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ǖ乃幱脙r值_扶桑花的副作用
冬季養(yǎng)生花荼。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彪S著時間的失衡,養(yǎng)生這個話題走入大眾視野,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扶?;ǖ乃幱脙r值_扶桑花的副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扶?;ǖ乃幱脙r值
1、功能主治
朱槿(學(xué)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Linn. ):又名扶桑、佛槿、中國薔薇。漢語拼音:zhujin。由于花色大多為紅色,所以中國嶺南一帶將之俗稱為大紅花。常綠灌木,高約1-3米;小枝圓柱形,疏被星狀柔毛。葉闊卵形或狹卵形,兩面除背面沿脈上有少許疏毛外均無毛?;▎紊谏喜咳~腋間,常下垂;花冠漏斗形,直徑6-10厘米,玫瑰紅色或淡紅、淡黃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圓,外面疏被柔毛。蒴果卵形,長約2.5厘米,平滑無毛,有喙?;ㄆ谌?。朱槿在古代就是一種受歡迎的觀賞性植物,原產(chǎn)地為中國。在西晉時期的一本著作《南方草木狀》中就已出現(xiàn)朱槿的記載?;ù笊G,四季常開,主供園林觀用。在全世界,尤其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多有種植。朱槿中含甙類物質(zhì),對麻醉犬有降低血壓作用,40-80mg/kg靜脈注射此甙(非純品),可急劇降壓,稍回升后又復(fù)降低,持續(xù)1-2小時。此降壓作用不受阿托品影響,脊髓犬身上同樣降壓。對平滑肌(大鼠、兔、豚鼠小腸,大鼠、犬及兔支氣管,兔子宮等)有致痙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斷。能收縮蛙腹直肌(0.2-1mg/ml),并能被筒箭毒(4×10-8)所部分拮抗。在小腸平滑肌標(biāo)本上,0.1-0.3mg/ml的甙類物質(zhì)在引起收縮以后,可轉(zhuǎn)向松弛,并拮抗5-羥色胺、乙酰膽堿、組織胺、氯化鋇引起的痙攣。后者乃對平滑肌的直接抑制作用,與興奮膽堿能受體的致痙作用,似乎并非同一物質(zhì)。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為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
2.2、成份:花含矢車菊素-二葡萄糖甙、矢車菊素槐糖葡萄糖甙和槲皮素二葡萄糖甙。
2.3、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涼血,解毒。治痰火咳嗽,鼻衄,痢疾,赤白濁,癰腫,毒瘡。
2.4、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鮮者0.5~1兩)。外用:搗敷。
扶?;ǖ母弊饔?/p>
尚不明確。
扶?;ǖ尼t(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治癰疽,腮腫:扶桑葉或花,同白芙蓉葉、牛蒡葉、白蜜研膏敷之。(《綱目》)。yS630.COm
2、《廣東新語》:潤容補血。
3、《本草求原》:有紅白二種,白者治白痢白濁,紅者治紅痢赤濁,飯上多蒸多曬,浸酒。
4、《嶺南采藥錄》:清肺熱,去痰火,理咳嗽。
5、《陸川本草》:涼血解毒。治血熱、衄血、血瘙、毒瘡。
6、《南寧市藥物志》:煲豬肺治咳血。
7、《本草綱目》:扶桑,產(chǎn)高方,乃木槿別種,其枝柯柔弱,葉深綠,微澀如桑,其花有紅、黃、白三色,紅色者尤貴,呼為朱槿。東海日出處有扶桑樹,此花光艷照日,其葉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訛為佛桑,乃木槿別種,故日及諸名,亦與之同。
ys630.COm精選閱讀
曼陀羅花的藥用價值
1、曼陀羅花治陽厥氣逆多怒而狂:朱砂(水飛)半兩,曼陀羅花二錢半。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若醉便臥,勿令驚覺。(《證治準(zhǔn)繩》祛風(fēng)一醉散)。
2、曼陀羅花治哮喘:曼陀羅花兩五,火硝一錢,川貝一兩,法夏八錢,澤蘭六錢,冬花五錢。上共研細(xì)末,用老姜一斤,搗爛取汁,將藥末合勻,以有蓋茶盅-只盛貯封固,隔水蒸一小時久,取出,以熟煙絲十兩和勻,放通風(fēng)處,吹至七、八成干(不可過于干燥,恐其易碎)時,貯于香煙罐中備用。
3、曼陀羅花治小兒慢驚:曼陀羅花七朵(重一字),天麻二錢半,全蝎(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錢半。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調(diào)下。(《御藥院方》) 。
4、曼陀羅花治治面上生瘡:曼陀羅花,曬干研末,少許貼之。(《衛(wèi)生易簡方》) 。
曼陀羅花的副作用
1、曼陀羅花是劇毒之物,在使用它的時候是有很多禁忌的。曼陀羅花的劇毒表現(xiàn)在其植株幾乎遍布毒性,特別是曼陀羅花的種子和嫩葉,毒性是最強的。當(dāng)誤服曼陀羅花之后,會在一小時左右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在身體上的表現(xiàn)有頭痛、頭暈、咽痛、心跳加快、幻聽、抽搐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這些癥狀就會加深,嚴(yán)重的會在24小時左右發(fā)生昏迷、休克或者死亡。由于這一原因,曼陀羅花的市售是被限制了的,只有醫(yī)生處方定點控制使用。
2、一般食后0.5-2小時出現(xiàn)癥狀,早期癥狀為口、咽發(fā)干、吞咽困難、聲嘶、脈快、瞳孔散大,皮膚乾燥潮紅、發(fā)燒等。食后2-6小時可出現(xiàn)譫忘、幻覺、躁動、抽搐、意識障礙等精神癥狀。嚴(yán)重者常于12—24小時出現(xiàn)昏睡,呼吸淺慢、血壓下降以至發(fā)生休克、昏迷和呼吸麻痹等危重征象。
3、診斷:有用藥過量或誤服毒物的病史。突然發(fā)病、有明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且伴有面頰潮紅、粘膜乾燥及瞳孔散大等特殊臨床表現(xiàn)。洗胃中可能發(fā)現(xiàn)曼陀羅種子、葉或花。貓眼散瞳試驗及毒物分析陽性。
曼陀羅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廣群芳譜》引《法華經(jīng)》曰: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看來,此花與佛門有緣。曼陀羅像宮廷里那些摘官嬪風(fēng)影事一樣撲朔迷離。八月開花,九月采實。品花家稱它為惡客,大概是因為游移不定的曼陀羅可以突然生長在別處的緣故。
2、《本草綱目》詳細(xì)記述了曼陀羅的來歷:當(dāng)佛說法時,從天空降下曼陀羅花雨;而道家的秘籍卻記載,北斗星有叫曼陀羅使者的,手執(zhí)此花。曼陀羅花的梵語是Mandarava, 關(guān)于它的顏色,說法十分不一。
炮仗花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炮仗花用于肺結(jié)核,咳嗽,咽喉腫痛,肝炎,支氣管炎。
2、用于什么病癥
炮仗花用于肺結(jié)核,咳嗽,咽喉腫痛,肝炎,支氣管炎。
3、用法用量
炮仗花0.5~1兩,或研粉,每次1錢,溫開水送服。或者內(nèi)服:煎湯,10-15g;或研粉,每次3g,溫開水送服。
炮仗花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炮仗花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炮仗花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炮仗花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炮仗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1.1、別名:炮仗花別名:黃鱔藤;拼音pào zhàng huā。拉丁文名:pyrostegia venusta (Ker-Gawl.) Miers.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管花目; 紫葳科;炮仗藤屬;炮仗花。多植于庭園建筑物的四周,攀援于涼棚上,初夏紅橙色的花朵累累成串,狀如鞭炮,故有炮仗花之稱。
1.2、藥材來源:炮仗花是紫葳科炮仗花屬植物炮仗花pyrostegia ignea presl[p. venusta Baill.],以花和葉入藥。炮仗花主要是以花、莖、葉為藥材,可以用于肺結(jié)核,咳嗽,咽喉腫痛,肝炎,支氣管炎。
1.3、生境分布:炮仗花原產(chǎn)南美洲巴西,在熱帶亞洲已廣泛作為庭園觀賞藤架植物栽培。中國廣東(廣州)、海南、廣西、福建、臺灣、云南(昆明、西雙版納)等地均有栽培。喜向陽環(huán)境和肥沃、濕潤、酸性的土壤。生長迅速,在華南地區(qū),能保持枝葉常青,可露地越冬。由于卷須多生于上部枝蔓莖節(jié)處,故全株得以固著在他物上生長。
1.4、性味歸經(jīng):炮仗花花:甘,平。炮仗花莖、葉:苦、微澀,平。
1.5、采收和儲藏:炮仗花全年可采,切碎曬干。
1.6、功能主治:炮仗花用于肺結(jié)核,咳嗽,咽喉腫痛,肝炎,支氣管炎。
1.7、用法用量:炮仗花0.5~1兩,或研粉,每次1錢,溫開水送服?;蛘邇?nèi)服:煎湯,10-15g;或研粉,每次3g,溫開水送服。
泡桐花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消腫的功效。具有抗菌和抗病毒、鎮(zhèn)咳、祛痰和平喘、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抗癌、增強殺昆蟲劑作用、降壓等作用。
2、用于什么病癥
主治肺熱咳嗽、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急性結(jié)膜炎、腮腺炎、癤腫、瘡癬等病證。
3、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25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激;或制成膏劑搽。
泡桐花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有毒、一定要謹(jǐn)遵醫(yī)囑。
2、人群禁忌
2.1、由于泡桐花性寒味苦,所以建議月經(jīng)期間的女性以及體質(zhì)虛寒的患者都不應(yīng)該服用這種中藥材,否則身體性寒的毛病將會更加的嚴(yán)重,還有可能危害到生命安全。
2.2、孕婦千萬不要服用泡桐花,這是因為這種中藥材原本就是性寒的,而懷孕之后女性的內(nèi)分泌就出現(xiàn)了異常,若是服用泡桐花會導(dǎo)致孕婦體虛寒,嚴(yán)重危害了孕婦以及胎兒的健康。
泡桐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藥劑藥方
1.1、治腮腺炎、細(xì)菌性痢疾、急性腸炎、結(jié)膜炎等:泡桐樹花25g。水煎,加適量白糖沖服。
1.2、治玻璃體混濁(飛蚊癥):泡桐樹花、玄明粉、羌活及酸棗仁各等量。共研細(xì)末。每次6g,每日3次,包煎服。
二、附方偏方
治療痤瘡偏方。泡桐花:臉上易長“青春痘”,用泡桐花可治愈,方法是;春天泡桐樹開花時,采摘一把鮮桐花,晚上臨睡前先以溫水洗臉,取桐花數(shù)枚,雙手揉搓至出水,在患部反復(fù)涂擦,擦到無水時為止,然后上床睡覺,第二天早晨洗臉,同法連用三天,一周后“青春痘”便會自然消失。
3、書籍記載
3.1、《中華本草》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火;急性結(jié)膜火;腮腺火;癤腫;瘡癬。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25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激;或制成膏劑搽。
3.2、《河南中草藥手冊》
功能主治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急性結(jié)膜炎,腮腺炎,癤腫。
復(fù)方治腮腺炎(痄腮):泡桐花八錢。水煎,白糖一兩沖服。
臨床應(yīng)用治療炎癥感染:將泡桐花制成注射劑、片劑、藥膏、水劑等多種劑型,治療16種疾病計244例,均有一定療效。其中對上感、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癤腫、急性結(jié)膜炎的療效較好,治療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和副作用。制劑及用法;㈠注射劑:每毫升相當(dāng)于鮮花6克或干花1.5克,每日肌注2~4次,每次2~4毫升;㈡片劑:每片相當(dāng)于干花0.25克,每次5~10片,日服3~4次;㈢水劑:滴眼、滴鼻或滴耳用,每日2~3次,適用于外耳道炎、鼻炎、結(jié)膜炎等;㈣藥膏:每100克含干花約500克,調(diào)劑成膏后外用,每日1~2次,適用于手足癬、瘡癤、燒傷等。
絲瓜花的藥用價值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治肺熱咳嗽,咽痛,鼻竇炎,疔瘡,痔瘡。
化學(xué)成份:絲瓜藥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芹菜素(api-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 caed([1]及丙二酸(malonic acid)[2]等脂肪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
藥用價值:
鎮(zhèn)咳祛痰。
【配方】絲瓜花10克,蜂蜜20克。
【制法】先將絲瓜花洗凈,放入瓷杯內(nèi),沸水沖入,加蓋浸泡10分鐘,調(diào)入蜂蜜溶化。
【服法】趁熱頓服,一日3次。鮮嫩絲瓜,蓮蒂各數(shù)個,切碎,水煎服;絲瓜藤液20毫升,溫開水送服,1日3次。
治療便血。
【配方】取絲瓜花30克,槐花15克。
【制法】將上藥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1劑,分兩次服下。
清熱散風(fēng)。
【配方】桑葉、杭菊各5克,薄荷3克,絲瓜花10克,蜂蜜15克。
【制法】將桑葉、杭菊。絲瓜花共煎約半小時,取汁放入薄荷再煎片刻,對入蜂蜜和勻。當(dāng)茶溫飲。
【功效】清熱散風(fēng),解表
中暑、夏天煩熱口渴。綠豆60克,用1大碗清水煮熟,撈出綠豆,然后加入8朵絲瓜花煮沸。
乳癰腫痛。用全絲瓜或絲瓜葉,每次150~120克水煎服。同時用嫩葉搗爛敷患處。
絲瓜花治療便血。取絲瓜花30克,槐花15克。將上藥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1劑,分兩次服下。
絲瓜花的副作用
尚不明確。
絲瓜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書籍記載:
1、《滇南本草》:“清肺熱,消痰下氣,止咳,止咽喉疼,消煩渴,瀉相火?!?/p>
2、《分類草藥性》:“涂疔瘡,退火毒,消腫?!?/p>
3、《陸川本草》:“治鼻竇炎。”
4、《重慶草藥》:“清熱利便。治瘡毒,痔瘡?!?/p>
5、《滇南本草》:葫蘆科,一年生蔓生草本。莖細(xì)長,葉掌狀深裂,大而端尖,有鋸齒,生有葉柄。夏月葉腋抽花莖出以數(shù)花,朝開暮萎,逐期開放,合冠盆狀花冠,五出深裂,花瓣有脈紋,花蕊雌雄同株花后結(jié)實為瓠果細(xì)長,嫩時可供食。
選方:
1、治肺熱咳嗽,喘急氣促:絲瓜花、蜂蜜。煎服。(《滇南本草》)
2、治紅腫熱毒瘡,痔瘡:絲瓜花五錢,鏵頭草五錢。生搗涂敷。(《重慶草藥》)
3、治外傷出血:絲瓜花。秋葵葉。曬干研粉。加冰片少許,同研末外用。
蚌花的藥用價值
紫背萬年青,又名紫錦蘭、紫蒀、紫蘭、紅面將軍、血見愁、蚌花、蚌殼花,是鴨跖草科紫背萬年青屬的一種常綠宿根草本植物。葉寬披針形,成環(huán)狀著生在短莖上葉面光滑深綠,是室內(nèi)常見栽培的觀葉植物。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功效是清熱化痰,涼血止痢。用于肺燥咳嗽,咯血,百日咳,淋巴結(jié)結(jié)核,痢疾,便血。
為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披針形,正面綠色,綴有深淺不同的條斑,背面紫紅色,亦有紫紅深淺不一的條斑。莖、葉稍多汁?;ㄆ?~10月,易結(jié)籽。小花白色,因花朵生于紫紅色的兩片蚌形的大苞片內(nèi),其形似蚌殼吐珠,所以又叫“蚌花”。其葉片兩面各有不同的顏色,翠亮有變化,株形適中,姿態(tài)優(yōu)美,紅苞片中含著許多玉白色小花,色彩對比明顯,奇特有趣,呈現(xiàn)蚌殼吐珠的情景,十分少見,令人百看不厭。
入藥部位:鴨跖草科紫萬年青屬植物紫萬年青,以花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或?qū)⒒ㄕ艏s10分鐘,曬干。
性味:甘、淡,涼。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涼血止痢。用于肺燥咳嗽,咯血,百日咳,淋巴結(jié)結(jié)核,痢疾,便血。
用法用量:鮮葉1~2兩,或干花20~30朵。
蚌花的副作用
蚌花的根莖部位有毒,誤食根莖會出現(xiàn)惡心、腹痛、四肢發(fā)冷甚至昏迷的癥狀。一般粘液粘到手上或者皮膚上,會引起過敏反應(yīng),會起斑塊或者是很癢的感覺。
蚌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醫(yī)學(xué)記載:
1、《嶺南采藥錄》載:“涼血解毒,去瘀生新,理跌打,敷瘡毒,治蛇傷,消腸風(fēng)下血”。
2、《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甘,平?!?/p>
3、《東北藥植志》:“止血?!?/p>
4、《黑龍江中藥》:“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婦女血病。”
5、《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肺結(jié)核咯血,尿血。”
附方:
1、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鮮蚌花二兩,水煎服或者用蚌花全草。熬膏,每次服一至二錢,早晚服。
2、治崩漏:蚌花,蒲黃炭各三錢,藕節(jié)炭五錢,水煎服。
3、治吐血,衄血:蚌花、白茅根各一兩,水煎服。
4、治血淋:鮮蚌花一兩,蒲黃炭、小薊、木通各三錢,水煎服。
5、治瘡癰腫毒,蛇蟲咬傷:鮮蚌花適量,搗爛外敷。
南瓜花的藥用價值
南瓜花:杏黃色,雌雄同株,單生。雄花花冠裂片大,先端長而尖;雌花花萼裂片葉狀;柱頭三枚,膨大,兩裂?;ūL約30厘米?;ㄍ芯G色,五角鐘形?;ūテ?花托去表,花朵去蕊,其余都能吃。
南瓜花的功效與作用:南瓜花亦蔬亦藥。它清利濕熱、消腫散瘀、抗癌防癌、治療黃疸、痢疾、咳嗽、癰疽輔助作用及結(jié)膜炎、乳腺炎等諸多炎癥輔助作用,且常作強身保健食品。實踐證明,其花粉能消除疲勞,增強運動員斗志,使老年人重獲青春活力,使兒童增長增智,使病弱者早日康復(fù);對幼兒貧血、慢性便秘、大腸疾患、高血壓、頭痛、中風(fēng)等病癥有一定的輔助療效,又能輔助調(diào)整神經(jīng)狀態(tài),輔助改善失眠。所含蕓香甙,還有促進血管、心臟功能、促進血凝,預(yù)防出血的輔助功能。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其所含大量胡蘿卜素,具有防癌之輔助功效,患肺癌、胃癌和惡性淋巴腫瘤與血中胡蘿卜素的多少有密切關(guān)系。
南瓜花的作用:
1、清濕熱,消腫毒。治黃疸,痢疾,咳嗽,癰疽腫毒及結(jié)膜炎、乳腺炎等諸多炎癥輔助作用,且常作強身保健食品。
2、花粉能消除疲勞,增強運動員斗志,使老年人重獲青春活力,使兒童增長增智,使病弱者早日康復(fù);
3、對幼兒貧血、慢性便秘、大腸疾患、高血壓、頭痛、中風(fēng)等病癥有一定的輔助療效,又能輔助調(diào)整神經(jīng)狀態(tài),輔助改善失眠。
4、南瓜花所含蕓香甙,還有促進血管、心臟功能、促進血凝,預(yù)防出血的輔助功能。
南瓜花的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南瓜花的副作用
適宜人群:是兒童和老年人理想的天然保健品。
不適宜人群:過敏人群。
南瓜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南瓜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
《分類草藥性》:“治咳嗽,提音,解毒,久遠痼疾?!?/p>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消腫,除濕熱;解毒,排痰,下乳,治黃疸病及痢疾;外敷治癰疽?!?/p>
南瓜花的醫(yī)學(xué)附方
1、治牙齒痛:烏飯樹根,搗爛燉蛋吃。(江西《草藥手冊》)
2、治手足跌傷紅腫:烏飯樹根,搗爛煎水洗。(江西《草藥手冊》)
3、治小兒誤吞咽銅鐵物在喉內(nèi)不下:南燭根燒灰細(xì)研,以熱水調(diào)服一錢,瘥。(《圣惠方》)
團花的藥用價值
大喬木。樹皮褐色,粗糙;枝平展,幼時稍扁,褐色,而后灰色。葉對生;葉柄長2-3m,粗壯;托葉大,披針形,生于葉柄間,早落;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5-25cm,寬7-12cm,先端短尖,基部圓或闊尖,上面光亮,下面無毛或被密短的柔毛,革質(zhì)。頭狀花序頂生,單個,球形,直徑4-5cm;總花梗長2-4cm;苞片托葉狀,無小苞片;花小,黃色;花萼5裂,萼筒光滑;花冠漏斗狀,長約9mm,無毛,5裂,裂片披針形,長2.5mm,背面有棱;雄蕊5,花絲短;子房下位,柱頭紡錘形。果球形,直徑3.5-4cm,成熟時黃綠色。種子多數(shù),有棱,種皮粗糙。
功能主治
清熱。主高熱不退;頭暈;頭痛;失眠;神經(jīng)性皮炎;牛皮癬
團花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泡茶。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團花的副作用
暫沒有明確的副作用
團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拼音名】Tuán Huā
【別名】黃梁木
【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大葉黃梁木的樹皮、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thocephalus chinensis (lam.) Rich.ex Walp.[xephalanthus chinensis lam]采收和儲藏:樹皮全年均可采剝,洗凈,鮮用或曬干。葉夏、秋季采摘,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溪旁或雜木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
【化學(xué)成份】樹皮含生物堿:卡丹賓(cadambine), 3α-二氫卡丹賓(3α-dihvdrocadambine), 3β-二氫卡丹賓(3β-dihydro-cadambine), 3β-異二氫卡丹賓(3β-isodihydrocadarnbine)及四氫-β-咔啉(tetrahydro-β-carboline),還含以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及團花酸(cadambagenic acid)為甙元的皂甙。 葉含生物堿:卡丹賓,金雞寧(cinchonine)及二氫金雞寧(di-hydrOcinchonine)。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主治高熱不退;頭暈;頭痛;失眠;神經(jīng)性皮炎;牛皮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泡茶。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附方:1.《李氏草秘》:治金刃傷,年久爛腳瘡,搗皮、葉,罨上。2.《福建民間草藥》:葉或花:拔毒止血,為金瘡藥。3.《陸川本草》:枝、葉:消炎解毒去腐。治皮膚瘍毒,瘡癰破潰。4.《南寧市藥物志》:收斂,殺蟲。治濕疹,疥瘡,痧蟲腳。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痢疾,急性腸胃炎(用花果);跌打損傷,骨折(用葉)。出自《綱目拾遺》。
水團花的藥用價值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通常高約2米,最高可達5米。枝柔弱,有皮孔。葉對生,紙質(zhì),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4~12厘米,寬1.5~3厘米,基部闊楔形,先端長尖而鈍;葉柄很短;托葉2裂,長5~7毫米,早落。頭狀花序小,單生于葉腋,球形,直徑(連花柱)約2厘米;總花梗長3~4.5厘米,被粉狀小柔毛,中部以下有輪生小苞片5;萼片5,線狀長圓形;花冠白色,長漏斗狀,被微柔毛,5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5,花絲短,著生于花冠管喉部;花盤杯狀,子房下位,2室,花柱絲狀,伸出花冠管外。蒴果楔形,長約3毫米;種子多數(shù),長圓形,兩端有狹翅?;ㄆ?~8月。果期8~9月(廣東)。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消瘀定痛,止血生肌。治痢疾,腸炎,濕熱浮腫,癰腫瘡毒,濕疹,爛腳,潰瘍不斂,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花果3~6錢;枝、葉0.5~1兩。外用:枝、葉煎水洗或搗敷。
水團花的副作用
有小毒。
水團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水團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
《李氏草秘》:“治金刃傷,年久爛腳瘡,搗皮、葉,罨上?!?/p>
《福建民間草藥》:“葉或花:拔毒止血,為金瘡藥?!?/p>
《陸川本草》:“枝、葉:消炎解毒去腐。治皮膚瘍毒,瘡癰破潰?!?/p>
《南寧市藥物志》:“收斂,殺蟲。治濕疹,疥瘡,痧蟲腳?!?/p>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痢疾,急性腸胃炎(用花果);跌打損傷,骨折(用葉)?!?/p>
水團花的醫(yī)學(xué)附方
1、治菌痢:水團花花球三錢,水煎服(沸后10分鐘即可),每日服三次。(江西《草藥手冊》)
2、治濕熱浮腫:水團花鮮莖或葉、茵陳各一兩,水煎調(diào)糖服。(《福建中草藥》)
3、治肝炎:水團花鮮根、虎杖鮮根各一兩。水煎,調(diào)糖服。(《福建中草藥》)
4、治風(fēng)火牙痛:水團花鮮花球二兩,水煎,日含漱數(shù)次。(江西《草藥手冊》)
5、治癰、無名腫毒:水團花鮮葉加食鹽、飯粒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6、治皮膚濕疹:水團花葉、風(fēng)船葛、扛板歸、筋骨草各適量,水煎。洗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7、治創(chuàng)傷出血,腳部爛毒:水團花葉或花。以冷開水洗凈,搗爛包敷于創(chuàng)口。(《福建民間草藥》)
薔薇花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野薔薇(拉丁學(xu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是薔薇屬植物。薔薇花為落葉小灌木野薔薇的花朵,薔薇花又名白殘花、刺蘼、買笑,自古就是佳花名卉。薔薇喜生于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分布于華東、中南等地。于5~6月間,當(dāng)花盛開時,擇晴天采收,曬干作藥用。 薔薇花,花色很多,有白色、淺紅色、深桃紅色、黃色等。野薔薇嫩莖葉每面克含水分71 克,蛋白質(zhì)5 克;粗纖維2.7 克;胡蘿卜素2.65 毫克;尼克酸1.5 毫克;維生素C105 毫克。果實名營實,花名刺莉花,江蘇藥材名白殘花。果實可釀酒,花、果、根、莖,都供藥用。其果酸、溫,無毒。其根苦、澀、寒,無毒。根皮含鞣質(zhì),花含揮發(fā)油(為香葉醇、香草醇等),果實含薔薇甙 、果膠、維生素C、p。清暑化濕、順氣和胃、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暑熱胸悶、口渴、嘔吐、不思飲食、口瘡、口噤、腹瀉、痢疾、吐血及外傷出血等; 味甘、涼。清暑,和胃,止血。治療暑熱吐血,口渴,瀉痢,瘧疾,刀傷出血。薔薇花喜生于路旁、田邊、墻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分布于我國華東、中南等地。(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新疆等地)。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為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的花朵。
2.2、成份:花含黃芪甙,又含揮發(fā)油0.02~0.03%左右。
2.3、功能主治: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熱吐血,口渴,瀉痢,瘧疾,刀傷出血。
2.4、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外用:研末撒。
薔薇花的副作用
《綱目拾遺》:劉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氣,虛人忌服之。
薔薇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醫(yī)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瘡,去瘀生肌。
2、《綱目拾遺》:治瘧,婦人郁結(jié)吐血。
3、《現(xiàn)代實用中藥》:芳香健胃。
4、《南寧市藥物志》:治泄瀉、下痢。
5、《上海常用中草藥》:清暑熱,順氣和胃,解渴,止血。
6、治瘧疾:野薔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譜》)。
7、治暑熱胸悶,吐血口渴,嘔吐不思飲食:白殘花一錢五分至三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田旋花的藥用價值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莖平臥或纏繞,有縱紋及棱角,無毛或上部被疏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2.8-7cm,寬1-3cm,先端鈍或具小尖頭,基部大多戟形,或為簡形及心形,全緣或3裂,側(cè)裂片展開,微尖,中裂片卵狀橢圓形、狹三角形或披針狀長圓形,微尖或近圓;基部葉脈常狀?;?至多朵生于葉腋;總花梗長3-8cm;苞片2,線形;花萼5,有毛,稍不等,內(nèi)萼片邊緣膜質(zhì);花冠漏斗形,白色或粉紅色,或白色具粉紅或紅色的瓣中帶,或粉紅色具紅色或白色的瓣中帶,5淺裂;雄蕊5,稍不等長,花絲其部擴大,有小鱗毛;雌蕊較雄蕊稍長,子房有毛,2室,柱頭2,線形。蒴果卵狀球形,或圓錐形,無毛。種子4顆,卵圓形,暗褐色或黑色。花期6-8月。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止癢;止痛。主風(fēng)濕痹痛;牙痛;神經(jīng)性皮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酒浸涂患處。
田旋花的副作用
危害及作用
據(jù)《哈薩克植物志》第七卷(1964)記載,本種為田間有害雜草,馬吃26克鮮草可以致死,種子毒性大,在我國文獻中也有家畜采食鮮草下痢的報道。這是應(yīng)該注意并進行深入研究的。全草可入藥,能調(diào)經(jīng)活血,滋陰補虛,止癢,祛風(fēng),主治神經(jīng)性皮炎,牙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
田旋花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出處】出自《寧夏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Tián Xuán Huā
【英文名】Herb or flower of European Glorybind,Herb or flower of Field Bindweed
【別名】拉拉菀、野牽牛、車子蔓、曲節(jié)藤、扶田秧、扶秧苗、白花藤、面根藤、三齒藤、燕了草、田?;?/p>
【來源】
藥材基源:為旋花抖植物田旋花的全草及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nvolvulus arvensisi L.[C.chinensis Ker-Gawl.]
采收和儲藏: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切段曬干?;ㄔ?-8月開花時摘取,鮮用或晾干。
【功能主治】
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癢,止痛,祛風(fēng)。
【附方】
神經(jīng)性皮炎:鮮草適量,用70%酒精浸24小時,每天涂2次。
牙痛:鮮花3份,胡椒1份,共研細(xì)末混勻,塞入蛀孔或置病牙上咬緊,勿咽下。
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根3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