇葉7分,北細辛3分。
【功能主治】四時感冒,咳嗽,寒熱,身痛,鼻塞;或病愈而咳痰,久不止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8分,水煎,熱服。
【摘錄】《會約》卷九
【處方】陳皮(去白)1錢,半夏1錢5分(炮),茯苓1錢,甘草(炙)3分,梔子(炒)1錢,黃連(姜汁拌炒)1錢5分,川芎1錢,白術1錢,干姜(炒)5分,蒼術1錢,香附1錢,牡荊子(炒另研)1錢半。
【制法】上切細,作1服。
【功能主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時常胃口作痛,及惡心吐清水不快。
【用法用量】水2盞,加生姜3片,煎至1盞,稍熱服。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三引丹溪方
【處方】陳皮1兩,半夏1兩,白茯苓1兩,甘草5錢,丁香3錢,胡椒3錢。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痰暈,或因冷食所傷。
【用法用量】每服4錢,加生姜3片,烏梅1個同煎,不拘時熱服。
【摘錄】《得效》卷三
【處方】陳皮1兩半,白茯苓1兩半,半夏1兩,白術7錢半,粉草3錢。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婦人中脘宿有痰飲,受胎1月或2月,因經停氣滯,嘔吐擇食,為惡阻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加生姜3片,烏梅1個,水煎,食前服。未效,加生姜汁。
【摘錄】《得效》卷十四
【處方】陳皮2錢,半夏(姜炒)2錢,枳實(麩炒)1錢,黃連(姜炒)6分,山楂(去子)2錢,木香8分,青皮(去瓤)2錢,白茯苓(去皮)3錢,砂仁8分,甘草8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痰氣郁結,或飲食停滯而為痞滿,按之,無塊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
大家都清楚,現代都市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每天疲憊不堪,對身體健康的關注自然就降低了,導致很多疾病的趁虛而入,而中藥中的方劑就可以逐步的改善身體,達到調理治愈地 效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桂附二陳湯。
【處方】二陳湯加附子(炮)、肉桂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功能主治】寒瘧,但寒少熱,腰疼足冷。厥疝,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摘錄】《保命歌括》卷二十三
【處方】肉桂、丁香、陳皮、半夏、柴胡、黃芩。
【功能主治】瘧疾初發(fā),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
【用法用量】
【摘錄】《慎齋遺書》卷八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桂附二陳湯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很多深受各種疾病困擾的人擺脫痛苦,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開郁二陳湯是一種中藥方劑,開郁二陳湯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種,不同的食用方法對身體的效果也有可能存在差異,所以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
【處方】陳皮 茯苓 蒼術 香附 川芎各3克 半夏 青皮 莪術 檳榔各2克 甘草 木香各1.5克
【功能主治】治氣郁經閉。
【用法用量】生姜引,水煎服。兼服四制香附丸。
【摘錄】《萬氏女科》卷一
【處方】陳皮1錢,茯苓1錢,蒼術1錢,川芎1錢,香附(童便炒)1錢,半夏1錢,青皮5分,甘草5分,木香5分。
【功能主治】心思不遂,氣郁血滯而經不行。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
【摘錄】《會約》卷十四
【處方】蒼術1錢,香附(童便制)1錢,川芎1錢,青皮7分,莪術7分,檳榔7分,木香5分。
【功能主治】開郁行滯。主形瘦血郁經閉。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
【摘錄】《竹林女科》卷一
上面介紹了開郁二陳湯是怎樣制作出來的,飲用開郁二陳湯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想要體會到方劑帶來的好處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們才知道哦。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
中藥有很多種,但是不是每個人都了解中藥到底有哪些,因為中藥的種類太多了,分不清楚中藥的類型就無法給予疾病最好的治療方法,那么這樣的情況下就無法真正的利用中藥來給自己治療疾病,中藥中還有一種藥物叫做二陳湯,二陳湯還可以用來幫助消化,開胃,對很多疾病有好的效果,那么這個中藥二陳湯的功效到底有哪些呢?
【名 稱】二陳湯
【出 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 成】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各五錢(各15g)白茯苓三錢(9g) 甘草炙,一錢半(4.5g) 生姜七片,烏梅一個
【方 訣】二陳湯用半夏陳,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氣祛痰兼燥濕,濕痰為患此方珍。
【功 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 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用 法】上藥呚咀,每服四錢(12g),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姜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
【禁 忌】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方 論】
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通過上面的介紹,讓我們都知道了這個中藥二陳湯的各種功效和作用,讓我們了解到了到底該利用二陳湯來治療失眠疾病,二陳湯是中藥中很常見的一種的藥物,當然,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在治療的時候都是不能盲目使用的,必須要合理的運用藥物來治療疾病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二陳湯是一種中藥湯劑,這種中藥湯劑的副作用是非常小的,二陳湯本身的功效是祛濕化痰,在臨床上還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但是二陳湯不是所有人都適用,所以也要注意二陳湯的食用禁忌。
1.二陳湯能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氣,健脾胃,消痰,進飲食。健脾燥濕,順氣和中化痰,安胃氣,降逆氣。主治濕痰證??人蕴刀啵滓卓瑦盒膰I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2.脾胃虛寒,胸腹脹滿,嘔逆不食,自利不渴,因傷宿食,或吐后噫敗脾氣。傷寒汗后,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尋常血氣不和;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jié)M時痛,咽干,脈尺寸俱沉細;飲食傷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并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中寒,飲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則膨亨,脹滿嘔逆;脾胃不和,飲食減少,短氣虛羸而復嘔逆,霍亂吐瀉,胸痹心痛,逆氣短氣,中滿虛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時加咳唾;霍亂吐瀉,瀉血不止;臟寒冷氣,腹痛腸鳴,下痢青黑;食積,心腹?jié)M痛;憂思郁結,脾肺氣凝,脹滿上沖,飲食不下,腹?jié)M痞悶,兼食積者;冷食粘滯。
3.禁忌:臨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潤、脈滑為辯證要點?,F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熱者。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對于調中二陳湯,我想有些人可能聽說過,甚至服用過,但是有些人就是沒有聽說過了。沒有聽說過的沒關系,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什么是調中二陳湯。
【處方】陳皮8分,半夏8分,茯苓8分,甘草8分,枳殼8分,大腹皮8分,紅花8分,川芎8分,當歸8分,白芍8分,防風6分,檳榔6分,黃耆6分,桔梗6分,青皮6分,烏藥6分,蘇木6分,枳實6分,黃芩6分,紫蘇6分,木香3分。
【功能主治】跌撲損傷,或從高墜下,以致瘀血流入臟腑,昏沉不醒,大小便秘;及木杖后瘀血內攻肚腹,膨脹結胸,不食惡心,干嘔,大便燥結,已服行藥之后。
【用法用量】用水2鐘,加生姜3片,大棗2個,煎8分,不拘時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以上就是對調中二陳湯配方的詳細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在生活中,有人會有脾胃失調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當,吃了不該吃的食物,也有可能是一些疾病來臨前的征兆,如何有效的調節(jié)脾胃,是人們關心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其實可以使用這款中藥方劑,對于治療脾胃痰飲有很好的幫助,下面就來具體的了解一下,這款中藥方劑到底是什么?
枳術二陳湯
【處方】
枳實(炒)15克;白術(炒)、半夏(制)、茯苓、陳皮各3克;甘草(炙)2克。
【功能主治】
治脾胃痰飲,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棗,水煎,溫服。
【摘錄】
《古今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三。
枳術化痰丸
【處方】
白術、陳皮、青皮、香附子(酒浸,炒)、蘇子各60克;枳實(麩炒)、山楂各45克;神曲、麥芽、蘿卜子、茯苓、杏仁(另研)各30克;南星、半夏各120克;生姜(切片)120克;皂角、白礬各60克(水煮透,焙,為末)。
【制法】
杏仁以上十二味,共為細末,入南星、半夏末,和勻,以姜汁、竹瀝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食化痰,理脾順氣。治食積痰涎。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姜湯下。
【摘錄】
《保命歌括》卷九。
結語:通過上面關于枳術二陳湯的簡單描述,相信大家對于這款中藥方劑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生活中,適當、科學的使用這款中藥方劑,對于身體保健是有非常好的幫助,希望上面的介紹對于大家保健身體有所幫助,在以后的生活中通過使用這款中藥方劑,獲得健康的身體。
很多人聽到二陳湯肯定一愣,不少人都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名詞,更別談了解二陳湯配方了。建議大家多去了解一下這些常識,這樣自己喝的時候也能知道喝的是什么,下面我們就請中醫(yī)方面的專家為大家介紹二陳湯配方,大家認真往下看。希望通過小編整理的內容,大家都有所了解。
二陳湯,中醫(yī)方劑名。為祛痰劑,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濕痰證??人蕴刀?,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痰者。
主治
濕痰證??人蕴刀啵滓卓?,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方義
本方證多由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郁積而成。濕痰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阻于胸膈,氣機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則為心悸。治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逆,為君藥。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構。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鑒于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故二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均為佐藥。以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
綜合本方,結構嚴謹,散收相合,標本兼顧,燥濕理氣祛已生之痰,健脾滲濕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運用
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二陳湯配方大概就是上面文章介紹的這么多了,這種藥物主要還是止咳祛痰的,因此咳嗽的人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喝點二陳湯,會看到不錯的止咳效果的。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二陳湯是屬于處方藥,是必須有執(zhí)業(yè)藥師證的人才能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