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樸湯中成藥
中老人養(yǎng)生湯。
“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人種,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半夏厚樸湯中成藥”,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醫(yī)治療梅子核氣用半夏厚樸湯,是一種湯劑,劑量應該讓老中醫(yī)看你的體質做出具體調整。
意見建議:去醫(yī)院找老中醫(yī),平時注意飲食,少吃辛辣,保持心情舒暢,祝你早日康復。半夏厚樸湯中成藥,可以治療許多常見疾病,對整個人的身體健康以及心里健康等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①方義
本方證多因痰氣郁結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痰氣相搏,結于咽喉,故見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還可致胸中氣機不暢,而見胸脅滿悶、或咳嗽喘急、或惡心嘔吐等。氣不行則郁不解,痰不化則結難散,故宜行氣散結、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溫入肺胃,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為君藥。厚樸苦辛性溫,下氣除滿,助半夏散結降逆,為臣藥。茯苓甘淡滲濕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溫散結,和胃止嘔,且制半夏之毒;蘇葉芳香行氣,理肺舒肝,助厚樸行氣寬胸、宣通郁結之氣,共為佐藥。
②配伍特點
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氣散結,苦以燥濕降逆,使郁氣得疏,痰涎得化,則痰氣郁結之梅核氣自除。
③運用
本方為治療情志不暢,痰氣互結所致的梅核氣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滿悶,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④加減化裁
若氣郁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氣解郁之功;脅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氣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參、桔梗以解毒散結,宣肺利咽。
⑤禁忌
方中多辛溫苦燥之品,僅適宜于痰氣互結而無熱者。若見顴紅口苦、舌紅少苔屬于氣郁化火,陰傷津少者,雖具梅核氣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閱讀
我們都知道半夏厚樸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但大家是否知道服用半夏厚樸湯其實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如果服用方法不對的話,是不能讓這種方劑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紅花5厘,蘇木5厘,吳茱萸1分,干生姜1分,黃連1分,木香2分,青皮2分,肉桂3分,蒼術3分,白茯苓3分,澤瀉3分,柴胡3分,陳皮3分,生黃芩3分,草豆蔻仁3分,生甘草3分,京三棱4分,當歸梢4分,豬苓4分,升麻4分,神曲6分,厚樸8分,半夏1錢,桃仁7個,昆布少許。
【功能主治】消脹化積。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其形如盤,令人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喘氣促,面色萎黃,通身虛腫。
【用法用量】服廣茂潰堅湯二服之后,中滿減半,止有積不消,再服此藥。
【摘錄】《蘭室秘藏》卷上
【別名】厚樸湯、大七氣湯、四七湯、厚樸半夏湯、七氣湯、四七飲
【處方】半夏1升,厚樸3兩,茯苓4兩,生姜5兩,干蘇葉2兩。
【功能主治】行氣開郁,降逆化痰。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惡心。
【用法用量】厚樸湯(《圣濟總錄》卷一二四)、大七氣湯(《三因》卷八)、四七湯、厚樸半夏湯(《易簡方》)、七氣湯(《直指》卷五)、四七飲(《杏苑》卷四)。
【各家論述】1.《金鑒》:此病得于七情郁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樸、生姜辛以散結,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郁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矣。
【臨床應用】1.梅核氣:張某,女,52歲、半年來咽部似有所塞,猶如梅核,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脹,有氣攻沖,大便秘結,得矢氣則舒,苔薄膩,脈沉弦。氣機失暢,痰凝氣滯,化痰導滯為主,半夏厚樸湯加枳實9g、姜竹茹9g、萊菔子9g、全瓜蔞12g、生甘草1.5g,2劑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轉。
【摘錄】《金匱》卷下
【處方】半夏(湯泡7次)1錢,厚樸(姜汁制)1錢,山梔(去皮,炒黑)1錢,川黃連(姜汁炒)1錢,廣陳皮(去白)8分,茯苓(去粗皮)8分,甘草(生用)3分,黑枳實(麩炒)1錢,蒼術(泔浸,炒)8分,澤瀉5分,香附子5分,青皮5分,當歸6分,白豆蔻6分。
【功能主治】翻胃吐痰,胸滿肋痛,嘈雜吐涎。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鐘半,加生姜3片;煎8分,不拘時候服。
【摘錄】《直指附遺》卷七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半夏厚樸湯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半夏厚樸湯之前還是要結合一下自身的體質,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
我們都知道孕婦,因為懷孕的原因經常會發(fā)生孕吐的現(xiàn)象,有些孕婦的孕吐現(xiàn)象比較輕,可能幾天就會好起來,而有些孕婦的孕吐現(xiàn)象可能會一直持續(xù)到生產,這樣就會造成孕婦吃不下食物胎兒營養(yǎng)不良,所以就需要給孕婦用一些桂枝湯,這種中成藥用來緩解孕婦的孕吐
功用 :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
主治
外感風寒。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本方不單可用于外感風寒的表虛證,對病后、產后、體弱而致營衛(wèi)不和。證見時發(fā)熱自汗出,兼有微惡風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后及病后的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qian)麻疹等屬營衛(wèi)不和者。)
禁忌
表實無汗,或表寒里熱,不汗出而煩躁,以及溫病初起,見發(fā)熱口渴,咽痛脈數(shù)時,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方解
風寒傷人肌表,原應惡寒發(fā)熱而無汗,今汗自出而發(fā)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干嘔,是腠理不固,衛(wèi)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wèi)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wèi)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憋L寒在表,當用辛溫發(fā)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wèi)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藥,解肌發(fā)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wèi)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wèi),是相須為用。生姜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發(fā)之氣而調和營衛(wèi),所以并為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藥,調和諸藥。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汗之總方也?!?/p>
化裁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鼓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附方
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
附注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和營衛(wèi)、調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風,發(fā)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本方特點:“桂芍等量” ◆方劑比較: 上述四方皆為桂枝湯類方,其證之病機以營衛(wèi)不和或氣血陰陽失調為共性,故用桂枝湯和營衛(wèi)、調陰陽。前二方主治證以外感風寒表虛為基本病機,桂枝加葛根湯主治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去濡養(yǎng)之惡風汗出、項背強而不舒,故用桂枝湯加葛根以解肌發(fā)表,升津舒經;桂校加厚樸杏子湯主治風寒表虛證兼見肺失肅降之喘逆,故加厚樸、杏仁降氣平喘。后二方因藥量之變化,已由治表之劑變?yōu)橹卫镏?,其中桂枝加桂湯主治太陽病發(fā)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蟄于腎,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沖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邪陷太陰、土虛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湯通陽溫脾,倍芍藥以柔肝緩急止痛。
在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總是被這樣或者那樣的疾病所困擾,慢性咽炎就是其中的一種,我們總是會覺得喉嚨不舒服,發(fā)癢甚至會疼痛,感覺很影響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使自己的睡眠質量也逐漸下降。這讓很多人都覺得煩惱和痛苦,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在尋找辦法去改變現(xiàn)狀。那么半夏厚樸湯如何治慢性咽炎?
藥用:半夏12g,厚樸9g,茯苓12g,赤芍12g,桃仁9g,香附12g,郁金9g,川貝12g,瓜蔞9g,生姜3片。每日1劑,先用涼水將藥浸泡1h,用武文煎開,改文火煎煮20min,將藥液濾出,再加水復煎,將2次煎液混在一起,分多次緩慢溫服藥液。7劑為1個療程,服藥2個療程。
若喉間無痰而音啞者加木蝴蝶9g,藏青果12g;咽干較甚、苔干少津者加玄參12g,麥冬12g;易惡心、呃逆者加佛手12g;咽癢甚者加蟬蛻9g;咽部不適,咳嗽痰黏者,加杏仁12g,紫菀9g,款冬花9g;大便干燥者加郁李仁9g;納呆者加木香9g,砂仁6g。
癥狀:慢性咽炎出現(xiàn)咽部不利,有異物感。
要想根治慢性咽炎,應先祛除心中的壓抑情緒。
另外,中成藥逍遙丸對治療慢性咽炎效果也非常好,而且價格也不貴。
在生活中,由于情志不暢而導致慢性咽炎反復發(fā)作的,還可以用蓮子心、薄荷葉泡茶喝。在飲食上要多吃些苦瓜,涼拌、清炒都可以。
中醫(yī)認為慢性咽炎系因臟腑之陰陽氣血津液失調,咽喉失養(yǎng),氣血痰濁郁滯所致,痰濁內生,阻遏氣機,使肺升降清肅失權,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濁壅滯,瘀阻氣道,日久不化,氣血瘀結,而成慢性喉痹。氣滯痰濁瘀阻即為咽喉諸癥之因,又為咽喉諸證病理變化之果。
半夏厚樸湯能明顯抑制喉反射運動,消除咽喉異物感,還有一定的抗過敏作用?,F(xiàn)代藥理研究:貝母有鎮(zhèn)咳、祛痰、抗菌作用;瓜蔞有祛痰、抗菌作用;桃仁有鎮(zhèn)咳、抗過敏及較強抗炎作用;赤芍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及抑制遲發(fā)性變態(tài)反應作用。香附中三萜類物質有抗炎作用。治療上應囑患者要有耐心,保持良好的心情,忌食辛辣大熱、煙酒、炙煿之物,有利于病情改善,進而獲得滿意的療效。
看了上述對于半夏厚樸湯如何治慢性咽炎的介紹后,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有所了解了吧。關于半夏厚樸湯治慢性咽炎的方法有很多,每一種都有很好的效果,并且這些中藥的存在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好好了解清楚它們。
我們都知道中醫(yī)中藥是我國醫(yī)學史上的瑰寶,我們國家是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中醫(yī)中藥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醫(yī)學上的治療手段。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中成藥的概念是怎樣的,我們智慧的古人又是怎樣把中成藥分類的吧。
中成藥是以中草藥為原料,經制劑加工制成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藥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種劑型。是我國歷代醫(yī)藥學家經過千百年醫(yī)療實踐創(chuàng)造、總結的有效方劑的精華。
中成藥的概念
一種是狹義的中成藥,它主要指由中藥材按一定治病原則配方制成、隨時可以取用的現(xiàn)成藥品,如中成藥中的各種丸劑、散劑、沖劑等等,這便是生活中人們常說的中成藥;另一種是廣義的中成藥,它除包括狹義中成藥的概念外,還包括一切經過炮制加工而成的草藥藥材。毫無疑問,這兩種"成藥"在內容上是有許多不同的。
狹義中成藥所指的各種成藥,均為現(xiàn)成可用,適應急需,存貯方便的中藥。相對于中藥藥材而言,成藥治病省了中藥煎劑所必要的煎煮時間,更因其能隨身攜帶,不需煎煮等一應器具,故而使用十分便。由于中成藥多為經過一定特殊加工濃縮而成的制成品,故其每次需用量遠遠少于中藥煎劑,而且成藥已幾乎消除了中藥煎劑服用時特有異味等的不良刺激,因而在服藥反應上,也較易被大眾所接受。
當然,狹義中成藥也是有一定缺陷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成藥成分組成、藥量配比的一成不變上。由于配方既定,藥已制成,故而成藥往往不能像煎劑方藥那樣表現(xiàn)得靈活多變,隨癥加減,這使成藥的實際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近年來,有關中成藥引起的毒性反應及過敏反應這類報道也多起來。如朱砂安神丸口服可引起口腔炎、蛋白尿及嚴重的藥源性腸炎;黑錫丹久服可致嚴重鉛中毒;牛黃解毒片口服可引起過敏性血小板減少、過敏性膀胱炎和過敏性皮炎;口服羚翹解毒丸或銀翹解毒丸可引起嚴重的過敏性休克。這些反應雖都較為少見,但一旦發(fā)生,病情都較嚴重。
經過炮制而成的中藥材成藥,其優(yōu)缺點也是十分分明的,優(yōu)點即組方靈活適應面廣,缺點則為每次使用都需煎煮加工,費時費力,應用不便。
1.丸劑
丸劑是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粘合劑或輔料,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的固體制劑,是中成藥最古老的劑型之一。根據(jù)粘合劑的不同丸劑又分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微丸等類型。
(1)蜜丸:藥材細粉以蜂蜜為粘合劑制成,是中醫(yī)臨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稱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為小蜜丸。蜂蜜富于營養(yǎng),并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能,同時還有質地柔潤、吸收緩慢、作用緩和的特點。滋補類藥物、小兒用藥、貴重及含易揮發(fā)性成分的藥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療慢性病和虛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黃丸、人參鹿茸丸等。
(2)水蜜丸:藥材細粉以水和蜂蜜按適當比例混勻為粘合劑制成。水蜜丸的特點與蜜丸相似,作用緩慢、持久,但因用蜜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于補益類藥物,如補中益氣丸等。
(3)水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醋、藥汁、黃酒等為粘合劑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還可包衣。泛制水丸體積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濃縮丸:全部藥材或部分藥材的煎液或提取液,與適宜的輔料或藥物細粉加適宜的粘合劑制成。根據(jù)粘合劑的不同,又分為濃縮蜜丸、濃縮水丸、濃縮水蜜丸。濃縮丸體積小,藥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體內溶化吸收比較緩慢。濃縮丸適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種疾病。
(5)糊丸:藥材細粉以米糊或面糊為粘合劑制成。糊丸質地堅硬,在體內崩解慢,內服既可延長藥效,又能減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釋放或減緩刺激性成分對胃腸的刺激。刺激性較大或有毒藥物宜制成糊丸。
(6)蠟丸:藥材細粉以蜂蠟為粘合劑制成。蠟丸是中成藥的長效劑型之一,溶化極其緩慢,可延長藥效,防止藥物中毒或對胃起強烈的刺激作用。處方中含較多的劇毒或強刺激性藥物,或要求在腸道吸收的中成藥,都可制成蠟丸。為中成藥傳統(tǒng)劑型,品種已不常見。
(7)微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酒泛丸,或以百草霜為衣,采用現(xiàn)代技術制成。微丸直徑小于2.5毫米,體積小,應用劑量小,服用方便,吸收平穩(wěn)。微丸適宜于刺激性藥物,貴重或細料藥材多制備成微丸。
丸者緩也:丸劑在服用后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溶化散開,逐漸被人體吸收,因此丸劑產生療效較慢,藥效也較持久,可以減少部分藥材的不良氣味,是目前中成藥最常用的劑型。但丸劑尚存在一定的缺點,服用劑量大,而且不便服用,尤其兒童服用更加困難;此外丸劑目前有效成分的質量標準還難以確定。
2.散劑
散劑是一種或多種藥材混合制成的粉末狀制劑,分內服散劑和外用散劑,是我國古代劑型之一。散劑治療范圍廣,服用后分散快,奏效迅速,且具有制作方便、攜帶方便、節(jié)省藥材等優(yōu)點。有效成分不溶或難溶于水,或不耐高溫,或劇毒不易掌握用量,或者貴重細料藥物適宜于制成散劑。
3.煎膏劑(膏滋)
煎膏劑是藥材用水煎煮、去渣濃縮后,加煉蜜或糖制成的半固體制劑,又稱膏滋。具有吸收快,濃度高,體積小,便于保存,可備較長時間服用的特點。有滋補調理的作用,用于治療慢性病和久病體虛者。
4.丹劑
丹劑是水銀、硝石、雄黃等礦物藥經過煉制、升華、融合等技術處理制成的無機化合物,如紅升丹、白降丹等,為傳統(tǒng)劑型。大多含水銀成分,常用以配制丸散供外用,具有消腫生肌、消炎解毒的作用。部分丸劑、散劑、錠劑品種多以朱砂為衣,因氣色赤習稱丹,不屬于經典丹劑范疇。
5.片劑
片劑是藥材細粉或提取物與適宜的輔料或藥材細粉壓制而成的片狀制劑,分浸膏片、半浸膏片和全粉片等,是常用的現(xiàn)代劑型之一。片劑體積小,用量準確,易崩解生效快,且具有生產效率高、成本低、服用及儲運方便的優(yōu)點。片劑適用于各種疾病。
6.顆粒劑(沖劑)
顆粒劑是藥材提取物與適宜的輔料或與藥材細粉制成的顆粒狀制劑,是在湯劑、散劑和糖漿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劑型。有顆粒狀和塊狀兩種,分為可溶性、混懸性、泡騰性及含糖型、無糖型等不同類型。顆粒劑體積小,重量輕,服用簡單,口感好,作用迅速,多用于補益、止咳、清熱等作用的藥物。
7.錠劑
錠劑是藥材細粉與適量粘合劑如蜂蜜、糯米粉或利用藥材本身的粘性制成規(guī)定形狀的固體制劑??晒﹥确蛲庥茫瑑确饔门c糊丸接近,外用多用水或醋磨汁后涂敷患處。錠劑型大多作噙化之用。
8.膠劑
膠劑是以動物的皮、骨、甲、角等用水煎取膠質,經濃縮凝固而成的固體內服制劑。膠劑中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yǎng)成分,作為補益藥,適用于老年人、久病未愈者或身體虛弱者,可單服,也可制成丸散或加入湯劑中使用。至今膠劑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信譽,被廣泛使用。
9.硬膠囊劑
硬膠囊劑是將適量的藥材提取物、藥材提取物加藥粉或輔料制成均勻的粉末或顆粒,填充于硬膠囊中而制成的劑型。主要是口服。硬膠囊外觀整潔美觀,易于吞服,可掩蓋藥物的不良嗅味,崩解快,吸收好。適用于對光敏感、不穩(wěn)定或遇濕、熱不穩(wěn)定的藥物,或有特異氣味的藥物,或需要定時定位釋放的藥物。兒童用藥、對胃粘膜刺激性強的藥物不宜制成膠囊劑。
10.軟膠囊劑
軟膠囊劑是將油類或對明膠等囊材無溶解作用的液體藥物或混懸液封閉于囊材內制成的劑型。特點與硬膠囊相似。硬膠囊和軟膠囊經過適宜方法處理或用其他藥用高分子材料加工,使囊殼不溶于胃液,但在腸液中崩解釋放活性成分,為腸溶膠囊。
11.糖漿劑
糖漿劑是含有藥物、藥材提取物和芳香物質的濃縮蔗糖水溶液。它是在傳統(tǒng)的湯劑、煎膏劑的基礎上,吸取西藥糖漿的優(yōu)點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中成藥劑型。因含有糖,可以掩蓋某些藥物的不適氣味,便于服用,適用于小兒及虛弱病人服用,尤多見于小兒用藥,但不宜用于糖尿病患者。
12.合劑
合劑是藥材用水或其他溶劑,采用適宜方法提取,經濃縮制成的內服液體制劑。單劑量包裝的合劑又稱口服液。合劑既能保持湯劑的特點,又能避免湯劑臨時煎煮的麻煩,便于攜帶、儲存和服用??诜旱臐舛雀?,常加入矯味劑,因此用量小,口感好,作用快,質量穩(wěn)定,攜帶方便,易保存。
13.酒劑
酒劑是藥材用黃酒或白酒為溶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又稱藥酒。酒劑服用量少,吸收迅速,見效快,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及補虛養(yǎng)體、跌打損傷等。
14.酊劑
酊劑是藥物用規(guī)定濃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也可以用流浸膏稀釋制成。分內服和外用兩種。酊劑制備無需加熱,成分較純凈,有效成分含量高,劑量準確,吸收迅速,適宜于制備含有揮發(fā)性成分或不耐熱成分的制劑。
15.露劑
露劑是含芳香揮發(fā)性成分的中藥材經水蒸氣蒸餾制得的飽和或近飽和的澄明水溶液制劑,是我國傳統(tǒng)劑型之一。又稱藥露。臨床多供內服,露劑能夠保存藥材固有的香味,便于服用和吸收,多具有解表清暑、清熱解毒的功效。
16.注射劑
注射劑是提取中藥材的有效成分,經精制加工制備而成的可供注入人體內的滅菌溶液或乳狀液,或可供臨用前配制溶液的滅菌粉末或濃縮液制劑,為中成藥現(xiàn)代新劑型。又稱針劑。注射劑可用于皮下、肌肉、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劑量準確,起效迅速,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響,生物利用度高,便于急救使用。不宜在家庭中使用。
17.氣霧劑、噴霧劑
氣霧劑是藥物和拋射劑同裝封于帶有閥門的耐壓容器中,使用時借助拋射劑的壓力,定量或非定量地將內容物噴出的制劑。不含拋射劑,借助手動泵的壓力將內容物以霧狀等形式噴出的制劑為噴霧劑。又稱氣溶膠。氣霧劑給藥劑量小,起效迅速,穩(wěn)定性強,副作用小。
18.膏藥
膏藥是根據(jù)藥方,將藥材經食用植物油提取,再加紅丹煉制而成的外用制劑,為中成藥傳統(tǒng)劑型。又名黑膏藥。膏藥有通納藥量多,藥效釋放持久等特點,多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瘡瘍癰腫等疾病。
19.膜劑
膜劑是藥物與成膜材料經加工制成的薄膜狀制劑,為中成藥現(xiàn)代新劑型。膜劑可經口服,舌下含服,眼結膜囊、陰道內及體內植入,皮膚和粘膜創(chuàng)傷、燒傷或發(fā)炎表面覆蓋等多種途徑給藥,給藥劑量小,使用方便。
20.栓劑
栓劑是藥材提取物或藥粉與適宜基質制成的供腔道給藥的固體制劑,是中成藥的古老劑型。也稱坐藥或塞藥。栓劑比口服給藥吸收快,吸收后不經肝臟直接進入大循環(huán),生物利用度高。
21.滴丸
藥物以適宜基質用滴丸法制成。滴丸易服用,在體內溶化快,奏效迅速。揮發(fā)性或不易成型的藥物、速效藥物,可制成滴丸。
22.其他
中成藥劑型在我國正式生產使用的已有40多種,除上述介紹的外,其他劑型還有軟膏劑、橡膠膏劑、油劑、滴眼劑、搽劑、浸膏劑、流浸膏劑、袋泡劑等。
結語:通過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我們古代的中成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是不是覺得我們的古代學者很有智慧。重要雖說毒性小但是所以,對中成藥的優(yōu)缺點也須全面分析,不能認為是凡中藥都低毒無害。凡曾經因服用某種中成藥而發(fā)生中毒或過敏反應者,必須牢記,以后不可再用同種中成藥。
咳嗽是冬季的常見癥狀,一旦出現(xiàn)咳嗽,最受人們青睞的莫過于中藥止咳口服液、糖漿、膏滋之類。雖然每種止咳中成藥都標有止咳化痰、鎮(zhèn)咳平喘等功效,但由于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所以在選藥時應避免盲目和隨意性。下面列舉幾種常用止咳中成藥供大家參考:
杏仁止咳糖漿 由杏仁、桔梗、遠志、陳皮、甘草等藥組成,此糖漿用于風寒咳嗽。對于熱性、風熱感冒,如口干舌燥、咳痰等熱性表現(xiàn)者則不宜。
牛黃蛇膽川貝液 由人工牛黃、蛇膽汁、川貝母等藥組成,其中牛黃可清熱鎮(zhèn)驚,蛇膽屬祛風化痰藥物,故此,該口服液只適用于熱性咳嗽,而不宜于寒咳。適應對象是上火較重并兼痰多者,一般用于熱癥較深階段。
梨膏類梨膏 由梨、麥冬、貝母、款冬花、百合、冰糖等組成。這類膏滋藥多系潤燥生津之品,適用于陰虛咳嗽。此種咳嗽多見于干燥時節(jié)或久咳傷陰者,表現(xiàn)為咽干口渴、干咳痰少或無痰。對于寒咳較多者若誤用則適得其反,同時,平常脾虛者應忌用。
強力枇杷露由枇杷葉、桑白皮、桔梗、百部、白前、罌粟殼等藥制成。本露鎮(zhèn)咳作用較強,主要是其中罌粟殼收斂止咳作用強勁,對于久咳不止,干咳無痰及使用一般止咳藥無效者,中醫(yī)會考慮使用該藥。
中藥在治療人類許多疾病方面都發(fā)揮著巨大功效與作用。雖說西藥對疾病的治療更為快速,可不少西藥存在許多副作用,而且一些小病也根本無須服用西藥,很多中藥材本身就具有殺菌消炎作用,且毒副作用要小于西藥的消炎藥。常見的中成消炎藥包括牛黃消炎片、三金片、清開靈、雙黃連等,在消除炎癥方面的療效都很不錯。
1、用于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藥
板藍根沖劑:可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于咽喉腫痛,發(fā)熱。
小柴胡沖劑用于感冒后時冷時熱、食欲不振、口苦咽干等癥狀。
羚翹解毒丸:可疏風清熱、解毒,用于感冒和扁桃體炎有咽喉腫痛、咳嗽等癥狀。
2、用于腸道感染的中成藥
葛根芩連微丸:可以解表清里、止瀉止痢,用于腸炎、痢疾引起的糞便惡臭、便黃而黏、腹痛、身熱煩渴等癥狀。
復方黃連素片: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腸炎、痢疾等引起的腹瀉、心煩等癥狀。
香連片:可以清熱燥濕,用于菌痢等導致的腹瀉、腹痛、肛門墜脹等情況。
3、用于尿路感染的中成藥
尿感寧沖劑:可清熱解毒、通淋利尿,用于急慢性尿路感染所致的小便頻急、尿黃、下腹脹痛等癥。
三金片: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止血鎮(zhèn)痛、清血散淤、補虛益腎的作用更甚,攻補結合、標本兼治。
八證散:瞿麥,梔子,扁蓄,木通,車前子,滑石,甘草,燈芯草,大黃,主治尿頻尿急,小便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濁紅,甚者小便不通,小腹急滿等癥。
4、用于皮膚感染的中成藥
消風散:疏風除濕,清熱養(yǎng)血,常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屬于風熱或風濕所致者。
防風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熱解毒,用于外寒內熱,表里俱實,外治皮膚病,內治大便秘結,風疹濕瘡等。
5、用于陰道炎的中成藥
白帶丸:健脾利濕止帶,用于帶下量多,色白,質黏,有腥味,陰中下墜腫脹,腹脹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等陰道炎癥。
外陰熏洗:蒼術、生苡仁、苦參各15克,黃柏10克,布包水煎加分鐘,熏洗外陰,每日2次。
6、用于膽道感染的中成藥
消炎利膽片:可清熱、祛濕、利膽,用于急慢性膽道感染引起的的口苦等癥狀。
膽寧片:舒肝利膽,清熱通便,用于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切除后,右上腹隱隱作痛、飯后腹脹、噯氣、便秘等癥狀。
哮喘可以說是一種呼吸道疾病,并且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上及時發(fā)現(xiàn)了抑制哮喘的藥物,但是對于哮喘這個疾病還沒有完全找到治愈哮喘的藥物,所以一旦人患了哮喘之后,有可能會伴隨自己的終身。而哮喘可以是先天性遺傳形成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哮喘都應該及時治療,因此治療哮喘的中成藥有哪些呢?
哮喘是需要及時進行治療的,不然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危害病人的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可以使用中成藥進行治療。那么,哮喘中成藥要用哪種?
哮喘的病人是可以選擇有效的中成藥去幫助治療的,病人可以咨詢醫(yī)生,了解治療的藥物。
哮喘中成藥是:
1、平喘丸:由款 冬花、杏仁、半夏、五味子、桔梗、麻黃、生石膏等中藥組成,主治咳嗽、氣喘、痰多、胸悶等癥,按說明服用。
2、桔紅丸:主要成分有桔紅、貝母、麥冬桔梗、紫蘇、款冬花、甘草等,主治咳嗽、痰多氣喘等。每次1丸,日服二次。
3、哮喘沖劑:由麻黃、大力子、紫蘇、桑白成、半廈、旋覆花等組成,主治咳喘氣急等。
4、氣管炎丸(片)由麻黃、杏仁、川貝、款冬花、杷葉、半夏、遠志、桔梗等組成,主治氣管炎、喘咳等癥。
5、千日紅注射液:為千日紅提取物、主要成分為生物堿、皂甙等,主要用于咳喘等癥。
哮喘的人群在日常的生活中應該要吃得清淡一些,要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另外對于過敏性體質者應該少食異性蛋白類食物,一旦發(fā)現(xiàn)某種食物確實可誘發(fā)病人支氣管哮喘發(fā)病,應避免進食,宜多食植物性大豆蛋白,如豆類及豆制品等。
哮喘的人群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營養(yǎng)的均衡,特別應該增加的是抗氧化營養(yǎng)素如β-胡蘿卜素、維生素C、E及微量元素硒等。這些元素在新鮮蔬菜、水果中含量豐富,微量元素硒在海帶、海蜇、大蒜中含量較豐富。
所以,哮喘的病人是可以選擇有效的中成藥去治療的,病人可以參考上述的介紹,也可以咨詢醫(yī)生,在醫(yī)生的幫助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