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别B(yǎng)生已經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注的話題,養(yǎng)生已經不再是養(yǎng)身,同時也是養(yǎng)心。日常生活中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茯苓中藥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二、茯苓的吃法有哪些三、茯苓與土茯苓的區(qū)別茯苓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1、茯苓中藥有利尿的作用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腫等癥。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不論偏于寒濕,或偏于濕熱,或屬于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于寒濕者,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偏于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于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術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術等同用。
2、茯苓中藥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扎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對CCl4所致大鼠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使谷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防止肝細胞壞死。
3、茯苓中藥對心臟的作用
中醫(yī)認為,茯苓可用于心悸,失眠等癥。茯苓能養(yǎng)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癥,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實驗也表明,酊劑、浸劑能抑制蟾蜍離體心臟,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則能使心收縮加強。對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無鎮(zhèn)吐作用。
4、茯苓中藥提高體液免疫功能
茯苓還有很多特有的成分,臨床上曾經用小白鼠做過實驗,將茯苓多糖、羥乙基茯苓多糖-3、羥乙基茯苓多糖-4、腹腔注射,結果發(fā)現(xiàn)可以明顯增強小鼠腹膜滲出細胞(pEC)的細胞毒性作用,從而增加巨噬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而羥甲基茯苓多糖能明顯增強小鼠脾抗體分泌細胞數(pFC)以及特異的抗原結合細胞數(SRFC);茯苓多糖體能增強淋巴T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即增強細胞免疫反應,并因此而激活機體對腫瘤的免疫監(jiān)督系統(tǒng),這與其抗腫瘤的活性密切相關。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小白鼠的免疫力。
5、茯苓中藥的其他作用
5.1、健脾良藥,如果一個脾虛的人經常吃一些茯苓,癥狀就會改善,茯苓既能滲濕,又可用為補肺脾,是治氣虛之輔最好的佐藥。
5.2、緩解咳嗽,用于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
5.3、抗癌、抗腫瘤作用。在中醫(yī)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痰飲內停、濕熱壅結者。
茯苓的吃法有哪些
1、蓮子茯苓糕。茯苓、蓮子、麥冬各等份,共研為末,加入白糖、桂花適量拌勻,加水和面蒸糕食用。有寧心健脾之功。適宜于心陰不足、脾氣虛弱引起的干渴、心悸、怔忡、食少、神疲者食用。
2、茯苓膏。茯苓500克,煉蜜1000克,將茯苓研成細末,加入蜜拌和均勻,用文火熬成膏狀,晾涼后裝入瓷罐備用。每次溫開水沖服10克,1日2次。能健脾滲濕、減肥防癌。適用于老年性浮腫、肥胖癥和癌癥的預防。
3、茯苓薏米粥。茯苓15克,薏米60克。共研細粉,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熟即可食用。有清熱、理脾濕功效。適用于咳嗽痰多、胸膈痞滿或風濕性關節(jié)腫痛者食用。
4、茯苓酒。茯苓60克,白酒500克。將茯苓泡入酒中,7天后即可飲用。能利濕強筋、寧心安神。適用于四肢肌肉麻痹、心悸失眠等。
茯苓與土茯苓的區(qū)別
茯苓是利水滲濕藥,還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茯苓是清熱解毒藥,可除濕利關節(jié),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癢,對于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梅毒、濕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濕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藥方中,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選擇上不用混淆。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利關節(jié)等功效。西醫(y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土茯苓也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牛皮癬關節(jié)炎、白塞病關節(jié)炎、痛風性關節(jié)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濕疹等也有效。
Ys630.com相關知識
茯苓是因為藥物,大家不要以為茯苓難以入口,其實茯苓不僅僅通便利尿,而且還可以治療眩暈,腰酸背痛,食欲不振和體力疲勞,茯苓這味藥可以用來煲湯,可以用來做成糕點,平時我們吃的特產茯苓糕,就是用茯苓加入中成藥制作而成的,那么中藥茯苓藥性是怎么樣,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白茯苓是茯苓的一種(茯苓內部白色致密的部分稱白茯苓),是中藥,所有中藥店都有售。藥店所售者即可藥用。
茯苓的各個部位都能治病,為了入藥方便,人們?yōu)樗计鹆讼鄳拿郑和獗肀桓驳囊粚雍稚馄そ熊蜍咂?,斷面靠外淡紅色疏松的一層叫赤茯苓,內部白色致密的部分稱白茯苓。還有些茯苓中間有一道松根穿過,靠近樹根的部分稱茯神,中間的樹根則叫它茯神木。
白茯苓可健脾,對那些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體倦乏力、腹瀉的氣虛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氣的作用,而且藥性平和,治療上述癥狀可與人參、白術、甘草和用稱四君子湯,主治脾胃氣虛、運化不利,以療效穩(wěn)健著稱,后世的許多補氣益脾的方劑都依此方而來。
赤茯苓和茯苓皮能利尿消腫,可用于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眩暈心悸等證,多與白術、豬苓、澤瀉、桂枝配伍,稱五苓散,是中醫(yī)治療各種水腫的基本方劑。
茯神有扶脾、養(yǎng)心安神的作用,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導致失眠多夢、虛煩易驚、健忘等證的病人,可選用以茯神、人參、當歸、龍眼肉等配制的歸脾湯(丸)治療。茯神木則能舒筋活絡。
【白茯苓美容秘方】
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潤澤皮膚,還可以增強免疫功能,擴張血管。《本草品匯精要》曰:“白茯苓為末,合蜜和,敷面上療面瘡及產婦黑皰如雀卵。”白茯苓既能去黑白面,又牢牙烏發(fā),延年益壽。
1、茯苓蜂蜜面膜
材料:白茯苓粉15克白蜂蜜30克
做法:將蜂蜜與茯苓粉調成糊狀即成。晚上睡前敷臉,翌晨用清水洗去即可。
功效:本面膜有營養(yǎng)肌膚,消除老年斑黃褐斑的功效。古醫(yī)家認為茯苓能化解一切黑斑瘢痕,與蜂蜜搭配使用,既能營養(yǎng)肌膚又能淡化色素斑
2、三白面膜
材料:白芷粉1茶匙、白茯苓2茶匙、白芨1茶匙、蘆薈鮮汁、蜂蜜或牛奶適量
做法:將以上三種粉混和,冬天加蜂蜜適量調和如果感覺粘就加幾滴牛奶。夏天或是超油皮膚就只加牛奶適量調和。每次20到30分種。
功效:此款面膜具有柔嫩肌膚、美白潤澤之功效。
對于上文為大家介紹的中藥茯苓藥性,想必大家有所了解了,中藥茯苓可以對于老年斑,黃褐斑有著很好的去除功效,同時與蜂蜜搭配既能夠營養(yǎng)肌膚又能夠保持肌膚的水分q彈,在冬天的季節(jié)非常的適合使用。
其實茯苓就是一種中藥,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保健功效,尤其是對治療一些身體疾病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而作為一種中藥成分,人們喜歡在烹飪的過程當中放入一些茯苓,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治療脾虛,心悸失眠等問題,那么下面我們就詳細的去了解一下中藥茯苓的作用。
中藥茯苓對于治療身體的一些疾病有很大的保健功效,而且作為中藥和西藥相比它的副作用就很少,所以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多了解一下這些保健的藥材,可以更加輕松的治療身體疾病,
1、脾虛泄瀉帶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保健效果比較理想,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就是拉肚子的話, 帶下,脾虛運化失常的癥狀,這些小毛病都是常見的, 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效果比較理想,常與黨參(一種常見的中藥 )、白術、山藥等配伍,相互配合來使用。有可用為補肺脾,對肺脾進行補充,治氣虛之輔佐藥。
2、痰飲咳嗽
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利水滲濕效果好,又具健脾作用,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如果不能運化水濕的話,停聚化生痰飲之癥,具有治療作用,治療效果理想??捎冒胂摹㈥惼ね茫胂年惼ひ黄鹗褂茫部膳涔鹬Α仔g同用。治痰濕入絡、滲入經絡了,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上面就是關于中藥茯苓的一個功效介紹,通過這些介紹我們發(fā)現(xiàn),它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解決經常拉肚子,或者痰多咳嗽等問題,對于失眠的人來講涪陵同樣可以起到安心養(yǎng)神的作用,所以說是一個保健的藥材。
中藥的本質就是治標也治本,比起西藥來中藥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中藥茯苓[圖]也是同樣如此的,下面就來介紹下中藥茯苓[圖]的功效與作用。
【英文名】pORIA
【別名】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
【來源】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 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 菌核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發(fā)汗”后,攤開晾至表面干燥,再“發(fā)汗”,反復數次至現(xiàn)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陰干,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干,分別稱為“茯苓皮”及“茯苓塊”。
【性狀】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guī)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鑒別】(1) 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規(guī)則顆粒狀團塊及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直徑3~8μm,少數至16μm。
【炮制】取茯苓個,浸泡,洗凈,潤后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干。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干燥處,防潮。
【備注】(1)如偏于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于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捎脼檠a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癥,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癥,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本經》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茯苓[圖]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合的基礎上再食用。
也許你見過白茯苓,亦或許你只是聽說過白茯苓但卻未曾見識到白茯苓。但是,現(xiàn)如今藥材店里的白茯苓作為一種養(yǎng)生佳品,顯然已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保持了密切的聯(lián)系,成為了健康生活的新寵。飲一盅茯苓酒,品一口茯苓湯,確實會讓生活在健康的同時愜意不少。
白茯苓作為一種灌木生植物,其養(yǎng)生功效見諸書端。既然,白茯苓可以堪稱為養(yǎng)生佳品,那么,其作用與功效可見一斑。白茯苓究竟具有哪些神奇的功效,想必也正是大家最想知道的!
1)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
3)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白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松弛作用,而且可使谷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防止肝細胞壞死。
4)抗腫瘤作用:白茯苓中的主要成分為白茯苓聚糖,含量很高。
5)白茯苓多糖體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各種白茯苓多糖體在體內均能增強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
6)對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含水溶性小分子多糖的茯苓水提液能使離體健康人紅細胞2,3一DpG水平上升約25%,并能有效地延緩溫育過程中2,3一DpG的耗竭。
7)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白茯苓有鎮(zhèn)靜作用。
8)白茯苓可健脾,對那些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體倦乏力、腹瀉、氣虛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氣的作用,而且藥性平和。
綜上,為了健康生活,人們可以將白茯苓貫徹到日常的飲食生活中。比如,你可以用白茯苓泡酒,也可以用白茯苓煲湯。但是,任何事和物過猶不及,所以,你要遵循醫(yī)生的囑咐適當服用。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白茯苓。
土茯苓是一個治療疾病很好之選,它在治療疾病上,也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所以是一個放心之選,但是對土茯苓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它具體都有什么樣的作用呢,這也是需要進行了解的,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很多,選擇它的時候,都是需要注意,不能隨意的亂用。
那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具體都有什么呢,常見就是治療濕熱瘡毒疾病,對這樣疾病治療,也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所以這樣的藥,是治療一些不常見疾病最佳之選。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土茯苓,善治濕熱瘡毒。陰癢是婦女常見的多發(fā)病,癥見外陰及陰道瘙癢,甚則癢痛難忍,坐臥不寧,或伴帶下增多者,亦稱“陰門瘙癢”。因肝腎陰虛,精血虧損,外陰失養(yǎng)而致陰癢,屬虛證;因肝經濕熱下注,帶下浸漬陰部,或濕熱生蟲,蟲蝕陰中以致陰癢,為實證。臨床上以后者多見。余常用燥濕止癢湯治之,多獲立竿見影之效。
方用:土茯苓30克、檳榔10克,苦參、忍冬藤、車前草、地膚子、當歸、白芍、黃柏、蒼術、白鮮皮、土槿皮、川椒、百部各15克,甘草10克。每日1劑,外洗陰部,或坐浴,早晚各1次,每次15~30分鐘,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一般連用5劑,陰癢即可消除。
方中重用土茯苓,因其解毒利濕,善治瘡毒也;用忍冬藤、車前草、地膚子、白芍清熱利濕,用當歸、苦參、黃柏、蒼術清熱燥濕,用檳榔、白鮮皮、土槿皮、川椒、百部殺蟲止癢,故收效頗速。
土茯苓有清熱止帶之功。治療婦人下焦?jié)駸?,陰道有豆腐渣樣分泌物,兼有黃帶,散發(fā)腥臭味,余自擬一方,名曰土茯苓易黃湯,方用:土茯苓、黃芪各30克,金銀花、連翹、當歸、敗醬草、冬瓜皮、薏苡仁、黃柏、紅藤、蒼術、椿根皮、白術各15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經多年臨床驗證,確有可靠療效。
通過以上介紹,對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一些認識,那對這樣的藥物選擇,也都是可以很放心選擇,它對治療男性常見疾病有著很好幫助作用,同時對它的使用方法,以上也是有著一些介紹,早晚選擇它,是治療疾病最佳之選。
對于廣大的朋友們來說,通過偏方來養(yǎng)生可以說是非常好的一種方法,偏方可以對身體內部進行有效的滋養(yǎng),這是一個內部調養(yǎng)的過程,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偏方茯苓粥。
茯苓粥
【來源】民間方
【原料】茯苓粉30克 粳米100克 紅棗20枚
【制法】先將紅棗文火煮爛,連湯放入粳米粥內,加茯苓粉再煮粉沸即成。
【用法】每日服2次,可酌加紅糖。
【功效】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安神養(yǎng)心。適用于慢性肝炎脾胃虛弱、腹瀉、煩躁失眠等癥。
通過上文的對于茯苓粥這款食療偏方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它對人體都有哪些具體的功效和作用。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那些飲食習慣不規(guī)律的人群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啊。多食用一些偏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緩解這種糟糕狀況的。
您聽說過中藥方劑茯苓散嗎?中藥方劑是一種中醫(yī)的治療方法,對很多癥狀有著非常好的改善效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赤茯苓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處方】赤茯苓30克 半夏15克(湯洗七遍去滑)陳橘皮30克(湯洗,去白、瓤,焙)芎藭15克 白術15克 人參30克(去蘆頭)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傷寒后嘔噦,心下痞滿,胸膈間宿有停水,頭眩心悸。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飲水過多,心悶著熱,小便不通,男子小便中有余瀝,漏精,夢泄。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冷水調下。如男子小便中有余瀝、漏精、夢泄,用溫酒調下,空心服妙。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五
【處方】赤茯苓3兩,白術1兩,葵子1合,赤芍藥1兩,木通2兩(銼),榆皮3兩(銼),白茅根1握(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氣淋。小腹脹悶,臍下時時切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蔥白3莖,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赤茯苓1兩,陳皮3分,桔梗(去蘆)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調中養(yǎng)胃。主傷寒數日,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6分,加生姜2片,煎至4分,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七
【處方】白茯苓1兩,桔梗(去蘆頭)1兩,生干地黃1兩,人參(去蘆頭)1兩,桂心1兩,當歸(銼,微炒)1兩,鉤藤1兩,獨活1兩,桑寄生1兩,赤芍藥(炙微赤,銼)1兩,石膏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驚胎。妊娠因用力執(zhí)作,覺胎動,心腹急痛,面青,汗水,頭仰,氣喘欲絕。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七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郁李仁(去皮)1兩半,赤芍藥1兩半,大腹2個(并子),百合柴胡(去苗)1兩,桑根白皮(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知母(銼,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氣攻頭面浮腫,煩渴,心中躁悶,肚腹脹滿,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茯苓飲”。
【摘錄】《圣濟總錄》(人衛(wèi)本)卷一三六
【處方】白茯苓1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臟實熱,驚悸喜笑,神識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中盞,加青竹茹1分,煎至8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貫眾1兩,縮砂仁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喉中生谷賊,結腫疼痛,飲食妨悶。
【用法用量】每用1錢匕,摻喉中,以水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三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3兩,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節(jié))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瘧病但熱不寒,遍身發(fā)黃,小便澀滯。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新汲水調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七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3兩,葶藶(紙上炒)半兩,人參1兩,防風(去叉)1兩,澤瀉1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白術1兩,狼毒(銼,醋炒)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1兩,干姜(炮)1兩,赤小豆(炒)1兩,大戟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3分,豬苓(去黑皮)3分,女萎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日2次,夜1次。小便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堅白茯苓。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大補益,縮小便。主腎氣不能攝精,心不能攝念,或夢而泄者,或不夢而泄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空心、食前、臨臥溫水調下,日4-5次。
【摘錄】《蘇沈良方》卷六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茯神(去木)1兩,人參半兩,遠志(去心)半兩,海金沙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上焦風熱壅盛,頭目眩運,煩躁飲水,小腸結澀。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臨臥煎瞿麥湯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二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3分,遠志(去心)半兩,人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白僵蠶(炒)半兩,羚羊角(鎊)半兩,菊花半兩,甘草(炙,銼)1分,牛黃(研)1分,鐵粉(研)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虛驚悸。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煮竹瀝湯調下,或薄荷熟水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處方】茯苓、鐘乳(研)、云母粉、石斛、菖蒲、柏子仁、菟絲子、續(xù)斷、杜仲、天門冬(去心)、牛膝、五味子、澤瀉、遠志(去心)、甘菊花、蛇床子、薯蕷、山茱萸、天雄(炮)、石韋(去毛)、干地黃、蓯蓉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長生延年,老而更壯。主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酒下,日2次。20日知,30日病悉愈,100日以上體氣康強。
【注意】忌酢物、羊肉、餳、鯉魚、豬肉、蕪荑。
【摘錄】《外臺》卷十七引《素女經》
【處方】赤苓1兩,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太陽汗出不渴者,凡發(fā)汗太過,故令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茯苓(一方使茯神)12分,生地黃12分,遠志10分,白薇10分,龍齒10分,防風8分,人參8分,獨活8分(同為末)。
【功能主治】產后狂語,志意不定,精神昏亂,心氣虛,風邪所致。
【用法用量】上以銀1大斤,水1斗5升,煎取7升,下諸藥,煎取3升,分3次溫服。
【注意】忌菘菜、豬肉、生冷。
【摘錄】《婦人良方》卷十九
【處方】藿香、甘草、人參、半夏、白茯苓、丁香、陳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胃寒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錢,藿香葉3寸,蔥白1寸,同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四
【處方】茯苓8分,麥門冬8分,通草8分,升麻8分,紫菀1錢,知母1錢,桂心4分,赤石脂、淡竹葉10片,大棗2個。
【功能主治】心經實熱,口干煩渴,眠臥不安。
【用法用量】水2盞,煎8分,溫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二十
【處方】茯苓6分,人參6分,當歸6分,甘草6分,生姜4分,陳皮4分,厚樸8分。
【功能主治】產后腹痛氣脹,脅下悶,不食兼微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2升,煎取8合,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五一
【處方】茯苓、干姜、黃連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痢三十年者。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茯苓丸”。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二
【處方】京三棱半兩,蓬莪術(煨)半兩,縮砂仁半兩,赤茯苓半兩,青皮2錢半,陳皮2錢半,滑石2錢半,甘草(微炙)2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尿如白米泔狀,由乳哺失節(jié),有傷于脾,致使清濁不分而色白也,久則成疳,亦心膈伏熱兼而得之。
【用法用量】每服1錢,麥門冬、燈心煎湯調下。
【摘錄】《直指小兒》卷四
【處方】白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炙微赤,銼),羚羊角屑1兩,防風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桂心半兩,芎藭1兩,麥門冬1兩(去心),地骨皮3分,磁石1兩半(搗碎,水淘,去赤汁),當歸1兩,牛膝1兩(去苗),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腎勞。虛損羸乏,咳逆短氣,四肢煩疼,耳鳴,骨間熱,小便赤色,腰脊疼痛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空腹及晚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別名】鎖陽丹
【處方】茯苓、豬苓、木饅頭(去皮子)各等分(一方不用豬苓)。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泄精,膀胱疾。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米飲調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十三
【處方】赤茯苓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木通3分(銼),大黃2兩(銼碎,微炒),訶黎勒皮1兩,檳榔1兩,桔梗3分(去蘆頭),莖葉1兩,鱉甲2兩(涂醋,炙令微黃,去裙襕),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心腹脹滿,兩脅妨悶,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茯苓、遠志、人參、麥門冬、桂心、生地黃、當歸、龍齒、白芍藥、羚羊角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后臟虛,心中驚悸,志意不定,言語錯亂,不自覺知。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五三
【別名】赤茯苓湯
【處方】赤茯苓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藭半兩,白術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嘔噦,心下痞滿,胸膈間宿有停水,頭眩心悸。
【用法用量】赤茯苓湯(《活人書》卷十八)。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白茯苓2兩,黃耆2兩(銼),牛膝1兩(去苗),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白芍藥1兩,白術1兩,石斛1兩(去根),當歸1兩,沉香1兩,桂心1兩,芎藭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肉極。坐臥不安,寒氣所加,體重怠墮,四肢不舉,關節(jié)疼痛,飲食無味。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六
【處方】酸棗仁(微炒)3兩,白茯苓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白芍藥3兩,紫蘇莖葉3兩,黃耆(銼)3兩,人參(去蘆頭)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3分,甘草(炙微赤,銼)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煩熱,四肢疼痛,不得睡臥。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二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三三
【處方】赤茯苓1兩,麥門冬1兩(去心),生干地黃1兩,人參1兩(去蘆頭),前胡2兩(去蘆頭),枳實1兩(麩炒微黃),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射干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虛勞,每唾稠粘,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
【處方】赤茯苓1兩,半夏3分(洗7遍去滑),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前胡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3分,人參3分(去蘆頭),檳榔1兩,木香半兩,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心胸痰壅,嘔逆,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五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1兩,木香1兩,杜仲(切,炒)1兩,菖蒲1兩,熟干地黃(焙)1兩,柏子仁(研)1兩,秦艽(去苗土)1兩,菟絲子(酒浸,別搗,焙干)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訶黎勒皮(炮)1兩,赤石脂1兩,當歸(切,焙)1兩,五加皮(銼)1兩,牛角(角思)(燒灰)1兩,烏賊魚骨(去甲)1兩,艾葉灰(燒存性)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海不調,因虛冷成積,月水不絕,及赤白帶下,面色萎黃。腰腳沉重,胎氣多損。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糯米飲調下,溫酒亦得,空心、食前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處方】人參8分,甘草8分,芍藥8分,當歸8分,生姜8分,遠志10分,茯苓10分,桂心6分,麥門冬12分,大棗12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后心虛,松悸不定,亂語錯誤,精神恍惚不主。產后健忘少睡,或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溫服。
【摘錄】方出《婦人良方》卷十九,名見《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九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黃耆(薄切)1兩,酸石榴皮(切,炒)1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妊娠胎月未足,氣血未充,輒墮胎者,其血傷動,下而不止,虛煩困倦。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熱酒調,溫服,米飲亦得,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七
【處方】人參1錢(去蘆),甘草(炙)1錢,山藥1錢,當歸1錢(炒),白茯苓8分,桂心5分,麥冬1錢,遠志2錢(去心),大棗2枚,生姜5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產后心虛,忪忡不定,恍惚多驚。
【用法用量】水2盞,煎1盞服。
【摘錄】《明醫(yī)指掌》卷九
【處方】赤茯苓1兩,檳榔3錢,桂心5錢,大腹皮5錢,川茴香(炮,炒)5錢,良姜5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傷寒汗下后,臍下有動氣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沸湯點服。
【摘錄】《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處方】茯苓1兩,當歸5錢,川芎5錢,桂心5錢,白芍5錢,黃耆5錢,人參5錢,熟地5錢。
【功能主治】產后蓐勞。生產日淺,運動用力,四肢寒痛,寒熱如瘧。
【用法用量】水2鐘,加豬腎1雙,去脂膜細研,加生姜3片,大棗2個,同煎1鐘,去腎、生姜、大棗,加沒藥5分,煮取7分,去滓,食前分2次溫服。
【摘錄】《馮氏錦囊秘錄》卷十八
【處方】白茯苓1兩(去皮),細辛(去苗)1兩,香白芷1兩,寒水石(生用,研)4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牙齒疼及牙齦腫痛。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擦牙痛處,含口良久,吐去津,然后用溫水潄之,不拘時候。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
【處方】茯苓1兩,人參1兩,芍藥1兩,山梔子1兩,甘草1兩,紫蘇1兩,麥門冬1兩,瞿麥1兩,連翹2兩。
【功能主治】老人赤眼不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急救仙方》卷三
【處方】茯苓半兩,牙消半兩,雄黃半兩,朱砂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驚風偏搐。
【用法用量】金銀薄荷湯調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
【處方】五味子半兩,阿膠半兩,茯苓半兩,黃耆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血淋。血淋不可進涼藥者。
【用法用量】《普濟方》引《十便良方》本方用法:每服二錢。
【摘錄】《雞峰》卷十八
【處方】茯苓(去皮)7錢半,茯神7錢半,人參(去蘆頭)7錢半,遠志(去心)7錢半,甘草7錢半,龍骨半兩,防風半兩,麥門冬(去心)1兩,生地黃1兩,犀角1兩(末)。
【制法】上為末,分作3服。
【功能主治】骨蒸熱勞,多嗽端。
【用法用量】水1升半,煎至1升,3次服。
【摘錄】《永樂大典》卷八○二○引《普濟經驗加減方》
【處方】赤茯苓(先用水煮30沸,曬干)4兩,菊花2兩,鐘乳(取如鵝管、蟬翼光明者,先入銀器中放在5-6斗釜中,乃添水于釜內9分,釜底燃火令如魚目沸3復時,每1復時,換水凈洗刷后添水,慢火煎令魚目沸,日足取出,入乳缽內,研極細,入水少許,更研如稀糊,乃取澄曬干,更研如粉)1兩,云母(取黃白光明者,簇于大方磚上,以炭火7斤,煅通赤,從旦至暮取出,去灰,為末,入絹袋于大盆中擺之按揉,令水內澄取出曬干,更研如粉)1兩,菖蒲(九節(jié)者,米泔浸3復時,逐日換泔,日足,切,曬干)半兩,栝樓根半兩,赤石脂(研如粉,水飛過,曬干,更研)半兩,山茱萸(微炒)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牛膝半兩,菟絲子(酒浸3日,控干搗末)半兩,熟干地黃(焙)半兩,續(xù)斷半兩,杜仲(去粗皮,炙)半兩,山芋半兩,蛇床子(微炒)半兩,柏子仁半兩,天雄(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半兩,牡丹皮半兩,人參半兩,天門冬(去心,焙)半兩,石斛(去根節(jié))半兩,白術半兩,石長生(去根節(jié),微炙)半兩,牡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苦參半兩,玄參(水洗,麩炒焦)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牡荊子半兩、狗脊(去毛)半兩,紫菀(水洗,去土,曬干)半兩,干姜(炮裂)半兩,黃耆(炙,銼)半兩,澤瀉半兩,甘草(水蘸,炙)半兩,芍藥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沙參半兩,遠志(去心,焙)半兩,石南葉(暖水流控干,炙)半兩,牡蠣(搗末,水和作團,轉飛取曬干)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還精補腦,長生駐顏,卻老延年。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日3次,空心、日午、近晚各1次。20日見效,45日諸疾并愈,1年可還童。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九八
【處方】白茯苓(去皮)2兩,縮砂仁1兩。
【制法】上為細末,入鹽2錢,用精羊肉批作大片,摻藥在上,炙熟。
【功能主治】夢中虛滑遺精。
【用法用量】空心食之,然后飲酒1-2盞。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九
【別名】檳榔散
【處方】芫花(醋拌,炒)3錢半,澤瀉3錢半,郁李仁3錢半,甜葶藶3錢半,漢防己3錢半,藁本3錢半,陳皮(去白)半兩,白茯苓半兩,白檳榔半兩,瞿麥半兩,滑石7錢半,大戟7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諸般氣腫。
【用法用量】檳榔散(《普濟方》卷一九二引《醫(yī)方集成》)。方中茯苓原脫,據《袖珍》補。
【注意】忌鹽食百日。
【摘錄】《宣明論》卷八
【處方】郁李仁(去皮尖,微炒)4錢,檳榔2個,赤茯苓(去皮)1錢,白術1錢,甘遂(切片,炒)1錢,橘皮1錢半(去白)。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腫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錢,姜、棗湯調下。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郁李仁氣味辛平而潤,入手、足太陰、陽明;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能消積氣;赤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陽明;白術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甘遂氣味苦寒,入足太陽,泄水之圣藥;橘皮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此因濕邪腫滿,小溲不利,故用分消群劑,使水氣下泄,惟恐土衰,水不能去,以術培土,姜、棗和營衛(wèi),則溺得通利,豈有不奏績耶。
【摘錄】《本事》卷四
【處方】白附子5錢,玄參5錢,白茯苓7錢5分,川續(xù)斷、白僵蠶。
【功能主治】小眥赤。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鐘半,煎至半鐘,去滓溫服。
【摘錄】《眼科龍木論》卷七
有關茯苓散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茯苓散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慎服用。
茯苓顆粒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健脾開胃的,又能祛除濕氣,而且還可以緩解很多人經常出現(xiàn)的消化不良等問題,在使用方法上要按照定期的劑量服用,但是要注意針對有糖尿病的患者是不可以使用的,在服藥期間要保持飲食的清淡,改掉抽煙喝酒這些不良的習慣。
功能主治
健脾,祛濕,開胃。用于濕阻脾胃所致的身重,納呆,便溏。
規(guī)格
每袋裝15克
用法用量
飯后開水沖服,一次1~2袋,一日2次。
禁忌
糖尿病患者禁服。
注意事項
1.飲食宜清淡,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4.服藥7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jiān)護下使用。
9.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生活中常見的食物有很多,食物不僅可以果腹,而且對治療疾病上,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例如山藥含有的維生素、鉀量比較多,它在治療疾病上,也是有著很多方面,它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上,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所以對它的選擇,都是可以放心進行,那土茯苓的作用與功效都有什么呢?
對土茯苓的作用與功效都有什么呢,這樣的食物對人體幫助也是比較多,在選擇的時候,也是要對它進行很好的了解是在吃的時候,對自身健康不會有太多損害。
土茯苓的作用與功效:
除濕,解毒,通利關節(jié)。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1、梅毒。用土茯苓四兩、皂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2、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
3、瘰疬潰爛。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多吃為好。
注意
肝腎陰虧者慎服。
①《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②《綱目》:服時忌茶。
③《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通過以上介紹,對土茯苓的作用與功效也是有著很好認識,因此對它選擇的時候,都是可以放心進行,但是對它吃的時候,也是要適量,那任何好的食物,在吃的時候,都是不能吃的太多,這樣對自身健康,都是有著嚴重危害。
你知道茯苓蘇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茯苓蘇時會產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茯苓5斤(灰汁煮10遍,漿水煮10遍,清水煮10遍),松脂5斤(煮如茯苓法,每次煮40遍),生天門冬5斤(去心皮,曬干作末),牛酥3斤(煉30遍),白蜜3斤(煎令沫盡),蠟3斤(煉30遍)。
【制法】上6味,各搗篩,以銅器重湯上,先納酥,次蠟,次蜜,消訖,納藥,急攪之勿住,務令大均,細瓷器中,蜜封之,勿泄氣。
【功能主治】養(yǎng)性。主
【用法用量】先1日不食,欲不食先須吃好美食,令極飽,然后絕食,即服2兩,20日后服4兩,又20日后8兩;細丸之,以咽中下為度。第2度以4兩為初,20日后8兩,又20日2兩。第3度服以8兩為初,20日2兩,又20日4兩,合180日,藥成自后服3丸將補,不服亦得,恒以酥蜜消息之,美酒服1升為佳。
【摘錄】《千金》卷二十七引彭祖方
以上就是對茯苓蘇這種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茯苓蘇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
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卻在慢慢的下降,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會這樣那樣的疾病,那么選擇什么藥物好呢?中藥方劑可不可以呢?那么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方劑茯苓酥。
【處方】茯苓(取山之陽茯苓,其味甘美,山之陰茯苓,其味苦惡,揀得之,勿去皮,刀薄切,曬干,蒸令氣溜,以湯淋之,其色赤味苦,淋之不已,候汁味甜便止,曬干搗篩)3斗。
【制法】取好酒大斗1石,蜜1斗,和茯苓末令相得,納1石5斗甕中,熟攪之100遍,蜜封之,勿令泄氣。冬月50日,夏月21日,酥浮于酒上,接取酥,其味甘美如天甘露,可作餅,如手掌大,空屋中陰干,其色赤如棗。
【功能主治】除萬病,久服延年。主
【用法用量】飲食1餅,終日不饑。
【注意】忌食米醋。
【摘錄】《千金翼》卷十二
上文介紹了茯苓酥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茯苓酥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中藥的特別,在于其功效而言,中藥有很多意想不到作用,對于西藥簡單的藥丸下,一碗碗黑色的液體,泛著神秘的信息。中藥是中國人幾千年的智慧的沉淀,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人民的驕傲,這中藥有著濃厚的歷史軌跡,所以中藥總是帶著神秘的光環(huán),吸引著人們。
云茯苓至古就被人們稱為“四時神藥”,云茯苓的功效很多,一年四季都會起到作用,中國的茯苓當屬云南的最好了,也由此稱為云茯苓了。下面就來看看云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功效】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云茯苓是茯苓中藥材中的一種,又名云苓。產于云南的白茯苓,品質最優(yōu)。云茯苓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稱為白茯苓或者云苓。該藥材有敗毒抗癌、利水化飲、健脾寧心等療效。
茯苓利水行氣,起陰以從陽,布陽以化陰,俾清生濁降,外達下行,而心脾腎三臟得以補益也。茯苓淡而能滲,甘而能補,能瀉能補,兩得其宜之藥也。利水濕以治水腫小便不利,化痰飲以治咳咳嗽、痰濕入絡之癥,健脾胃而能止瀉止帶,寧心神治驚悸失眠。藥性平和,無傷正氣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虛濕盛,正虛邪實之癥尤為適宜。
云茯苓的功能作用很多,需要我們花點兒心思來琢磨研究,然而,這只是中藥的小小縮影,而還有許許多多的藥材,等著我們去了解,去認識,每一種中藥的發(fā)現(xiàn),都是人們潛心研究的結果,都推動著人類社會走向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