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與理療】
發(fā)燒的物理療法
1、發(fā)燒的物理療法:溫水洗浴
水溫在37℃左右,通過刺激血管被動擴張,促進熱的發(fā)散。擦浴時用力要均勻,至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稍長些,以助散熱,溫水擦浴后用大毛巾將寶寶包好。
2、發(fā)燒的物理療法:酒精擦浴
1歲以上的孩子,可使用酒精擦浴起到降溫的作用。酒精的濃度一般以30%~50%為宜,溫度以32℃~35℃為宜。用紗布或毛巾浸蘸酒精后,有規(guī)律地擦拭。
3、發(fā)燒的物理療法:頭部冷敷
將毛巾用涼水浸濕后敷在寶寶前額部,每5~10分鐘更換1次。
4、發(fā)燒按摩什么穴位
大椎穴
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jīng)中所有陽經(jīng)的交會點,總督一身之陽,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約推100—300次。
肩井穴
該穴在頸部到肩端的中間部位,肌肉較豐富。兩手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提拿對側(cè)該穴10次即可。此法可起到疏風(fēng)及散寒解表的作用,尤其適合風(fēng)寒感冒引起發(fā)燒患者。
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個。十宣穴急救用途較多,民間廣泛應(yīng)用于熱病、癲癇、小兒驚風(fēng)等。高熱時,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為宜。
治療高燒的小偏方
1、熱毛巾敷法:感冒初起,又流鼻涕,可用干凈的毛巾放入開水盆中,拿出稍涼后敷于頭頂,一般在晚睡前熱敷10分鐘為佳。
2、蒸氣吸入法:在熱水瓶中裝滿開水,將鼻孔置于熱水瓶上方,作深呼吸10-15分鐘,吸入蒸氣,每日1次。
3、食醋熏蒸法:取食醋200-400毫升,置于火爐上關(guān)閉門窗,熏蒸半小時至1小時,可有效地防治感冒。
4、飲姜茶療法:取生姜、茶葉各適量,沏茶或熬湯飲。連服3日,能減輕感冒癥狀,縮短病程。若加入紅糖療效更佳。
5、熱風(fēng)吹面法:用電吹風(fēng)對準兩側(cè)太陽穴,交替吹3-5分鐘,每日3次,可迅速緩解流鼻涕、鼻塞、打噴嚏、頭痛等癥狀。
6、白蘿卜、白菜根、蔥白各30克。水煎代茶飲。
7、大青葉30克。水煎代茶飲。
8、生姜3片,蔥白3根,紅糖適量。水煎服,出汗。
9、綠豆50克,蔥白5根,生姜片5片。水煎服,出汗。
10、生姜6克,蔥白12克,芫荽9克。水煎服,出汗。
11、貫眾9克,甘草6克。水煎服,出汗。
12、紫蘇、荊芥各10克,鮮蘆根30克。水煎服,出汗。
13、蘿卜、蔥白各適量。將蘿卜切片,蔥白切段,加水煎開后趁熱服下,出汗。
發(fā)燒的護理措施
1、休息與環(huán)境:高熱期間臥床休息。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定時開窗通風(fēng),但注意勿使病人著涼。
2、降溫措施:
低于39℃可通過提供合適的環(huán)境如加強通風(fēng)、調(diào)整蓋被來使患者感覺舒適。
39℃以上,給予物理降溫或遵醫(yī)囑使用藥物降溫,采取任何降溫措施后半小時觀察療效。
3、飲食:發(fā)熱期間給予高熱量易消化飲食,保證足夠熱量。鼓勵病人多進食、多吃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保證每日液體入量達3000ml以上。
4、口腔與皮膚護理:飲食前后漱口。高熱患者在退熱過程中往往大量出汗,應(yīng)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衣被,保持全身皮膚的清潔,但要防止著涼。
5、安全護理:高熱患者有時會躁動不安、譫妄,應(yīng)注意防止墜床、舌咬傷。必要時使用護欄、約束帶固定患者。
6、心理護理:注意病人的心里變化,及時疏導(dǎo),保持病人心情愉快,處于接受治療護理最佳狀態(tài)。
應(yīng)該注意多休息,而且要注意皮膚的保健。并且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也要注意口腔衛(wèi)生合理的進行診斷同時也要注意自我調(diào)理有效進行飲食,避免造成感冒,希望大家注意這種疾病的出現(xiàn),有效進行降溫,平時也要注意合理進行調(diào)理,盡早恢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