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jié)為什么叫中元節(jié)
為什么夏季養(yǎng)生。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關(guān)于四季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鬼節(jié)為什么叫中元節(jié)》,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一、鬼節(jié)為什么叫中元節(jié)
傳統(tǒng)“中元節(jié)”是農(nóng)歷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講的是目蓮在陰間看到去世的母親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jīng)》,許其每年7月15日設(shè)素筵供母享用,以后傳承開來,遂成“盂蘭盆節(jié)”的傳統(tǒng)。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蓮救母”顯然是漢化后的傳說,因目蓮的母親姓“劉”。
“盂蘭盆節(jié)”在梁武帝時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節(jié)以后被道教襲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節(jié)中的“地官節(jié)”,地官主掌地獄,于是人們穿鑿說:這一天領(lǐng)導放假,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xù)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
所以,中元節(jié)又被叫作“鬼節(jié)”。
二、鬼節(jié)的禁忌
1、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2、晚上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3、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5、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
6、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 何況,治安敗壞有時人類的兇神惡煞比鬼還來得可怕。
7、半夜勿曬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嚇人的)。
8、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隨便撿起來。
9、路經(jīng)喪事場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10、忌亂踩冥紙或亂燒冥紙; 諸多禁忌,族繁不及備載。其實,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于許多人來說,不論靈驗與否,至少也能求個心安。
三、鬼節(jié)的習俗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shù)黃河里放燈壯觀。
2、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nóng)歷七月,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jié)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shù),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guān)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祭祖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總之,上面就是關(guān)于鬼節(jié)的一些說法和禁忌,希望能解開大家心中的一些疑惑。
精選閱讀
中元節(jié)為什么叫鬼節(jié)
1、傳統(tǒng)“中元節(jié)”是農(nóng)歷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講的是目蓮在陰間看到去世的母親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jīng)》,許其每年7月15日設(shè)素筵供母享用,以后傳承開來,遂成“盂蘭盆節(jié)”的傳統(tǒng)。
2、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蓮救母”顯然是漢化后的傳說,因目蓮的母親姓“劉”。
3、“盂蘭盆節(jié)”在梁武帝時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節(jié)以后被道教襲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節(jié)中的“地官節(jié)”,地官主掌地獄,于是人們穿鑿說:這一天領(lǐng)導放假,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xù)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
所以,中元節(jié)又被叫作“鬼節(jié)”。
鬼節(jié)能帶寶寶出門嗎
老一輩的人都說鬼節(jié)這天不能帶寶寶出門,尤其是晚上,擔心寶寶看到不干凈的東西,受驚或引起身體的疾病。
先從科學上來說,由于七月半以后一般進入立秋狀態(tài),天氣慢慢轉(zhuǎn)涼,晝夜溫差大,寶寶由于不適應(yīng)天氣狀況的變化,出門時可能會因著涼而生病;
再從心理上分析,寶寶年紀小,但也能察覺到大人的情緒反應(yīng),如果白天不讓寶寶出門,寶寶可能會覺得奇怪,如果大人為了防止寶寶亂跑出門都會對寶寶進行恐嚇,寶寶偷偷跑出門后擔心被大人罵都會有恐懼心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樣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何寶寶白天出門而夜里就會做噩夢了。
其實這些都是老一輩人的心理作用,一有什么不好的事就與鬼節(jié)聯(lián)想在一起,事實上并非如此。
中元節(jié)有什么禁忌
1、夜晚12點后不要出門。
2、別剪指甲!據(jù)說鬼的都怕人身上的指甲角質(zhì)類東西,如果剪掉他們怕的東西,他們就會欺負你了。
3、不要隨便拍別人肩膀。傳說:酉時就是17:00~19:00時,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4、不要游泳,潛泳一個瞢扎下去,可能就上不來了。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5、睡到半夜,不要起來小便或者四處張望。如果看到家里有什么東西,也不要慌張,裝作什么都沒看到,然后繼續(xù)睡覺去。
6、午夜如果失眠了,千萬不要去看時鐘??赡芸粗粗鴷r鐘,指針不動了,因為那時可能有什么東西正在試圖將你趕出你的身體。
7、別說“鬼”字。中元節(jié)這天,據(jù)說鬼魂們會傾巢而出,尤其是寺廟和普渡法會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而且中元節(jié)也不要亂說話,說不定鬼魂正從你的身邊經(jīng)過呢。
8、別亂猜冥紙。路邊往往有燒紙的人,散落的冥紙不要亂踩,那是燒給鬼魂的錢財,往往會有鬼魂在幫撿拾,如果你踩到他們的東西,他們不高興也是很容易聯(lián)想到的。
9、忌半夜晾衣服。濕的衣服上會吸附游離的電波,半夜晾衣服就想是在設(shè)陷阱抓鬼魂,他不找你事兒找誰呢?
10、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11、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經(jīng)過墳地時,口中要不斷默念“對不起,打擾了!”并保持肅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對好兄弟的尊重。
12、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也不玩碟仙。住家門口前別種容易卡陰的榕樹,另外屋子內(nèi)也別亂掛風鈴,不玩碟仙、不上陰廟,這樣可以減少陰靈上身的可能。
13、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亂隨便撿起來。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因為這些錢可能是好兄弟們的,要不然這些就是冥婚招親用的。
14、別亂靠墻休息。沒事不要亂靠墻,因為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墻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15、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繡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連名帶姓的直呼別人名字,否則一旦給好兄弟聽到后,會趁機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時若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也千萬不要立刻回頭或回應(yīng)。
一、七月十五為什么叫中元節(jié)
中元節(jié),即盂蘭盆節(jié)通常是在農(nóng)歷的七月十四或者十五這一天,拿今年來說,公歷的2010年8月24日即是中元節(jié)。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中元節(jié)包容的節(jié)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jié),又是道家的中元節(jié),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jù)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xiàn),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yīng)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guān)。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據(jù)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后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yǎng)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于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jié)。
二、中元節(jié)的習俗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節(jié)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動雖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鯉城區(qū)地界即有三十六個鋪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買菜辦筵席、演戲酬神、請客飲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經(jīng)耆老紳士公議,三十六個鋪境的普度,分別從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舉行,所以舊鯉城區(qū)在七月這一個月是無日不普,天天演戲酬神宴客,整個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經(jīng)過協(xié)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鋪境輪流。直到七月三十日為止。
2、送羊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jié)”。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奔坠俏摹恫忿o》中也稱羊通祥??梢娫诠糯?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qū)的農(nóng)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yōu)樗鸵粚γ嫜颉?/p>
3、祀先祭祖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乃是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節(jié)日。中元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除、清、九)等三節(jié),都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
中元節(jié)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肴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棱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黃花菜、干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前述東石玉記船行就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錫鑄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對祭祖祀先之虔誠、重視。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并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fā)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準,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4、放河燈
放河燈,尤數(shù)黃河里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斷祈禱。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guī)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jié)目,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jié)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5、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nóng)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三、中元節(jié)的禁忌
1、夜晚12點后不要出門
這個不多說,大家都知道。
2、別剪指甲
據(jù)說鬼的都怕人身上的指甲角質(zhì)類東西,如果剪掉他們怕的東西,他們就會欺負你了。
3、不要隨便拍別人肩膀
傳說:酉時就是17:00~19:00時,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4、不要游泳,潛泳一個瞢扎下去,可能就上不來了
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5、睡到半夜,不要起來小便或者四處張望
如果看到家里有什么東西,也不要慌張,裝作什么都沒看到,然后繼續(xù)睡覺去。
6、午夜如果失眠了,千萬不要去看時鐘
可能看著看著時鐘,指針不動了,因為那時可能有什么東西正在試圖將你趕出你的身體。
7、別說“鬼”字
中元節(jié)這天,據(jù)說鬼魂們會傾巢而出,尤其是寺廟和普渡法會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而且中元節(jié)也不要亂說話,說不定鬼魂正從你的身邊經(jīng)過呢。
8、別亂猜冥紙
路邊往往有燒紙的人,散落的冥紙不要亂踩,那是燒給鬼魂的錢財,往往會有鬼魂在幫撿拾,如果你踩到他們的東西,他們不高興也是很容易聯(lián)想到的。
9、忌半夜晾衣服
濕的衣服上會吸附游離的電波,半夜晾衣服就想是在設(shè)陷阱抓鬼魂,他不找你事兒找誰呢?
10、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
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11、不可吹口哨
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經(jīng)過墳地時,口中要不斷默念“對不起,打擾了!”并保持肅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對好兄弟的尊重。
12、床頭不掛風鈴
因風鈴會招陰;也不玩碟仙 。住家門口前別種容易卡陰的榕樹,另外屋子內(nèi)也別亂掛風鈴,不玩碟仙、不上陰廟,這樣可以減少陰靈上身的可能。
13、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亂隨便撿起來
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因為這些錢可能是好兄弟們的,要不然這些就是冥婚招親用的。
14、別亂靠墻休息
沒事不要亂靠墻,因為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墻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15、姓名勿直呼
晚上不要穿戴繡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連名帶姓的直呼別人名字,否則一旦給好兄弟聽到后,會趁機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時若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也千萬不要立刻回頭或回應(yīng)。
總之,上面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有關(guān)中元節(jié)的一些常識,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導讀:中元節(jié)為什么要吃鴨?我國很多地方中元節(jié)要殺一只鴨,鴨是祭祖的供品,那么為什么不吃雞而吃鴨呢?到底中元節(jié)為什么要吃鴨?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中元節(jié)為什么要吃鴨?
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也是祭祖節(jié),祭品不能用雞做供品,因為雞的爪子往后刨,會把給祖宗送去的錢物都給刨出來,后輩的心意就傳不到祖宗那里,所以就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為什么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因為去陰間要渡河,河上僅有一座奈何橋,使者太多,橋上擁擠,而鴨子則可以帶著給祖宗的祭品游到對岸,所以在中元節(jié)當天的祭祀品以鴨子為主。祭祀儀式完畢后,剩下的鴨子,人們就散福了,所以留傳下來中元節(jié)吃鴨子習俗。
也有人說,中元節(jié)吃鴨是因為傳說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于是,活著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tǒng),一到鬼節(jié)就吃鴨子。
相傳古代北方人攻打南方,遇江,久不能渡,持續(xù)到七月中旬還沒有攻下,北方人就以殺鴨子吃為意頭,祈求能適應(yīng)水性,也有提前過年的意思。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tǒng),人們一到中元節(jié)、鬼節(jié)就吃鴨子。
后來,則被不同地方的人們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傳說,大體上就是驅(qū)魔辟邪之意。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鬼節(jié)其實是一種靈魂崇拜。在這一天,人們燒香祭祀祖先,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也趁此機會與家人團聚。在這一天吃鴨子,還有一種靠譜的說法是在廣西農(nóng)村種稻谷前,每戶人家都買上10只的鴨子回來養(yǎng),在割完稻谷后,鴨子可以吃在田里掉落的谷子和小動物,從而降低成本。在種第二季稻谷的時候,農(nóng)民們?yōu)榱岁麆谧约海_始殺鴨子過節(jié)。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就習慣在這天吃鴨子了。
每年的四月初是養(yǎng)殖鴨子的好時節(jié),而到了七月底、八月初,正是鴨子長大成熟的時期,肉餡肥美。這時后用鴨子來祭拜祖先和驅(qū)趕孤魂野鬼便是最佳食物。也有人認為,由于季節(jié)的原因,這時候吃鴨子能祛除肝火、防秋燥。
另外鴨肉適用于體內(nèi)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發(fā)低熱、體質(zhì)虛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佳。同時適宜營養(yǎng)不良,產(chǎn)后病后體虛、盜汗、遺精、婦女月經(jīng)少、咽干口渴者食用。
鴨的品種選擇也有講究,北京烤鴨好吃,可它的脂肪含量高達40%,太油膩,夏天不宜食用。最好選用比較瘦的湖鴨、青頭鴨(頭上的羽毛是青綠色的),一來油少,二來利水化濕作用強。
雞肉湯,鴨肉味,夏季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不但味道好,而且最滋補。鴨肉與火腿、海參共燉,善補五臟之陰;鴨肉同糯米煮粥,有養(yǎng)胃、補血、生津之功。鴨同海帶燉食,能軟化血管、降低血壓,可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
鴨雖營養(yǎng)豐富,但食用時也得注意:鴨肉為多脂肪食物,不宜多食。尤其是肥胖、動脈硬化者應(yīng)少食。感冒患者不宜食用。感冒者應(yīng)食辛散發(fā)表食物,而鴨肉滋補戀邪,可使感冒纏綿難愈。慢性腸炎者慎用,因鴨肉味甘咸、滑利下趨,加之富含油脂,食之可使腸炎泄瀉加重。
導讀:鬼節(jié)還叫什么?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鬼節(jié),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那么鬼節(jié)還叫什么,你了解嗎?道教稱中元節(jié),佛教稱盂蘭盆會,下面小編帶你了解一下。
鬼節(jié)還叫什么?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jié),也稱中元節(jié),有些地方俗稱鬼節(jié)、施孤,又稱亡人節(jié)、七月半。
關(guān)于鬼節(jié)的由來,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后來到陰朝地府,被關(guān)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那些跑回家鄉(xiāng)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guān)節(jié)希望早日托生。后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jié)。
鬼節(jié)還叫什么?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中元節(jié)
道教把七月十五定為中元節(jié)。中元節(jié)的源頭,應(yīng)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guān)。道教盛行后,附會傳統(tǒng),創(chuàng)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據(jù)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jié)。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jié)。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jié)。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jīng)歷六朝時期的發(fā)展后,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jié)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jié)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jié)日儀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為民俗節(jié)日。
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農(nóng)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中元節(jié)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等為了祈禱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每年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2、盂蘭盆節(jié)
佛教將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定為盂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jīng),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
佛教盂蘭盆節(jié)起源于目蓮救母的故事,《大藏經(jīng)》首次記載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因貪念業(yè)報,死后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蓮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便欲獨貪之,不料食物到她口中立化成火炭,無法下咽。
目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jié)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并脫離惡鬼道。
3、七月半
七月半是佛道二教共同的節(jié)日,也是與儒家相通的節(jié)日。雖然沒有被正式定為節(jié)日(儒家除了孔圣誕外沒其他重大節(jié)慶),但一直得到儒家的推崇。
原因是:無論是佛教的目蓮救母,還是道教的中元赦罪,都與儒家的某些主張暗合。儒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常,宣揚孝道,同時儒家也注重祖先崇拜,主張仁,也就要給予人悔過改善的機會,道教的赦罪便得以認同。
因此,在民間,七月半便漸漸形成為一個內(nèi)涵豐富、節(jié)俗豐富多彩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民俗節(jié)日。而且,這個節(jié)日還流傳到了日本,成為日本繼元旦外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不衰。
中元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厲(橫死鬼魂),道觀和佛寺舉辦普度法會,超度亡靈,民間則多上新墳。想要了解更多中元節(jié)的習俗,請關(guān)注。
養(yǎng)生導讀:中元節(jié)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每到中元節(jié),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那么你知道中元節(jié)是什么節(jié)?中元節(jié)的來歷么?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中元節(jié)吧。
中元節(jié)是什么節(jié)
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jié),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yīng)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jié)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
中元節(jié)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jié)"、"施孤",又稱亡人節(jié)、七月半。根據(jù)古書記載:"道經(jīng)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除、清、九)等三節(jié),都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兜啦亍份d:"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jié)日懷念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節(jié)的來歷
道教節(jié)日能與傳統(tǒng)民書相應(yīng),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tǒng)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jīng)歷六朝時期的發(fā)展后,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jié)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jié)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jié)日儀式。唐、宋以后,已成為民俗節(jié)日。
漢人于中元節(jié)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tǒng)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jié)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diào)孝道;佛教則著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jù)五雜俎的記載:"道經(jīng)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道教《太上三官經(jīng)》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tǒng)攝"。中元節(jié)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為了祈禱"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于日常生活中復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nóng)歷7月15日的中元節(jié),民間則稱農(nóng)歷7月為"鬼月"。
中元節(jié)祭祀活動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jié)日,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jīng)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qū)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
中元節(jié)祭祖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jīng)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nóng)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