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穴位注射療法?
夏季養(yǎng)生按什么穴位好。
終生保健,終生康??;終生養(yǎng)生,終生康寧。相信關于養(yǎng)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什么是穴位注射療法?”,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在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有很多治療疾病的方法,那么我想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穴位注射療法呢?也許大家對這種新型的治療方法可能都不太了解,那么接下來小編就為你詳細的說一說什么是穴位注射療法,為了大家的身體保健趕快來學習和了解一下吧!
概述
穴位注射法是一種針刺與藥物相結合的療法。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壓痛點或體表觸診陽性反應點,通過針刺及藥物的雙重作用治療疾病。
藥物與器具
常用藥物有復方當歸注射液、黃芪、丹參、紅花、板藍根、威靈仙、銀黃注射液、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抗生素、胎盤組織液、奎寧等。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針頭。常用4~6號普通注射針頭,及牙科5號和封閉用長針頭。
操作
(1)一般可根據(jù)治療需要,循經絡分布走行尋找陽性反應明顯的背俞穴、募穴為治療點。
(2)根據(jù)所選穴位:部位不同及用藥劑量的差異,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及針頭。
(3)在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注射針具快速進針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進或上下提插,待針下有得氣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無血,即可將藥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藥;慢性疾病,體弱者用輕刺激,推藥要慢;急性病,體強者用強刺激,可快速推藥。
以上小編為大家講述的這些有關穴位療法的健康知識你都了解清楚了,這種新型的注射穴位療法可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好的作用,當然對于治療疾病也是非常好的,所以大家了解一下還是很有必要的。
Ys630.com相關知識
在醫(yī)學發(fā)展如此迅速的現(xiàn)在,灌腸療法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早在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就出現(xiàn)了灌腸的醫(yī)療療法。如今灌腸療法通常用來治療尿毒癥,潰瘍性腸炎,支氣管肺炎等疾病。那么灌腸療法究竟是什么呢?
基本內容
一、藥物配制
灌腸方藥一般根據(jù)患者不同病情特點臨時配制而成。經過煎煮后濃縮至一定劑量,裝入容器備用。如用散劑,在使用時加入調勻即可。
二、使用方法
先備以肛管,外面涂少量石蠟油,使之滑潤,以便插入時不致對肛門及腸粘膜產生刺激或損傷;然后將肛管插入肛門,其插入深度則根據(jù)所患疾病及病變部位不同而定,一般約10-30毫米之間;接著將已配制好的藥液經注射針筒注入,或由灌腸筒滴入。灌腸液的多少及保留時間長短亦需根據(jù)病情而定。如尿毒癥一般約為200-500毫升,保留2-3小時;腸梗阻一般約500毫升,保留1-2小時;潰瘍性結腸炎一般約30-100毫升,保留4-8小時。
三.臨床應用
本療法除用于通便外,多應用于下列一些疾?。?/p>
腎功能衰竭
1、取生大黃、牡蠣、蒲公英灌腸,在控制條件下不用其他有影響的藥物。對非終末期的腎功能衰竭者均能使氮質有所下降,癥狀消失或減輕,少數(shù)重度腎功能衰竭患者生存可達8個月,中度可達1年以上。也可以大黃為主藥配合其他藥物予以溜腸。2、取大黃、槐花、崩大碗,水煎,灌腸。
3、取大黃、桂枝,水煎,灌腸。
4、取大黃、萊菔子、甘草、水煎,灌腸。
潰瘍性結腸炎
1、取赤芍、丹參、益母草、川芎、牛膝、姜黃、乳香、沒藥、桃紅、參三七,水煎,灌腸。
2、取菊花、地榆、十大功勞葉、苦參、黃芩、大飛揚、水煎,加入654-2保留灌腸。
3、取生地榆、老鸛草、五倍子、明礬,水煎,灌腸。
4、取五倍子、馬齒莧,水煎后加青黛散(或錫類散)、參三七粉灌腸。
5、取白芨、血竭、紫草、兒茶、五倍子、甘草、青黛,水煎,灌腸。
6、取蒲公英、金銀花、黃柏、赤芍、當歸、甘草,水煎,灌腸。
7.取白術,枳殼,厚樸,麥冬,肉蓯蓉水煎,灌腸。
腸梗阻
取厚樸、枳實、大黃、黃連、檳榔、沉香、廣木香、橘皮,水煎,保留灌腸。用于麻痹性腸梗阻。
四.注意事項
1、配制灌腸液時應避免使用對腸粘膜有腐蝕作用的藥物。
2、插入肛管時手法應輕柔,以免擦傷粘膜。如有痔瘡者,更應審慎。3、灌腸液應根據(jù)病情保留一段時間,如某些病人不能保留,可采取頭低足高仰臥位,灌腸液亦宜減少劑量。灌腸的時間一般以晚上臨睡前為宜。
【導讀】朱金友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中醫(yī)針灸學,運用經絡針灸穴位療法大腦炎后遺癥,棉癱,紅眼病,心腦血管病后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腦溢血等癥,并配合藥物治療,有顯著療效,獨樹一幟,下面為你介紹經絡針灸穴位療法。
經絡針灸穴位療法
朱金友
1952年生,保定市人。大專學歷,副主任醫(yī)師。1966年拜師甄士杰,楊瑞田學習中醫(yī),尤其酷愛針灸,得到真?zhèn)鳌?969年其在河北省直屬醫(yī)院學習,畢業(yè)后,在保定市劉守廟醫(yī)院工作,任該院門診部主任兼中醫(yī)針灸科科長;1995年任保定市劉守廟醫(yī)院院長;2000年開辦南市區(qū)中西醫(yī)門診部;2005年創(chuàng)建保定市金友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任院長。朱金友對工作認真,對業(yè)務精益求精,對患者高度負責,深受廣大患者的好評。朱金友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中醫(yī)針灸學,運用針灸治療大腦炎后遺癥,棉癱,紅眼病,心腦血管病后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腦溢血等癥,并配合藥物治療,有顯著療效,獨樹一幟。
朱金友在拜師學習期間肯鉆研,愛學習,每當他回到家里,總要翻書看圖解,找穴位,然后以自身試針。一天父親下班回家,看見兒子滿身是針,不解地問:你這是干什么?他回答:我在學技術,在試針。又說,我這樣才能掌握好每天學的技巧,否則,就不是一個好醫(yī)生,因為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優(yōu)秀的醫(yī)生。父親聽了兒子的回答,點點頭。他理解了兒子的用意,心疼地對兒子說:你學習我支持,可是別弄壞了身子。
由于朱金友刻苦學習,工作業(yè)績突出,他被推薦到保定地區(qū)衛(wèi)校針灸班學習,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工作之余,朱金友在職通過河北省針灸學院函授三年學習,獲得大專學歷。他在祖國醫(yī)學寶庫中汲取營養(yǎng),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把針灸穴位的經絡學理論與西醫(yī)治療有機結合,總結研究出穴位針灸扶正法,穴位經絡化淤法,芒針點擊雀啄法,其理論和特點分別為:
經絡針灸穴位療法
一、穴位針灸扶正法
腦血栓中醫(yī)稱為中風,根據(jù)發(fā)病機理,該病誘因一是火,二,因為火勝傷陰,陰傷血液粘稠增加,血流淤滯,故而形成血栓,火盛迫血妄行,故而形成出血。虛為氣虛,推動血液運行之力不足,血流緩慢,故而引起出血,火與虛二者引發(fā)之病皆形成血淤,從而出現(xiàn)由于血淤痹阻不同經絡肢體運動功能,感覺功能,語言的障礙等不同病癥。這時,針灸氣海穴,可通經絡,理氣,補陰,因而,氣息通暢,用中醫(yī)術語說;氣通百通。再針灸肝,膽經和陰陵泉,太陽穴,可抑火,扶正調節(jié)陰陽平衡,人體功能便得以恢復,同時配合西醫(yī)藥物治療。實踐證明,治療腦血管疾病效果奇特。
二、穴位經絡化淤法
該方法在扶正法的基礎上,即:通氣,抑火,調節(jié)陰陽平衡,恢復血液運行推動力,這時針灸心經穴,神門穴,通里穴,鳳池穴。
大家對過敏性鼻炎并不陌生。過敏性鼻炎也稱變應性鼻炎,很多人都深受其困擾,影響生活影響健康。過敏性鼻炎包括常年變應性鼻炎和花粉癥。而且隨著社會工業(yè)等興旺發(fā)展,它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那么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抑制或是緩解它呢?下面大家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本病不分男女,多見于30歲以下青壯年,小兒患者也不少,無地域性。本病若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多可控制疾病發(fā)作,若因不重視而延誤治療可導致鼻息肉、鼻竇炎、哮喘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工作形象。
中醫(yī)稱本病為“鼻鼽”又有“鼽嚏”等不同的病名,以突然和反復發(fā)作的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特征。
一、穴位注射療法
過敏性鼻炎穴位注射療法一
取穴:雙側迎香穴。
用藥:地塞米松注射液1ml,加少量1%普魯卡因。
藥物(器具)制備:一次性注射器(2ml)1支。
操作規(guī)程:迎香穴局部皮膚用碘伏或乙醇常規(guī)嚴格消毒,一次性2ml注射器,抽取地塞米松注射液1ml,加少量1%普魯卡因。采用無痛手法刺人迎香穴皮膚約0.2寸。至有酸脹感時即將藥液緩慢注入。雙側迎香穴注射,隔日1次,每穴注入藥量0.5ml,6次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進針時針尖方向向鼻翼,深及骨面。
過敏性鼻炎穴位注射療法二
取穴:下關穴。
用藥:地塞米松注射液1ml、1%利多卡因注射液2ml。
藥物(器具)制備: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6.5號針頭。
操作規(guī)程:穴位局部皮膚用乙醇常規(guī)嚴格消毒,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地塞米松注射液1ml,加1%利多卡因2ml混合后。采用無痛手法刺入下關穴皮膚深2.5~3mm。抽吸無回血,即將藥液緩慢注入1.5ml。余量注入對側。隔日1次,4次為1個療程,休息一周可進行下一療程。
注意事項:穴位注射后按壓片刻,防止?jié)B血。
過敏性鼻炎穴位注射療法三
取穴:風池、迎香、口禾骼為主穴;肺俞、脾俞、腎俞為配穴。
用藥:維丁酸性鈣或維生素B1注射液、胎盤組織液。
藥物(器具)制備: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規(guī)程:每次選主穴、配穴各一對,穴位局部皮膚用碘伏或乙醇常規(guī)嚴格消毒,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藥液,采用無痛手法刺入所選穴位,至有酸脹感時即將藥液緩慢注入。每穴位注入藥物0.5~1ml,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面部穴位注藥0.5ml,體部穴位注射藥液1ml。
過敏性鼻炎穴位注射療法四
取穴:雙側迎香穴、雙側足三里穴。
用藥:曲安奈德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維生素B12注射液1ml。
藥物(器具)制備: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規(guī)程:穴位局部皮膚用碘伏或乙醇常規(guī)嚴格消毒,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藥液,采用無痛手法刺入迎香穴皮膚約0.2寸,至有酸脹感時即將藥液緩慢注入1ml。同法行對側穴位注射按壓針孔約3分鐘無出血后,同法行雙側足三里穴注射,每穴位1ml。每周2次,4次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迎香穴進針時針尖方向向鼻翼,深及骨面。
二、鼻子穴位
搓揉穴位治療過敏性鼻炎
搓揉穴位治療過敏性鼻炎是常用的一種緩解鼻炎痛苦的方法。當鼻炎犯了,鼻子出不上氣時,做完上面的按摩,鼻子頓時感覺輕松了許多。
步驟方法
1、用雙食指的外側來回地搓鼻梁兩側的上下,共搓200下,搓揉到鼻梁有發(fā)熱的感覺。
2、用雙食指尖揉動鼻孔兩側的“迎香”穴位,共揉動200下。“迎香”穴位于鼻翼根部正側方的小凹陷處。
3、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動右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動左手的“合谷”穴位200下?!昂瞎取毖ㄎ挥谀粗概c食指分叉的凹陷處。
點評
當鼻炎犯了,鼻子出不上氣時,做完上面的按摩,鼻子頓時感覺輕松了許多。這里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一定要堅持不懈地長期做,一旦鼻炎被治愈,還要堅持做下去。這樣不僅可防止鼻炎的復發(fā),而且還可以預防傷風感冒。搓揉的手法要較重,以能忍受為宜。
過敏性鼻炎
顧名思義是指身體對引起過敏的物質敏感性增高而由鼻腔黏膜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異常反應,是呼吸道變態(tài)反應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疾病。它分為常年性過敏性鼻炎和季節(jié)性過敏性鼻炎兩種。以往過敏性鼻炎一般發(fā)生在特定的、具有過敏性體質的人身上,近年由于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環(huán)境污染的加劇,使得原來不是過敏性體質的人也演變成過敏性體質,于是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病率也節(jié)節(jié)上升。
埋針療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針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內或皮下,進行較長時間埋藏的一種方法。又稱皮內針療法。埋針療法能給皮部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埋針療法常用于需久留針的慢性頑固性疾病和經常發(fā)作的疼痛性疾病,如頭痛、痛經、遺尿、失眠、高血壓、哮喘等。
埋針治療方法:
①針具
有顆粒型 ( 麥粒型)和撳針型 (圖釘型)。顆粒型 (麥粒型)一般針長約1厘米,針柄形似麥?;虺虱h(huán)形,針身與針柄成一直線。撳針型 ( 圖釘型 ),針身長約 0.2~0.3 厘米,針柄呈環(huán)形,針身與針柄呈垂直狀。
②操作方法
皮內針、鑷子和埋刺部皮膚嚴密消毒后,就可進行針刺。顆粒型皮內針,用鑷子夾住針身,沿皮橫刺入皮內,針身埋入皮內0.5~1厘米,然后用膠布將留在皮外的針柄固定。撳針型皮內針,用鑷子夾住針圈,將針尖對準穴位刺入,使環(huán)狀針柄平整地留在皮膚上,用膠布固定,此針多用于耳穴。
③療程
熱天一般留置1~2天;冷天可留置3~7天,留置期間,每隔 4 小時左右用手按壓埋針處 1~ 2分鐘,以加強刺激、增加療效。但對關節(jié)、胸腹部位不宜埋針;出現(xiàn)異常情況應停止留針。
導讀:什么是貼敷療法?生病去醫(yī)院,有時候醫(yī)生會叫你使用貼敷療法來治療身體的疾病。那么什么是貼敷療法?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貼敷療法相關知識吧。
什么是貼敷療法
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于中藥外治法。貼敷療法是中醫(y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較內治法更為簡便、實用,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同疾病作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貼敷療法的功效與作用
1、解表散寒,疏風解肌,風寒之邪由表入侵,客于肺衛(wèi),衛(wèi)陽被逼,營衛(wèi)失和,則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及咳嗽等癥,故外邪侵襲,首犯肺衛(wèi),肺主皮毛,主司衛(wèi)外,邪尚輕淺,貼敷療法借助藥力的作用,最先起到文濁體表魏陽、宜通肺衛(wèi)之氣,疏通皮部及其脈絡的作用。
2、解熱清毒,調和營衛(wèi),熱毒留滯,則氣血逆亂,內腐成膿為癰,溫度熾盛,熱級生風,內陷肝郁心包,則可發(fā)生痙、厥變癥,患者或發(fā)熱,或腫脹疼痛,或功能受限,貼敷療法以其寒涼之劑,貼于大椎、內關、肋下,直達靜脈,調理臟腑,清熱解毒以消邪熱,調和營衛(wèi),之治療各種熱證、急癥的一種常用方法。
3、消積導滯,開郁散結,人體多由七情郁結,或由飲食內傷,導致氣機郁滯,肝脾受損,則淤血內?;蛱禎窠蛔瑁罘e留止,發(fā)為積聚、食滯、痞氣等癥,貼敷療法能行氣散結,氣血得行,結聚易散,軟堅散結類藥物的作用,共同調整臟腑經脈的功能,使之積消滯散,開郁解結。
貼敷療法的方法
1、貼法:將已制好的藥物直接貼壓于穴位,然后外裹膠布粘貼;或先將藥物置于膠布粘面正中,再對準腧穴進行粘貼。巴布劑、硬膏劑可直接將巴布劑或是硬膏中心對準穴位貼牢即可。適用于膏藥、巴布劑、丸劑、餅劑、磁片的腧穴貼敷。
2、敷法:將已制備好的藥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復塑料薄膜,并以紗布,醫(yī)用膠布固定即可。適用于散劑、糊劑、泥劑、浸膏劑的腧穴貼敷。
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低過敏膠帶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貼敷療法的時間
根據(jù)疾病種類、藥物特性以及身體狀況而確定貼敷時間。一般情況下老年、兒童、病輕、體質偏虛者貼敷時間宜短,出現(xiàn)皮膚過敏如瘙癢、疼痛者應即刻取下。
1、刺激小的藥物每次貼敷4-8小時,可每隔1-3天貼治一次。
2、刺激性大的藥物,如蒜泥、白芥子等,應視患者的反應和發(fā)泡程度確定貼敷時間,約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不等(多在1-3小時);如需再貼敷,應待局部皮膚基本恢復正常后再敷藥,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貼敷。
3、每次貼敷的時間可以在3-24小時,隔日1次,所選藥物不應為刺激性大及發(fā)泡之品。
4、貼敷從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貼1次,每次貼3-6小時,連續(xù)三年為一療程。
那么貼敷療法有哪些優(yōu)點呢?貼敷療法的優(yōu)點,下面繼續(xù)為你介紹。
貼敷療法的優(yōu)點
1、途徑直接
貼敷療法通過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并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較為直接,直達病所,直接發(fā)揮藥效,作用較強。
2、用藥安全
貼敷療法是以透皮吸收發(fā)揮作用的藥物,較其它給藥途徑用藥較為安全,同時也增大了用藥的范圍,尤其是外用給藥方法歷經漫長歲月的臨床驗證,其方藥組成已不計其數(shù),其治療范圍已涉及內、外、婦、兒等多種學科多種疾病,具有較高的醫(yī)療和保健價值。
3、使用簡便
貼敷藥物的制作可簡可繁,家庭多用較簡單的藥物配伍及制作,易學易用,經簡單學習就可掌握要領,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醫(yī)療設備,無論是醫(yī)生還是患者或者家屬,多可兼學并用、隨學隨用。
4、藥源廣泛
貼敷療法的藥物取材多較簡單,甚至有一部分來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蔥、姜、蒜等隨地取材,無需耗費過多金錢。且貼敷藥方組成多來自于臨床經驗,療效顯著,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決。節(jié)省大量人力財力。
5、穩(wěn)定可靠,副作用少
貼敷療法是藥物施于體表,而達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隨時觀察、了解病情變化,隨時加減更換,很少發(fā)生副作用,具有穩(wěn)定可靠的特點。
以上就是一些貼敷療法的相關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中醫(yī)療法,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中醫(yī)推拿療法是在中醫(yī)外部治療方法中十分常見的一種,使用中醫(yī)推拿療法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而且效果十分的理想,為了能夠讓大家了解中醫(yī)推拿療法,接下來就進行詳細的介紹。
中醫(yī)推拿療法,是以中醫(y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并結合西醫(y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jié)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yī)療按摩。
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著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推法。輕推法具有鎮(zhèn)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開始和結束時,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間。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活血散瘀,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階段。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或掌等部位著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據(jù)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選定力度后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一般推3~5次。
(二)動作要領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并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于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wěn),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根據(jù)以上的文章描述之后,相信大家已經對中醫(yī)推拿療法有了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但小編還是需要提醒大家,在采用中醫(yī)推拿療法的時候必須要到正規(guī)的中醫(yī)院。
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項
1、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項
取穴原則:同新針療法與耳針療法。選藥原則:根據(jù)不同疾病,選用有一定藥理作用、容易吸收、有刺激性的藥物。如抗風濕用防風、地龍;抗炎用黃柏、雙花、抗菌素等。穴位常規(guī)消毒。持注射針直刺或斜刺快速刺入皮下后緩慢進針,待出現(xiàn)針感,無回血時將藥液注入。一般體穴0.5~2.0毫升,耳穴0.1~0.3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5~10次為一療程。適用于多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也適用于手術麻醉。
注意要消毒干凈,整個過程是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使用青霉素等易過敏藥物之前應做過敏試驗。穴位要輪換,不宜在一個穴位上連續(xù)注射。胸背穴位不宜過深。穴位注射要選用小劑量的藥物,注入穴位內,通過針刺與藥物的協(xié)同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它具有適應癥廣、療效高、療程短、節(jié)省藥物、操作簡便的特點。
2、人體穴位有多少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于傷害人體,其余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鄭重說明這36個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無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險物品造成為必要條件。
3、穴位的功效作用
穴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穴并不是孤立于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lián)系、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拜斖ā笔请p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中醫(y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
養(yǎng)生的穴位有哪些
1、委中穴位于膝內窩腘窩處中點。中醫(y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
2、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jié)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
3、涌泉穴為腎經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 每天洗腳后,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涌泉穴10分鐘左右,有助睡眠。
4、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按揉三陰交,有助于打通人體淤塞,保養(yǎng)子宮和卵巢。
5、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 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穴位按摩注意事項
1、身心放松,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準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shù)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5、持之以恒,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6、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鐘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潤滑劑如精油等。
針挑療法首次出現(xiàn)于晉代的《肘后備急方》,距離今天已經有千年的歷史,它來源于我國南方的勤勞的先民。挑針療法取材十分方便,療效也很好,很少有副作用。并且它除了單獨使用,還可以搭配其他藥物一同治療,因此,廣受人民大眾習慣。那針挑療法究竟是什么呢?
一、操作方法
本療法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兩種。
1、挑液法(針挑四縫穴):
(1)選用三棱針(或圓利針、縫衣針),先予高壓 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鐘,或煮沸20分鐘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內備用。
(2)洗凈患兒手掌,術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將患兒掌面第2、3、4、5指腹側第一、二指間 關節(jié)橫紋處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用消毒三棱針挑刺上述橫紋中心,對準挑點,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搖,術者以左手在第一指節(jié)腹面向針尖方向按準,隨即出針,針口可見少許粘黃液體(也有清稀液體滲出量多),用指擠壓,使液盡出,見血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兒兩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則用干棉球壓之,囑患兒(或家長幫助)捏緊雙拳,以壓迫止血。
(4)疳積重者,刺出全是稠質粘液,輕者粘液夾血,未成疳者無粘液而見血。隔日或隔2、3日針挑1次,一般針挑3-6次,粘液漸少,直至無粘液,僅見血為止。
2、挑脂法(針挑疳積點):
(1)選用三棱針,先予高壓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鐘,或煮沸20分鐘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內備用。
(2)洗凈患兒手掌,術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將患兒手第2、3、4、5指第一、二指節(jié)腹面正中,即疳積點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押手:因為挑脂要挑皮下脂肪層,取出脂肪團,容易出血,故要充分利用押手來壓取脂肪和止血。可請助手協(xié)助。術者和助手用左手挾持住患兒手指,并以左手 拇指分別向自身方向,經過挑點,滑壓幾次,然后固定在挑點的旁邊,用力壓著不動。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壓迫止血,并使挑點皮膚張露,皮下脂肪易被擠出。
(4)術者右手拿針對準挑點中心,用“挑點法”,動作迅速地挑開皮層,進入皮下。皮下脂肪小體由于受到兩個指頭在旁的壓力,很快便會向針口冒爆出來,然后用針尖邊挑邊刮,把分布在脂肪團上的稀疏纖維挑斷,盡量擠出脂肪小體,最后用針體把針口殘留的脂肪刮干凈。
(5)術后針口涂上紅汞,用消毒紗布墊封壓住針口,再用繃帶包扎,加壓3-5分鐘,以防出血。在未封壓好針口前,術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能放松,否則即可引起出血。
(6)術后囑患兒(或家長)不要沾污傷口,5天后可以拆封。
(7)因其針口較深、押手擠壓,出血較多,留有微小創(chuàng)口必須用紗布墊加壓包扎。5天后不能拆封洗手,不能用手拿取他物,以防感染。
此法不及針挑四縫穴之簡便、安全,而療效相仿,故臨床多用針挑四縫穴。
二.治療機理
四縫為經外奇穴,與三焦、命門、肝和小腸有內在聯(lián)系,臨床觀察有平肝瀉心、理脾和胃作用,針之可調整三焦,燥濕驅蟲,理脾生精。醫(yī)家有專用本法治療小兒疳證;也有以本法配合湯藥,作為輔助療法。有學者提出針挑四縫,不但能用于治療,且有鑒別診斷和判斷其預后的意義。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針刺四縫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腸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強度)增加。對于營養(yǎng)不良合并佝僂病者,針刺四縫穴后,發(fā)現(xiàn)血清鈣、磷均有上升,堿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結果鈣、磷乘積增加,有助于患兒的骨骼發(fā)育與成長。
三.臨床應用
療法用于小兒消化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出現(xiàn)一些狀況,過敏性鼻炎就是其中的一種,過敏性鼻炎會因為一些氣味或者是某些東西就會鼻癢,想打噴嚏等情況。據(jù)說這種疾病還可能遺傳下一代,治療過敏性的鼻炎有很多種,有些人會選擇食療,或者滴一些治療鼻炎的藥水,還有的人會選擇穴位注射等辦法來治療和緩解過敏性鼻炎帶來的痛快等。問題一過敏性鼻炎多音接觸過敏原誘發(fā)的,例如油漆,蝦蟹類食物,冷空氣等足部按摩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取鼻反射區(qū),肺臟反射區(qū),額竇反射區(qū)進行治療較好,同時要多吃瓜果蔬菜補充維生素,積極鍛煉身體增加機體抵抗力過敏性鼻炎的特點是受敏感因素引發(fā)的鼻炎一般是受天氣、飲食引起但其根本是體質的問題就要中醫(yī)的肺脾氣虛的體質所以三九天灸就針對這一體質調節(jié)通過激發(fā)人體內的陽氣從而增強抵抗能力問題二對于穴位的選用每個醫(yī)院有不同的方案但是都不會離下面幾個:中府、肺俞、脾俞、足三里、定喘如果有胃口不佳會加中脘、天樞;如果有月經不調可以加關元、氣孩腎俞建議按當?shù)蒯t(yī)院的具體方案因為不同醫(yī)院醫(yī)生有不同的經驗過敏性鼻炎中醫(yī)局部用藥的方法:1.吸鼻法:取煅魚腦石10g,冰片3g,研末和勻,取少許吸人鼻孔,每日每孔3次,交替使用。如鼻中發(fā)干,涂少許麻油再吸人。2.塞鼻法:將1%鵝不食草鼻液配以10%凡士林軟膏涂在紗條上,每個鼻腔放置1條,約15~20分鐘。一般中醫(yī)鼻內點藥大部分是放有腐蝕性的藥物,也有病人的反應不錯。把大蒜洗凈,瀝干水份,然后搗爛。把搗爛后的大蒜用干紗布包好,擠壓出大蒜汁液。把大蒜汁液滴到鼻孔內,每次滴2滴。接著,用手按壓住兩側鼻翼,幫助讓鼻孔內能夠均勻沾到大蒜汁。對于鼻炎癥狀比較輕的人,進行一次后,就能痊愈。而鼻炎癥狀比較嚴重的話,則需進行兩次。另外,對大蒜敏感度人,不宜采用此方法治療鼻炎。鼻子按摩問題三 按摩前,先用冷水把鼻孔內清洗干凈。慢慢吸氣,讓冷水充分清洗鼻腔粘膜,接著呼出鼻子中所吸入冷水。重復進行1到3分鐘后,清洗完畢。然后,用兩手中指指腹分別按揉兩側鼻翼,大概按揉20下左右即可。這個方法只要長時間堅持下來,就能夠有效治療過敏性鼻炎。
當人體肌表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導致氣血失于通暢,而引起肌肉、筋骨、關節(jié)等處發(fā)生酸楚疼痛、重著、麻木、屈伸不利、關節(jié)腫大,甚至紅腫熱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均稱為痹證。
推拿部位
1.足底部反射區(qū):頭部(大腦)、腦垂體、小腦及腦干、三叉神經、斜方肌、腹腔神經叢、甲狀旁腺、肝、脾、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胃、胰、十二指腸、生殖腺。
2.足內側反射區(qū):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內髖關節(jié)、內尾骨、尿道及陰道、前列腺或子宮。
3.足外側反射區(qū):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膝、外髖關節(jié)、外尾骨、生殖腺。
4.足背部反射區(qū):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胸部淋巴腺(胸腺)。
5.足腿部反射區(qū):坐骨神經。
常用手法
1.足底部反射區(qū):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jié)點法、拇指關節(jié)刮法、食指關節(jié)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擊法等。
2.足內側反射區(qū):食指外側緣刮法、拇指推法、按法、叩擊法等。
3.足外側反射區(qū):食指外側緣刮法、拇指推法、食指指間關節(jié)點法、按法、叩擊法等。
4.足背部反射區(qū):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jié)點法、食指推法等。
5.足腿部反射區(qū):拇指推法。
很多疾病都是因為身體免疫力低下造成的,因為機體免疫力低下讓病毒有機可乘,造成身體感染疾病。脾多肽注射液是由小牛脾臟提取物職稱的無菌水溶液,是一種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藥物,不禁可以增強免疫力還可以用于一些嚴重疾病的治療中,像一些惡性腫瘤的化療。搭配脾多肽注射液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脾多肽注射液,可用于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細胞免疫缺陷?。ㄈ鐫裾睢⒀“鍦p少、多次感染綜合癥等)、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可在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白血病、再生性障礙貧血、淋巴瘤及其他惡性腫瘤、改善腫瘤患者惡變質、改善術后或重癥患者身體虛弱時輔助使用。
一、成份
本品系由健康小牛脾臟提取物制成的分子量小于6000道爾頓的多肽、游離氨基酸、核酸、總糖的無菌水溶液。本品每1ml含多肽應為4.0mg,每1ml含游離氨基酸應為5.0mg,每1ml含核酸應為1.0mg,每1ml含總糖應不低于100μg。輔料:注射用水。
二、用法用量
1.肌內注射:一次2~8ml,一日1次,或遵醫(yī)囑。2.靜脈滴注:一次10ml,溶于500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中,一日1次?;蜃襻t(yī)囑。3.兒童酌減或遵醫(yī)囑。
三、不良反應
本品一般耐受性良好,偶有發(fā)熱、皮疹等反應,停藥后癥狀可消失。
四、注意事項
發(fā)現(xiàn)溶液混濁、顏色異?;蛴谐恋懋愇?、瓶身細微破裂、瓶口松動或漏氣,不得使用。
五、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目前尚無有關妊娠婦女使用本品的臨床資料,尚不足以對婦女妊娠期間應用的安全性進行評價。該藥及其代謝產物是否在人乳中分泌尚無研究資料,因此,接受本品治療的婦女不應哺乳。
六、藥理毒理
1.藥理作用:本品為免疫調節(jié)藥,對機體免疫機能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能夠糾正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具有激活和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夠促進T淋巴細胞成熟并可使未致敏淋巴細胞激活成為致敏淋巴細胞,從而提高了淋巴細胞免疫功能,觸發(fā)和增強機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誘生干擾素,直接阻止病毒蛋白質的合成與復制,并能增強細胞表面抗原表達,促進NK細胞的細胞毒活性,調節(jié)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功能,可明顯改善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本品能刺激骨髓細胞增殖,產生大量白細胞,使造血功能得到提髙。此外,脾多肽注射液還可以非毒性地抑制細胞糖酵解,使以高度糖酵解為特征的腫瘤細胞缺乏能量來源,造成腫瘤細胞代謝過程發(fā)生障礙,阻止G0、G1期腫瘤細胞不能向增殖、分裂期發(fā)展,從而達到抗癌的效果。2.毒理研究:急性毒性實驗表明:小鼠肌肉注射本品的最大耐受量為2.11g/kg(以多肽計),該值相當于臨床治療用藥劑量的408.33~1633.33倍。小鼠尾靜脈注射本品不同劑量后,采用寇氏法計算小鼠的LD50為926.83mg/kg,該值相當于臨床治療用藥劑量的143.69倍。安全性實驗表明:單次靜脈注射給藥與肌肉注射給藥、以及連續(xù)多次靜脈注射給藥與肌肉注射給藥,對給藥部位均無明顯刺激作用;過敏試驗表明本品各給藥濃度均未引發(fā)皮膚被動過敏反應,經全身給藥后未引起過敏反應;體外溶血試驗表明本品各濃度在3小時內對家兔紅細胞無溶血或凝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