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附赤石脂朱砂丹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彪S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養(yǎng)生關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量。如何分辯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姜附赤石脂朱砂丹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說到養(yǎng)生,自然是春夏秋冬都各有各的養(yǎng)生辦法,畢竟天氣不同,情況也不一樣,人體需求的物質也不同,而中藥方劑也是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姜附赤石脂朱砂丹。
【別名】朱砂丹、姜附赤石脂丸
【處方】附子半兩,生干姜半兩(不炮),朱砂1兩(另研),赤石脂1兩半(水飛)。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黑豆大。
【功能主治】小便數(shù)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下元虛冷,遺尿,精滑,或陽虛精漏不止,或腎氣虛寒,脾泄腎泄。
【用法用量】朱砂丹(原書同卷)、姜附赤石脂丸(《赤水玄珠》卷十三)。
【摘錄】《此事難知》
以上就是姜附赤石脂朱砂丹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擴展閱讀
含化朱砂丹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不過對于它的食用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含化丹砂方
【處方】朱砂3兩,馬牙消3兩,消石2兩。
【制法】上為末,入瓷瓶中,以重抄細紙3重,密固瓶口,重湯煮之,常如魚眼沸,水耗,即以熱水添之,不歇火,21日夜?jié)M,開瓶子,其消并在瓶四面,收之細研。
【功能主治】祛熱毒風,鎮(zhèn)心辟驚,返老駐顏,充肌膚,延年益氣。主
【用法用量】含化丹砂方(原書卷九十八)。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含化丹砂丸”。
【注意】忌羊血、咸水。
【摘錄】《圣惠》卷九十五
上文為大家介紹了含化朱砂丹的功效和用法用量等,其實要想擁有一個好的身體,還是應該從生活做起。保持一定量的體育鍛煉,擁有合理的飲食習慣比什么都管用。
姜附丸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為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姜附丸的功效作用等。
【處方】香附子1斤(大者,去毛皮,泔浸3宿,春夏1宿,濾出水,凈洗,入銀石器內用井水煮,上有2寸分水方可,入大蒜20枚,去皮鋪在上,慢火煮,候蒜爛,以竹箸攪,以蒜汁干為度,濾出焙干用),神曲(炒黃)4兩,干姜(生)4兩,蓽茇2兩,丁皮2兩,胡椒2兩,縮砂仁2兩。
【制法】上為末,泡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實脾胃,進美飲食。主脾胃氣弱,飲食少,或心腹疼痛,或飲食難于克化。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任意湯使下,不以時候。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三
【處方】附子2兩(炮),干姜1兩。
【制法】上為末,搗為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肺傷動,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4丸,1日3次。
【注意】忌豬肉,冷水。
【摘錄】方出《肘后》卷一,名見《外臺》卷七
【處方】赤烏腳4兩,附子1兩,干姜1分。
【制法】上為末,用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久赤白痢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以粥飲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二
【處方】附子3枚7錢重者(炮,去皮臍),白術4兩,干姜2兩(炮)。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逐寒祛濕,溫脾胃,止泄瀉。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溫米飲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六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干姜(炮)3分,烏頭(炮裂,去皮尖)1分,吳茱萸(湯浸1宿,焙干,炒)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中寒,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心下結實。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腹以酒送下,日3夜1;未效,稍加丸數(shù)。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別名】附子姜樸丸
【處方】干姜(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1兩。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霍亂,嘔吐不止,手足厥逆。
【用法用量】附子姜樸丸(《衛(wèi)生總微》卷七)。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姜附丸,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姜附丸還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有效地增強身體某些方面的機能。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姜附湯。
【處方】附子(炮.三錢) 干姜(炮.五錢)
【功能主治】治中寒,四肢厥冷強直,失音,口噤吐沫。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干姜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
【炮制】右合勻。
【功能主治】治傷寒已經轉下,又曾發(fā)汗,內外俱虛,邪氣未解,表證不見,身無大熱,晝日煩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靜,不嘔不渴,脈候沉微者,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悶,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白豆蔻半兩(去殼),附子1個(7錢,炮),縮砂仁3錢,白姜1兩(炮),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脾虛腹脹,嘔吐痰飲,食不進,或發(fā)寒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8分,空心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四
【處方】生姜8兩,附子4兩(生用,4破)。
【功能主治】痰冷癖氣,胸滿短氣,嘔沫頭痛,飲食不消化;亦主卒風。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姜汁、附子二味,辟冷癖,其力倍專,乃干姜附子湯之變法。彼取溫中,故用干姜,此取滌痰,故用姜汁,兩不移易之定法。
【摘錄】《千金》卷十八
【處方】干姜3兩,附子3分,甘草1兩。
【功能主治】陰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厥冷,語音不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處方】干姜(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酒浸,切,焙)1兩,白術1兩,細辛(去苗葉)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風,失音不語。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
【處方】黑附子(生,去皮臍)。
【功能主治】瘴毒陰候,發(fā)熱或寒,煩躁,手足冷,鼻尖涼,身體疼重,舌上苔生,引飲煩渴,或自利嘔逆,或汗出惡風。
【用法用量】每個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盞半,入炮黃耆、干姜2錢,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滓再煎。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九引《廣南衛(wèi)生方》
【處方】生姜半兩,艾葉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生地黃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脈痔有蟲,時或癢痛,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處方】干姜5錢,熟附子3錢。
【功能主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陰癥傷寒,大便利而發(fā)熱;及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作2次服。或慮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
【處方】白附子2錢,老生姜2錢(切細)。
【功能主治】痘正出時,調護不慎而為風邪所襲,眼直視,牙關緊者。
【用法用量】濃煎,灌下1-2酒杯。出微汗即愈。
【摘錄】《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處方】白術1兩,茯苓5錢,附子1錢,人參5錢,甘草1錢,干姜1錢。
【功能主治】冬月傷寒,4-5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一
【處方】杜仲、干姜(炮)、附子(炮)。
【功能主治】腰臍寒痛,腰間如冰,得熱則減,得寒則增,脈必緊。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處方】白術(凈炒)3錢,附子(制)3錢,干姜(炒)1錢5分,良姜1錢,炙草1錢。
【功能主治】暴瀉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氣少不欲言語。
【用法用量】水煎,候溫急服。
【摘錄】《不知醫(yī)必要》卷三
【別名】參術姜附湯
【處方】人參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干姜(炮)5錢,白術5錢。
【功能主治】瘡瘍,真氣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失于補托,以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用法用量】參術姜附湯(《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摘錄】《外科樞要》卷四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3分,葛根3分,甘草(銼,炙)3分,桂(去粗皮)3分,芍藥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先煮,掠去沫,焙)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巨陽中風,項背強,嗇嗇惡寒,汗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入大棗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取汗,未汗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有關姜附湯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姜附湯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慎服用。
姜附散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不過對于它的食用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生附子7錢,生姜1斤,胡椒半兩,丁香半兩(研末,不見火)。
【制法】用生姜1斤(肥者),取自然汁,同附子入砂器內,慢火煮,候附子化為糊,須不住用匙攪動,恐焦,直至姜汁煮耗盡,約7分取出,挑入銀器內,四面攤開,頓重湯上,時復攪轉,重攤過,候藥9分干,可以捻不粘綴手,盡取出,捻成小餅子,頓在篩子內,或曬或焙干,碾為細末,再入胡椒、丁香末。
【功能主治】脾虛胃寒。
【用法用量】空心米飲調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五
【處方】香附子1斤,生姜3斤。
【制法】生姜搗汁,浸香附1宿,曬干再浸,再曬,以姜汁盡為度,為末。
【功能主治】膈氣不通,胸膈間結塊,大如拳,堅如石,嘔吐惡心,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2錢,米飲調下。
【摘錄】《赤水玄珠》卷四
【處方】干姜(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訶黎勒(煨,去皮)1兩,龍骨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臟寒,下痢白膿,心腹癘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煎烏梅湯空心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干姜、附子(炮)、皂莢(炙,去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青下,白下。
【用法用量】飲服方寸匕。不過再服即愈。亦可丸服。
【摘錄】《外臺》卷二十五引《張文仲方》
經常性不注意飲食健康的人們一定要注意,我們在選擇姜附散等藥物的時候需要根據(jù)我們的體質。我們在腸身體不適的時候不能單單靠藥物來化解,還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很好的遠離疾病。
不少人認為飲用姜附酒這種方法對自己來講有很大的好處,那么到底自己可不可以飲用姜附酒呢?又應該如何飲用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姜附酒——(呃逆嘔吐)
(驗方)
【配方】干姜60克,制附子40克,黃酒500克。
【制法】上2味,共碎細,同酒置于凈瓶中,浸漬,封口,7日后開取飲用。
【主治】心腹冷痛,呃逆嘔吐,泄瀉,痢疾,完谷不化,寒飲喘咳,痰白而清稀,肢冷汗出。
【用法】每次食前溫飲1-2杯,每日3次。
說明:陰虛內熱腹痛及孕婦不宜用。
以上就是有關姜附酒的一些介紹,其實養(yǎng)生藥酒的種類有很多,而且不一樣的種類起到的保健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去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夠發(fā)揮它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更好的為我們的身體服務。
姜附御寒湯是一種純天然的中藥方劑,它是以幾種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采用了藥食同源的傳統(tǒng)中醫(yī)配方混合而成的。下面就來看一看姜附御寒湯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干姜(炮)1錢2分,半夏(湯洗)5分,柴胡(去苗)1錢,防風(去蘆)半錢,羌活1錢,藁本(去土)8分,人參(去蘆)半錢,白葵花5朵(去心萼),甘草(炙)8分,升麻7分,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半錢,當歸身6分(酒制),桃仁半錢(湯浸,去皮尖,與郁李仁研如泥,入正藥),黑附子(炮,去皮臍)4錢。
【功能主治】中氣不足,遇冬天寒氣客于脾胃之間,相引兩脅縮急而痛,善嚏,鼻中流濁涕不止,不聞香臭,咳嗽腦痛,上熱如火,下寒如冰,頭時作陣痛,或暴痛,兩目中流火,視物(目荒)(目荒)然,或耳鳴耳聾,喜晴明,惡陰寒,夜不得安臥,胸中痰涎,膈咽不通,飲食失味,口中沃沃,牙齒動搖,不能嚼物,腰臍間及尻腎膝足胻冷,陰汗自出,行步失力,風痹麻木,小便數(shù),氣短喘喝,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婦人白帶,陰戶中大痛,上牽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睪而痛,牽心腹陰陰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調,煩心,霍亂,逆氣,里急,而腹皮白或黑,下氣腹中腹鳴,膝下筋急,及腰背肩胛大痛,此陰盛陽虛之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作1服。水5大盞,煎至3盞,入黃耆1錢,橘皮5分,草豆蔻1錢,再煎至2盞,再入酒制黃柏3分,酒制黃連3分,枳殼3分,酒地黃2分(此4味銼碎,預1日先用新水多半盞浸1宿),蔓荊子2分(亦預先1日用新水各另浸),將前正藥去滓,入此3味,再上火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熱服之,待少時以美膳壓之。
【注意】忌肉湯,宜食肉。
【摘錄】《東垣試效方》卷二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于姜附御寒湯的知識,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于姜附御寒湯的認識會更加清晰。姜附御寒湯對于一些疾病來說,幫助是很大的。多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對于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要懂得調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