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葉子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www.cndadi.net - 中醫(yī)運動養(yǎng)生的作用是什么】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社會的發(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如何避開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琵琶葉子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大部分人都吃過枇杷,但人們經常會忽略枇杷的葉子,實際上,枇杷葉子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比如女性懷孕之后經常會出現惡心嘔吐的情況,這時候可以使用琵琶葉子加上生姜煎服,能夠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除此之外,枇杷葉子還有下列這些作用和功效。
枇杷葉子的功效與作用:
一、咳嗽諸證:本品味苦性寒,清香不燥,能潤肺清火,降氣化痰、止咳。
1、肺熱咳嗽:熱邪犯肺,痰氣上逆,而致咳嗽氣促,面紅唇赤,痰黃者,用本品清肺、降氣化痰,常與麥冬、花粉、黃芩、梔子等養(yǎng)陰清熱藥物配伍,如《醫(yī)宗金鑒》清金散。
2、痰阻咳嗽:痰阻氣滯,咳嗽氣急,胸部脹悶,配降氣消痰、行氣之品如杏仁的功效與作用、紫蘇子、橘紅、枳殼同用,如《醫(yī)宗金鑒》寬氣飲。
3、肺熱久咳:身如火灸者,配瀉肺通腑、清熱止咳的桑白皮、大黃、紫菀、杏仁同用,如《本草衍義》治肺熱久嗽身如灸方。
4、濕熱痰嗽濕熱阻肺、咳嗽、干噦胸痞者,配清熱利濕之淡豆豉、射干、郁金、通草同用,如《溫病條辨》宣痹湯。
5、陰虛燥咳:熱邪傷肺,肺陰耗傷,見干咳無痰者,配清熱潤肺止咳之石青、麥冬、桑葉的功效與作用、杏仁同用,如《醫(yī)門法律》清燥救肺湯。
6、肺虛久咳:肺氣虛弱,久咳氣喘,用本品常與阿膠的功效與作用、百合的功效與作用、黃芪、太子參配伍。
二、白喉
疫毒襲肺,發(fā)熱惡寒,嗽如犬吠喉痛發(fā)白者,用本品清腫止咳,常與清熱解毒之銀花、桑葉、薄荷的功效與作用、甘草的功效與作用配伍,如《白喉忌表抉微》除溫化毒湯。
三、出血證
吐血、衄血:肺胃熱盛而致吐衄、牙宣者,用以清胃火,泄肺熱,可配養(yǎng)陰清熱涼血之生地、天冬、石斛、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同用,如《太平惑民和劑局方》甘露飲;亦可單用,如《太平圣惠方》治衄血不止,即單用焙研末,茶的功效與作用服。
四、嘔吐、呃逆證
本品體輕氣香,味厚性降,能醒脾胃、下逆氣、降濕蝕、化痰涎、廓中州、止吐逆。
1、嘔吐:積熱上沖,食已即吐者,用之清胃止嘔,常與清熱降逆止嘔之山梔、半夏的功效與作用、陳皮的功效與作用同用,如《本事方》竹茹湯;若熱病濕阻中焦而致嘔吐者,可與淡竹葉、白茅根合用,如《古今錄驗方》枇杷葉飲子。
2、小兒吐乳不定:取枇杷葉3g(拭去毛,微炙黃),母丁香3g,搗細羅為散,如吐者,乳頭上涂一字,令兒咂便止(《太平圣惠方》枇杷散)。
3、呃逆:中寒氣逆而致噦逆不止,飲食不入者,用此醒脾和胃、下氣降逆,常與溢胃散寒之生姜的功效與作用、陳皮、甘草合用,如《圣濟總錄》枇杷葉湯。
此外,亦可用治肺風鼻赤酒渣:取琵琶葉,焙干末之,茶調下3~6g,1日3次服(《本事方》)。
ys630.COm精選閱讀
黃芪這種中藥材相信很多朋友都是比較了解的,大部分情況下,人們在服用黃芪的時候,都是之前將黃芪葉子扔掉的。其實黃芪葉子也算是黃芪的一個部分,按道理來說,黃芪葉子也可以發(fā)揮出黃芪的功效。那么從中醫(yī)上來說,如果將黃芪的葉子放在水當中泡著喝,具體都會有哪些功效呢?
1、黃芪葉性微溫,味甘,有補氣固表、止汗脫毒、生肌、利尿、退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葉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黃芪葉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于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于虛脫、休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葉則以補虛為主,常用于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黃芪葉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若與人參,黨參等補藥配伍則效果更好。黃芪葉可單味使用,也可與其它藥物配伍應用,與芍藥、甘草、桂枝、良姜、飴糖等藥配伍可以治療脾胃虛寒、慢性腸炎、胃炎、腹瀉等癥;與升麻、甘草、當歸、人參、柴胡等藥物配伍可治療內臟下垂、脫肛、子宮下垂等癥;與茯苓、菟絲子、白術、當歸等配伍是治療婦科良藥;與防風、麻黃根、浮小麥配伍是治療年老體弱者所患表虛感冒的良藥。由于黃芪葉而補氣利尿、消腫等功效,與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藥配伍時又是治療急慢性胃炎的良藥。
又因黃芪葉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療疔瘡及慢性闌尾炎等疾病時也常常選用黃芪葉治療?,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黃芪葉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于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fā)生。無論從中醫(yī)治療,還是現代醫(yī)學觀察,黃芪葉均是一味好藥。所以,民間自古就有“冬令取黃芪葉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
2、黃芪葉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氣”呢?凡是中醫(y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葉。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癥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葉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
對于大腹皮好多人都不是很熟悉,其實它也就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檳郎的一層表皮,在一些熱帶地區(qū)生產,其對治療水腫、浮腫有不錯的效果,下面就來介紹一下。
1、大腹皮治三焦氣逆,解大便秘滯,下胸脅脹滿:大腹皮、紫蘇、獨活、沉香、木瓜、川芎各3g,白術、木香、甘草、檳榔各1g,陳橘皮0.6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方中大腹皮行氣導滯,為君藥。(《傳家秘寶方》大三脘散)
2、大腹皮治腳氣沖心,胸膈煩悶,得效:大腹皮3g,紫蘇、干木瓜、甘草、木香、羌活各0.3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方中大腹皮行氣導滯,為君藥。(《傳家秘寶方》木瓜散)
3、大腹皮治胃腸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經,能行氣導滯,為寬中利氣之捷藥。治食積氣滯之脘腹痞脹,噯氣吞酸、大便秘結或瀉而不爽,可與山楂、麥芽、枳實等同用;若治濕阻氣滯之脘腹脹滿,可與藿香、陳皮、厚樸等同用。
4、大腹皮治病喘手足皆腫,脾病橫瀉四肢:大腹皮60g,蓬莪術、三棱各30g,檳榔0.3g,木香15g。上為末,炒麥搗碎,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生姜湯下。方中大腹皮行氣導滯,利水消腫,為君藥。(《蘇沈良方》無礙丸)
5、大腹皮,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氣喘促,及水腫藥中又多用之,蓋亦取其泄肺,以殺水之源也?!端幮灶惷鳌?/p>
6、大腹皮治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開宣肺氣而行水消腫。治療水濕外溢,皮膚水腫,小便不利,可與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飲(《麻科活人全書》);若治腳氣腫痛,二便不通,可與桑白皮、木通、牽牛子等同用。
7、大腹皮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日華子本草》
8、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惟虛脹禁用,以其能泄真氣也。《本經逢原》
9、大腹皮治虛腫者,用大補氣之味,而少入腹皮。又見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劑,或皆取其能導壅順氣而不甚酷烈乎?用者審之?!侗静菔觥?/p>
10、大腹皮治小兒腹內痞結;二便不利。(《太平圣惠方》大腹皮散)大腹子散:《赤水玄珠》:風毒腳氣。癲狂夢醒湯《醫(yī)林改錯》:癲狂;疏鑿飲子《世醫(yī)得效方》:大小便不利。
我們在生活中如果是選擇中醫(yī)治療疾病的話那是需要用到中藥的,期中麥門冬就是屬于中藥材的一種,也是經常會用到的一種中藥材,對于各種疾病的治療都是具有一定的效果的,很多朋友雖然會選擇中醫(yī)治療的方法,但是對于中藥的功效卻是一無所知,那么麥門冬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
【別名】 麥冬(《藥品化義》)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 沿階草 的 塊根 。商品大多為栽培品。浙江于栽培后第三年立夏時采挖,稱"杭麥冬";四川于栽培第二年清明后采挖,稱"川麥冬"。野麥冬多在清明后挖取,習稱"土麥冬"。麥冬挖起后,剪下塊根,洗凈泥土,暴曬3~4天,堆通風處,使其反潮,蒸發(fā)水氣,約3日,攤開再曬,如此反復2~3次。曬干后,除凈須根雜質即可。
【原形態(tài)】沿階草(《江西通志》),又名:羊韭、馬韭、羊薺、愛韭、禹韭、忍陵、不死藥、仆壘、隨脂(《吳普本草》),羊耆、禹葭(《別錄》),階前草(《綱目》),書帶草、秀墩草(《群芳譜》),馬糞草、家邊草、韭葉麥冬。
【生境分布】生長于溪溝岸邊或山坡樹林下。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或為栽培。主產浙江、四川。此外,江蘇、貴州、云南、廣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亦產,但多野生,少有栽培。
【性狀】 ①杭麥冬
【化學成份】沿階草塊根含多種甾體皂甙,其甙元為羅斯考皂甙元;還含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果實含沿階草甙,為山柰酚-3-葡萄糖半乳糖甙。
【藥理作用】 ①對血糖的影響
【炮制】麥冬:揀凈雜質,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抽去心,再洗凈曬干。朱麥冬:取去心麥冬,置盆內噴水少許,微潤,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并隨時翻動,至麥冬外面勻被朱砂為度,職出,晾干。(每麥門冬10斤,用朱砂3兩)
【性味】甘微苦,寒。
【歸經】入肺、胃、心經。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干口燥,便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注意】凡脾胃虛寒泄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
【附方】 ①治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三錢,麥冬三錢,玉竹二錢,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扁豆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
【備注】此外,西藏所用的麥冬,為百合科植物蜈蚣七的塊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以上就是關于麥門冬功效與作用的一個介紹,我們在服用中藥之前最好是先了解清楚中藥的一些功效作用,其實麥門冬這種中藥材的功效是十分大的,適當的服用這類藥材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養(yǎng)生的功效,也不會給我們的身體造成任何傷害。
可能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細辛是什么東西,這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這種植物在我國的分布比較廣泛,尤其在東北地區(qū)比較多見,這種植物具有很多藥用功效,比如在秋冬季節(jié)的時候,人們經常會出現風寒感冒,這時候就可以使用細辛這種中藥幫助治療,另外細辛還有下列這些用途。
細辛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解熱、利尿、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治頭痛,有發(fā)汗、祛痰之效
藥材外觀
干燥的全草,莖方形,四面有縱溝,上部多分枝,長45~90厘米,直徑3~5毫米;表面淡紫紅色,被有短柔毛。質輕脆,易折斷,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卷曲,破碎不全;質脆易脫落。枝頂著生穗狀輪傘花序,呈綠色圓柱形,長7~10厘米;花冠多已脫落,只留綠色的萼筒,內有4個棕黑色的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淺紫色、莖細、穗多而密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主產江蘇、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細辛的作用
1、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細辛揮發(fā)油有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小劑量可使動物安靜、馴服、自主活動減少;大劑量可使動物睡眠,并有明顯的抗驚厥作用。細辛煎劑灌服也有鎮(zhèn)痛作用。其較強的鎮(zhèn)痛作用為其治療頭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藥理學基礎。
2、解熱作用細辛揮發(fā)油灌服對多種原因如溫刺法、四氫β-萘胺、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實驗性發(fā)熱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對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發(fā)熱也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還能降低正常大鼠的體溫。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變態(tài)反應細辛揮發(fā)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如細辛對致炎劑角叉菜膠、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關節(jié)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能對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腫脹,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膚浮腫、由組織胺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環(huán)和棉球肉芽增生。對去腎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
牛膝是一種植物,根部可以入藥,所以說牛膝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牛膝的功效與作用非常多,在臨床上的運用也是非常的廣泛。牛膝針對女性也有一定的療傷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牛膝用量。
一、活血祛瘀:牛膝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等功效,故常用于血滯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后瘀滯腹痛,癥瘕及跌打損傷等瘀血凝滯之證。對婦科、傷科各種瘀血凝滯的病癥,常和活花、桃仁、當歸、延胡索等藥同用,既可活血調經,又能祛瘀療傷。
二、利尿通便:牛膝具有利尿通的作用,用于小便不利、淋瀝澀痛、尿血等癥,具有非常好的療效。
三、涼血止血:牛膝具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有血熱妄行而致吐血、衄血者,可與梔子、白茅根、小薊等配伍,以增強涼血止血之功。
四、補腎強身的作用:牛膝具有補腎強身的作用,常用它來補肝腎、強筋骨??膳c杜仲、續(xù)斷、桑寄生等配伍,以增強補肝腎強筋骨作用。是男性朋友們的福音。
五、抗衰老作用:牛膝可提高全血SOD的活性,降低血清LpO的含量,具有延緩衰老功效。牛膝有效成分蛻皮甾酮及牛膝煎液或醇提取液均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是保持青春的良品。
六、對腸管的作用:選用家兔、雌雄兼用,分別選取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每段3-4cm,按平滑肌常規(guī)實驗法進行。用16只家兔,56段腸管,給以醇提取液,可使上述腸段興奮,緊張性提高,收縮力加強,換液后很快即可恢復。
七、抗炎鎮(zhèn)痛作用:牛膝對巴豆油性耳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隨著劑量增加而增加。
艾葉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種東西,它每年5月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收獲了,甚至我們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還有掛艾葉的習俗。艾葉是制成艾灸棒的重要材料。艾灸是從古代傳下來的一種對于人體健康有著非常大關系的中醫(yī)保健手段,每年我們國家都會有許多的人接受艾灸的治療,艾灸的作用非常的明顯,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因此大家都喜歡,那么你知道艾灸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去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作用廣泛,現代研究認為,艾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施灸局部皮膚中過氧化脂質顯著減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燒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燒不僅沒有破壞其有效藥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艾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的。
研究證實,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十分有效并適應于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根據物理學的原理,任何物體都可以發(fā)射紅外線和吸收紅外線,人體也不例外。近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深度較遠紅外線深,最多可達10mm,并被機體吸收。研究認為,艾灸在燃燒時產生的輻射能譜是紅外線,且近紅外線占主要成分。近紅外線可激勵人體穴位內生物分子的氫鍵,產生受激相干諧振吸收效應,通過神經-體液系統傳遞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時的紅外輻射可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tài)細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紅外輻射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過經絡系統,更好地將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灸的好處還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進入現代社會之后,針療不斷得到發(fā)展,而艾灸卻受到了人們的冷落。艾灸在施治過程中,燒灼患者經穴,會在身體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學大師周楣聲先生指出,正是病痛與灸瘡帶給患者的雙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對艾灸深入研究,推進艾灸的現代化發(fā)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艾灸療效獨特性的認識,艾灸療法重新得到了醫(yī)學界重視,現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F代的溫灸療法,并不直接接觸皮膚,采用艾條懸灸和艾灸器溫灸的方式作用治療疾病保健養(yǎng)生只用,效果也很好。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簡單,不會燒灼皮膚產生疤痕的特點。
艾灸為身體補充陽氣,尤其適用于陽虛體質。艾灸有補瀉的作用,對于陰虛火旺熱癥體質的人,要先從瀉法開始,滋陰的同時再調理陰陽的平衡.
灸法是利用艾絨在體表穴位上的燒灼,借助灸火的溫和熱力和藥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法。清代吳儀洛著《本草從新》中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币馑颊f:艾絨制成的艾炷,能使熱氣內注,溫煦氣血,透達經絡,并且艾灸一些具有補益強壯作用的穴位,故而能夠達到扶正祛邪,強身保健的作用。保健灸法是自古以來的防病之術。
要使身體健康平安,常灸足三里穴,勿使灸瘡干燥,結痂愈合,這是古代醫(yī)療長期實踐中得出來的經驗總結。又如灸風門穴可預防感冒,常灸曲池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大椎穴、脾俞穴、腎俞穴、陽陵泉穴、三陰交穴都可以起到保健作用?,F代醫(yī)學實驗研究證明,灸法可以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改變血液成分,增加白細胞、血色素、紅細胞數量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加強免疫力,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從而起到預防保健的作用。
艾葉能宣理氣血,溫中逐冷,除濕開郁,生肌安胎,利陰氣,暖子宮,殺蛔蟲,灸百病,能通十二經氣血,能回垂絕之元陽。用于內服治宮寒不孕,行經腹痛,崩漏帶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強壯元陽,溫通經脈,驅風散寒,舒筋活絡,回陽救逆。
艾灸功效和作用是什么,看著上面的介紹我們就可以發(fā)現它的作用是我們一下子都不能說清楚的,艾灸同過穴位的刺激能夠讓已經衰敗的身體機能重新散發(fā)出新生的力量,因此面對這樣的效果大家都試一試,這樣不僅可以治療疾病還可以保健身體,比吃藥打針強多了。
菟絲子的壯陽作用可是非常好的,而且它還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調節(jié)內分泌,對一些心率或者是血壓等問題也有很好的調節(jié)效果,同時還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降低血壓。
1、壯陽作用 實驗證明: 菟絲子有提高果蠅性活力的作用, 使其交配率明顯增加, 其作用強弱與給藥濃度成正相關.對因氫化可的松所致的小鼠“陽虛”模型, 用菟絲子后能使其陽虛癥狀有一定的恢復作用, 但未能使動物恢復至正常對照組水平.實驗表明: 菟絲子水煎液給“陽虛”小鼠灌胃, 可使其體重、腎重、胸腺重、白細胞數、紅細胞數、血紅蛋白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顯著增加;給雄性小鼠灌胃, 可顯著延長小鼠的游泳時間和在缺氧條件下的存活時間.對小鼠的非特異性抵抗力亦有增強作用.
2、對內分泌的作用 有報告指出, 菟絲子水提取物給雌性大鼠灌胃, 可以增加大鼠垂體前葉、卵巢和子宮的重量, 但對血漿中黃體生成素(LH)水平無影響;使大鼠卵巢HCG/LH受體數目增加, 而Ka值與對照組比較則有所降低.菟絲子水提取物給去卵巢大鼠灌胃, 可以提高去卵巢麻醉大鼠垂體對注射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RH)后LH分泌反應, 其血漿LH水平以注射后90分鐘為最高, 可提高241.58%.因此, 報告者認為, 菟絲子可以增加下丘腦-垂體-卵巢促黃體功能, 這種作用并不是由于它們直接刺激垂體促黃體激素的分泌, 而是由于提高了垂體對LRH及卵巢對LH的反應性.
3、 對心率和血壓的作用 菟絲子的醬油(用菟絲子及豆餅釀成)、浸劑、酊劑能增強離體蟾蜍心臟的收縮力, 前者能增強心率, 而后二者則使之降低.浸劑給麻醉犬靜脈注射, 有使血壓下降的作用.
4、延緩白內障形成的作用 研究表明: 菟絲子水提取液給大鼠灌胃, 對服用半乳糖所致之大鼠白內障形成有延緩作用, 透明晶狀體的百分率為33.3%.其作用機制是, 菟絲子能降低半乳糖所致白內障大鼠醛糖還原酶活性, 增強多元醇脫氫酶、己糖激酶及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的活性, 抑制和糾正白內障大鼠晶狀體中酶的異常變化.
5、其他作用 菟絲子全株水提物1g/kg給小鼠灌胃, 能明顯降低電刺激小鼠所引起的興奮性和陣痙攣, 能使苯巴比妥對缺氧條件下的小鼠麻醉作用增強、生存時間延長.提取物能拮抗苯丙胺引起的興奮作用, 表現出明顯的痛覺消失活性.
斑蝥大家肯定表示非常陌生,因為它并不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材。與其說是中藥材,不如說斑蝥其實是一種生物,只不過將其經過一系列處理之后就可以入藥使用罷了。一般來講,春季與冬季基本上是看不到斑蝥身影的,而在另外的兩個季節(jié),斑蝥還是很常見的。那么,斑蝥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
功效
破血逐瘀,散結消瘸,攻毒蝕瘡。
主治
用于瘕瘕,經閉,頑癬,瘰疬,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
相關配伍
1、月水不通:童男、童女發(fā)各三兩(燒灰),斑蝥二十一枚(糯米炒黃),麝香一錢,為末。每服一錢,食前熱生姜酒下。(《圣惠方》)
2、小腸氣痛:大棗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頭、足、翅,入棗內,紙包煨熟,去蝥食棗,以桂心、蓽澄茄湯下。(《直指方》)
3、顛犬咬傷:糯米一合,斑蝥七枚同炒,蝥黃去之;再入七枚,再炒黃去之;又入七枚,待米出煙,去蝥為末。油調敷之,小便利下佳。(《醫(yī)方大成》)。
用法用量
內服,0.03~0.06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患處,不宜大面積用。
禁忌
本品有大毒,內服宜慎,孕婦禁用。外用對皮膚、粘膜有很強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膚發(fā)紅、灼熱、起泡,甚至腐爛,故不宜久敷和大面積使用。
采集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悶死或燙死,曬干。
炮制方法
1、生斑蝥:除去雜質。
2、米斑蝥:將米置鍋內加熱,噴水少許至米貼鍋上,候煙冒出時,加入斑蝥,輕輕翻炒至米呈黃棕色,取出,去凈米粒,除去頭、足、翅。每100kg斑蝥,用米20kg。
眾所周知,中醫(yī)在我們國家已經發(fā)展了幾千年,治療方法也是越來越多,比如現在流行的艾灸治療方法,效果就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贊許。就拿膏藥來說,之前的膏藥可能只針對腰痛腿痛,而現在的膏藥不僅可以治病,更是可以對人體進行調理。那么,膏藥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
一、膏藥的種類
根據膏藥的制作原料,可分為黑膏藥、白膏藥、橡皮膏、松香膏等。我們目前比較常用的是黑膏藥,它是以油和黃丹為基質,再加上中藥成分,貼于患處。一貼可用3-15天,費用較低。但是,由于黑膏藥的制作較為復雜,導致了它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大家一定要去正規(guī)藥店購買,以防買到假貨。
二、膏藥的功效
1、與一般藥劑作用一樣
雖然膏藥只是小小的一方藥劑貼在皮膚上,但是它的處方跟一般的中藥處方是一樣的,而且不影響與其它藥劑的合劑使用。
2、滲入皮膚發(fā)揮藥性
很多中藥成份都具有脂溶性、揮發(fā)性等特征,因此,雖然貼在皮膚表面,但也可使其滲入皮膚,發(fā)揮其消炎、止痛、收斂等作用。且貼上膏藥后,防腐、防潮,可保護藥性的完全發(fā)揮和持久。
3、貼于穴位處更有針對性
膏藥不是亂貼的,一般貼在可刺激患處的神經末梢處。通過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來達到調整機體的目的。因此,膏藥中的藥物成分可在血液循環(huán)時,作用于全身。
三、貼膏藥的好處
1、無毒副作用
一般的內服藥,吃下去一定要經過腎臟、腸胃,對內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時間久了,就會使人的內臟功能受損。而膏藥只貼在皮膚表面,并不需要腸胃的作用來達到藥效。因此,貼膏藥對臟器無害。
2、藥性平和
一般用西藥的話,藥性上升很快,使人感覺病來得快,走得也快。雖然人立刻就舒服了,但是機體卻會有不適應感,且病情容易反復。而一副膏藥可貼兩到三天,藥性是通過皮膚進入血管慢慢滲透進去的,因此藥性比較平和,不會讓身體不適應。
3、充分利用,無浪費
膏藥貼在皮膚上,藥性就會完全滲透進皮膚,不會造成浪費。不像口服藥,可能會因為吃了其它東西,而使藥效折損。
4、吸收率高
膏藥只是小小的一張“膠布”,為什么會有那么好的功效呢?還不用像口服藥那樣,一天三頓,一頓幾粒。如此方便有效,只因為一句話:“濃縮的就是精華?!边@些“精華”在制作過程中被高度濃縮,使藥性增加,而吸收又很徹底,因此,藥效當然強勁。常常讓人感覺一貼見效。
大血藤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中藥材,它的藥用價值非常的多,對于很多的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但是好多人對于這種藥材的并不是很了解,下面就來介紹一下。
第一:治療血崩
建議將大血藤、仙鶴草各準備二十五克,然后用適量的清水煎煮,最后服用藥液,藥方記載在《湖南藥物志》中,藥效非常的不錯。
第二:治療血虛閉經
將二十五克的大血藤和二十克的葉下紅、十五克的益母草、十克的香附子用清水煎煮,最后過濾藥液再加上適量的紅砂糖進行調服,對于女性血虛閉經的情況有著非常不錯的療效。
第三:治療小兒蛔蟲腹痛
將大血藤研磨成粉末,然后每次小孩出現蛔蟲腹痛癥狀的時候就取出八克,用溫水送服。不過想要根治這種疾病,小編建議家長最好能夠帶孩子接受科學的醫(yī)療手段進行治療。
第四:治療闌尾炎以及闌尾膿腫的情況
大血藤對于闌尾炎有著非常不錯的療效,無論是慢性闌尾炎還是急性闌尾炎。建議若是患有上述這兩種疾病,應將大血藤準備100克,然后紫花地丁準備50克,再一起用清水煎煮服用藥液。這種方子在我國的浙江民間使用是比較廣泛的,治病作用也是非常不錯的。
第五:治療跌打損傷
將大血藤以及骨碎補一起準備適量,然后研磨成粉末之后涂抹在跌打損傷的部位,用紗布包裹好第二天進行替換。
桂枝又叫柳桂,桂枝的功效是散寒解表、溫通經脈、促陽化氣,桂枝對于陰虛火旺或者小便不利等其他疾病都有不錯的緩解效果,下面具體介紹一下。
桂枝的功效:
功效:散寒解表;溫通經脈;促陽化氣。
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百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桂枝其性味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溫里藥,具有補元陽、通血脈、暖脾胃之功效,常與補肝腎藥、補氣血藥配伍,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肢冷脈微,與其它溫里藥配伍治療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現有的各種驅風油類藥物如清涼油、風濕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
主治麻瘋病的“苯丙礬”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產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在中藥中廣為應用。
桂枝的作用:
桂枝性味:辛;甘;性溫,歸膀胱經;心經;肺經。桂枝能發(fā)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癥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jié)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1、桂枝治寒凝血滯諸痛證。桂枝辛散溫通,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溫通心陽,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若中焦虛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溫中散寒止痛,每與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若婦女寒凝血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腹痛,桂枝既能溫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導活血藥物,以增強化瘀止痛之效,多與當歸、吳茱萸同用,如溫經湯(《金匱要略》);若風寒濕痹,肩臂疼痛,桂枝可與附子同用,以祛風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2、桂枝治風寒感冒。桂枝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wèi),其開腠發(fā)汗之力較麻黃溫和,而善于宣陽氣于衛(wèi)分,暢營血于肌表,故有助衛(wèi)實表,發(fā)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對于外感風寒,不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均宜使用。桂枝如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同用,以開宣肺氣,發(fā)散風寒,如麻黃湯(《傷寒論》);若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當與白芍同用,以調和營衛(wèi),發(fā)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若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者,每與麻黃、附子、細辛配伍,以發(fā)散風寒,溫助陽氣。
3、桂枝用于陽虛不得溫通之證。本品可溫經通陽,胸陽不振,心脈淤阻。胸麻心痛,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
4、桂枝治痰飲、蓄水證。本品甘溫,既可溫扶脾陽以助運水,又可溫腎陽、逐寒邪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濕痰飲之邪,為治療痰飲病、蓄水證的常用藥。如脾陽不運,水濕內停所致的痰飲病眩暈、心悸、咳嗽者,常與茯苓、白術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者,每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澤蘭的功效作用可表現在活血祛瘀這一方面,因為對于消散瘀滯有很好的效果,而且還能夠幫助我們行水消腫,尤其是對于產后女性出現的水腫,身體浮腫癥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1、活血祛瘀
《雷公炮炙論》曰:澤蘭“能破血”。本品苦、辛、微溫。入肝、脾二經。有辛散溫通,不寒不燥,性較溫和,行而不峻,能舒肝氣而通經脈,具有祛瘀散結而不傷正氣的特點,故凡血脈瘀滯,經行不利,乃是常用之品。
2、行水消腫
《神農本草經》載:澤蘭“主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jié)中水。”本品苦溫勝濕,芳香舒脾,故有利水消腫之功。可用于產后水腫,身面浮腫等證。
3、消散瘀滯
本品能活血祛瘀,故能消散瘀滯,而止傷痛。常用于跌打損傷等證。若因持重不當或運動失度,不慎跌仆,牽拉以及過度扭轉等原因。引起筋經,絡脈及關節(jié)損,以致經氣運行受阻,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捎脻商m活血祛瘀,散滯止痛。
4、散癰消腫
《神農本草經》曰:澤蘭主“金瘡,癰腫”。本品能活血祛瘀,故能散癰消腫。癰腫多因外感六淫,及過食膏粱厚味,內郁濕熱火毒,或外來傷害,感受毒氣等,引起邪毒壅聚,致使營衛(wèi)不和,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而成。癥見患處皮肉之間突然腫脹不適,光軟無頭,很快結塊,表面焮紅,灼熱疼痛。日后逐漸擴大,變成高腫堅硬,當化膿時局部腫勢高突,疼痛加劇,痛如雞啄。可用澤蘭,活血祛瘀,散癰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