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麻籽油、紫蘇油這么好嗎?動物油就真的是三高兇手?
【www.cndadi.net - 以油養(yǎng)生】
亞麻籽油、紫蘇油可能目前聽過的人群還挺少的,它們在國外倒是非常流行,它們的特點是富含ω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對健康有益,能避免攝入更多飽和脂肪。但讓中國人完全接受紫蘇油或亞麻籽油這種小眾冷淋油脂是不太現(xiàn)實的事情,我國的料理方式都是炒菜、燒菜、燉菜為主,這些都需要油脂高溫烹飪,但紫蘇油、亞麻籽油其實內多含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超級不穩(wěn)定的ω3脂肪酸,在常溫下放置時間常了都會被氧化氫化,更別說接受高溫了,它們煙點較低,容易揮發(fā),若用在中國日常做的這些料理中早就失去其營養(yǎng)價值了;而動物油,如豬油、牛油,它們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性質穩(wěn)定,煙點高,而其中也同樣含有一定占比的ω6、ω3不飽和脂肪酸,適當食用有何不可?為何必然會讓人染上高血脂或肥胖?
我覺得首先大家應該來了解一下動物油和植物油。
20年前,更多的人群開始關注植物油,而動物油遭到了一些流言蜚語的攻擊,比如,大家都認為豬油、牛油等油脂是“劣油”,因為在它們中“飽和脂肪酸”占比較高,但“不飽和脂肪酸”占比較低,而大家都很反感“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的主要功能是為人體供能、儲存能量,另外還有潤滑腸道、關節(jié)、增加大腦滿足感、為食物增香等效果,雖然它對人體并無直接危害,但過度攝入的結果造成肥胖還可增加誘發(fā)三高的幾率。
在物質發(fā)展迅速的今天,加工類食品大量涌入,更多高油高脂食物問世,人們的生活也更加便利,生活質量也提高了,缺乏運動和勞力,整天久坐久躺、大魚大肉,攝入熱量總高于消耗熱量,這時候對飽和脂肪酸需求量下降了,若還過多攝入飽和脂肪,更容易誘發(fā)肥胖,但這筆賬并不能完全算到豬油頭上,誘發(fā)肥胖和三高的元兇是因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并非吃了豬油、牛油等動物油就會造成!
想想我們的前輩們,祖父輩們,他們的年代物資匱乏,勞力消耗大,整體食不果腹、體力不支,那時候哪有人關注什么植物油動物油,有吃的就是好事,大家天天豬油拌飯,那也沒聽說過什么高血脂、高血壓吧?
慢性疾病橫行后,人們開始關注起植物油來,植物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更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不飽和脂肪酸對于一些朋友可能比較陌生,如果說肥肉、五花肉等食物中提供的脂肪更多屬于飽和脂肪,那么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更多的是堅果、深海魚、大豆等食物,它們不僅能提供能量,同樣也是視網膜、大腦皮層、皮脂腺的組成部分,能夠起到細胞抗炎效果,適當攝入還有助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數(shù)量,能夠加速膽固醇代謝,調節(jié)血清膽固醇濃度,幫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所以,正是因為這些調查結果,現(xiàn)代人們更偏向選擇植物油,而舍棄了動物油,不過一定要向大家強調的是,動物油脂并非“不健康的油”,它們其實是更適合烹飪的油脂,因為穩(wěn)定,氫化程度低,保留的營養(yǎng)價值高,只要我們適當食用,并不影響健康!
常見的植物油,如大家熟悉的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這些油脂中大部分ω6脂肪酸含量較高,但ω3含量卻很低。雖然ω6適當?shù)臄z入也有助降血脂,有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ω6攝入量過多反倒會造成細胞炎癥、引起肥胖,還可能會增加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
主要是因為ω6攝入量過量,ω3卻太低,而我們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都公用一套代謝酶,是競爭關系,一種脂肪酸的過量,會造成內平衡失調,反倒不利健康,最好的ω3和6的比例是1:4,不過現(xiàn)代飲食卻能夠扭曲到1:15以上,反倒是即便天天吃植物油也并不一定絕對是減少三高發(fā)作的選擇。
新開發(fā)的小眾油脂亞麻籽油、紫蘇籽油它們的ω3脂肪酸倒是含量相當豐富,但很可惜的是ω3脂肪酸是短鏈,相當不飽和的脂肪酸,遇熱很容易失去價值,它們并不適合熱烹,而且對于很多中老年前輩們來說,這些油的味道……的確不是他們所需要的那種經典香味。
不過若是為了追求健康,我們可以適當選擇這些冷淋油,做點涼拌菜,或者在菜肴做好后,適當澆一點在菜上,均衡ω3的攝入。目前的確還沒有一種特制好油能夠權衡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ω3,又能高溫受熱。為了平衡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比例,很多油企也在不斷研發(fā)一種技能富含ω3,又有不錯穩(wěn)定性的油脂。
為了均衡ω3和ω6攝入,在選擇日常植物油的同時,我們可以加入亞麻籽油、紫蘇油、山核桃油、奇亞籽油等多種小眾油脂來冷淋食用。另外ω3在深海魚中尤其豐富,可增加深海魚的攝入量。還可選擇現(xiàn)在流行的“調和油”,其中ω脂肪酸的配比比較合理。其實被我們吐槽的動物油也是不錯選擇,它們雖然飽和脂肪稍高一些,但ω脂肪酸的占比有一些反倒優(yōu)于植物油。并非吃哪一種油就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或者就能對健康友好,每一種脂肪酸攝入量適宜才是真正健康的吃油方式。
擴展閱讀
這個問題還真的應該引起重視,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如何正確用植物油,也不知道選擇什么油脂對健康最有利,現(xiàn)在我們就可以來討論一下。
國人的生活中最常見的應該就是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了,而且國民購買度最高的也是這幾種油,一些大家都不怎么提及到的油,例如亞麻籽油、橄欖油、山核桃油、紫蘇油等小眾油脂,這里面除了橄欖油性質稍微穩(wěn)定一些之外(因為橄欖油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高,還可加熱),其他幾種油脂不飽和脂肪酸占比太高,煙點低,別說高溫了,常溫下都容易氫化,所以一般不用來炒菜,基本是用于“冷淋”,也就是涼拌菜或者做好了之后撒上一些提味,當然橄欖油也更適合冷淋。所以,在中國基本上很少有家庭會用到這幾類油。
你炒菜是不是也這樣?
在選擇食用油之前,我覺得應該說一下怎么炒菜更健康的問題。
讓人心寒的是,很多家里都會把油溫燒到最熱,上面都聚白點泡了、灶臺都冒煙了才認為這是該下菜的溫度,不然不香,以老一輩的話來說就是“油要燒熟了才能下菜!”。小時候母親教我炒菜就是如此,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是如此,實際上油溫不必過高,不必等油冒煙聚泡,冒煙聚泡這樣的油溫約120~150℃,這樣過高的油溫可讓植物油氫化,而且還會產生醛類致癌成分,或者“多環(huán)芳烴”(例如烤肉中類似的煙,是一種致癌成分)。
大部分常用植物油,如菜籽油等,其中也含有不飽和脂肪酸,這些對熱不穩(wěn)定的有益成分在這樣的“熟油”高溫下基本營養(yǎng)價值完全損失。平時我們炒菜,建議大家倒油后手放置油上方,感覺到有些暖手即可開始料理了,差不多油溫在70~100℃為宜。
過高的油溫到底有什么危害?一是屋子里一咕嚕的煙霧,嗆人不說,這煙霧中帶有的多種有害物質可不少,有不少報道都提到過中國人家里炒菜不開抽油煙機肺癌幾率大幅上升;另一點就是剛才提到的,高溫油生成多種致癌成分,而且還損失營養(yǎng)價值;最后一點?對了,還很危險,油溫過高,飛濺的油點和水點很容易灼傷炒菜的人??刹灰獮榱俗非笠粋€“香”字,拿了芝麻丟了西瓜。
冷淋油的好處是什么?
對于炒菜大國中國來說橄欖油、紫蘇油、山核桃油、或亞麻籽油這些冷淋油利用度就要低太多了。
諸多小眾的“冷淋油”,比如亞麻籽油、紫蘇油、山核桃油,包括橄欖油,這些油是覺不適合用來炒菜的,不過如果你送禮送給你的家人和朋友,我敢肯定有90%以上都是用來熱炒,這樣一來,好好的一瓶油營養(yǎng)價值基本就都沒了。比如前段時間我送給我母親一瓶亞麻籽油,忘記轉告這最好涼拌或者澆在菜上直接吃,結果母親就真的用來炒菜用了,之后還轉達說,這油味道太怪了,我和你爸真的吃不來,也罷,在大家的記憶力,從小就是吃菜籽油、花生油或玉米油長大,一些小眾種子炸的油味道的確不好接受。
不過這些油脂恰就是中國人需要的油脂!
它們的特點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飽和脂肪酸含量低,而且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比例更有利日常飲食,對身體健康是更有利的存在。但缺點就在于因為不飽和脂肪酸多,它們穩(wěn)定性差,不適合高溫烹飪,但冷淋來吃的話用處實在少。歐美國家的沙拉、拌菜、生食倒是很多,用途廣泛,在中國可就不是如此了。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不飽和脂肪酸的益處,比起我們從肥肉、五花肉等食物中獲得的更多飽和脂肪酸來說,不飽和脂肪酸不僅能提供能量儲備,潤滑腸道,還是組成身體很多成分的材料,如視網膜、皮脂腺、細胞膜、大腦皮層,它們有助于抵抗細胞炎癥,還有抗癌效果,另外,它們能改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數(shù)量,調節(jié)血脂濃度,對預防三高有益。
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人體多可合成,不過多不飽和脂肪酸必須從食物中獲取,多不飽和脂肪酸常見的如ω3系列脂肪酸,ω6系列脂肪酸,ω3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DHA和EPA了,被稱為腦黃金,在嬰兒奶粉中尤其火爆。
不過,常用植物油中雖然都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但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卻并不合適,大部分都是多ω6脂肪酸而少ω3脂肪酸,如花生油、玉米油都是如此,菜籽油、大豆油中雖然含有更高比例的ω3脂肪酸,不過依然不算豐富。而ω3和6都公用一套代謝酶,它們最好的比例是1:4的攝入量,這樣酶能發(fā)揮更好的效果讓它們?yōu)槿梭w服務,但如果兩者攝入量差異過大,則會因為代謝酶的爭搶而導致內平衡紊亂,如ω6的攝入量如果過量,反倒可能會增加細胞炎癥,引起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
(圖片來源:低碳生酮研究室)
而冷淋油,如亞麻籽油、紫蘇油中切好ω3脂肪酸的含量頗高,能和日常我們用的植物油做互補。ω3在常見食物中僅大量存在于深海魚中(如吞拿魚、三文魚、帶魚、龍利魚、黃魚),所以若不注重魚蝦類食物補充,大部分人群都是缺乏ω3脂肪酸攝入的,而更多ω6脂肪酸的攝入。實不相瞞,這可能是為什么植物油普及后也沒能更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爆發(fā)的原因之一。所以,冷淋油的攝入其實是很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大家家里可備一些亞麻籽油等ω3含量更高的油脂,用來涼拌。
那日常如何選油呢?
當然也不是說咱們最喜歡的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什么的就要吃得更少更好,按照膳食指南推薦正常攝入就好,不過如上文提到,因為常見植物油缺乏ω3脂肪酸的攝入,為了平衡,我們可搭配亞麻籽油、紫蘇油來平衡ω3脂肪酸的攝入,但它們最好是涼拌或者炒菜好后直接澆在菜肴上食用。另外,也可選擇調和油,調和油中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會更偏近適宜比例。
還有就是大家都很避諱動物油脂,比如豬油、牛油,其實適當食用這些油脂沒有太大問題,它們雖然飽和脂肪酸高,但香味更濃,能給予大腦更多滿足感,反倒能讓我們控制食欲,而且它們中ω6、ω3、ω9的含量比例還不錯,真不屬于大家心目中那個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角色,日常少量放一點調味的話其實沒問題。
很多朋友愛吃火鍋,特別是在現(xiàn)在寒冷的冬天,吃火鍋是經常做的一件事。糖友最害怕的是攝入高糖食物,如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含有精致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不過火鍋的話好像和“糖”沾不上太多關系,要說這紅油火鍋油脂含量高,但這油脂應該不屬于直接影響血糖的食物吧,為什么吃了紅油火鍋也會出現(xiàn)血糖高的情況?推測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攝入了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多的食物
火鍋里有不少大家愛吃的食物,牛肉、羊肉、肥羊、肥牛、鴨腸等等,肉吃夠了,很多朋友也會吃點蔬菜,例如藕片、土豆、海白菜、山藥片,甚至還有紅薯片,一般我們選擇綠葉類蔬菜不多,特別在紅油鍋里,因為綠葉菜褶皺多、一些上還帶有細毛,很容易吸油,吃起來油多感覺又很辣,不過,像土豆、山藥、藕片這類食物都屬于塊莖類薯類食物,它們的淀粉含量較高,若吃多了,其實等于是攝入碳水化合物多,碳水化合物最終轉化為葡萄糖,也等于是在“吃糖了”。還有一些大家很容易忽略的食物-紅薯粉、綠豆粉、涼粉等等,這些食物其實主要營養(yǎng)成分都是淀粉,但我們吃它們可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吃淀粉。
醬料中添加了糖分
一些火鍋店里會主動端來蘸料碟,但我們可能也不知道其中加了什么調料,這些調料可能會添加一些蔗糖調味。特別是有些時候我們吃烤肉,很多烤肉醬、牛肉醬中其實都是添加了蔗糖混合的,如果吃了這些調料估計會對血糖有一些影響。一些火鍋油中同樣也可能會添加一些含糖成分,被辣味覆蓋,我們可說不清。
高油高脂食物攝入過多
糖友雖然主要應當避免的是含高糖、精制糖的食物,不過日常的飲食最好也控制好油脂和熱量的攝入,以清淡為主。長期攝入高油高脂的食物,不注意控制熱量,引起肥胖,肥胖患者的細胞比一般人大,而且多,每個細胞都需求胰島素的作用,如此一來,胰島素負荷會大量增加,長期如此會造成胰島素抵抗,血糖同樣會變得難以調節(jié)。
如果一時間熱量、油脂攝入過量可能會影響肝臟、胰腺、胰島的分泌情況,造成內分泌紊亂,也是可能會對血糖調節(jié)不利的,所以,糖友最好是吃清湯火鍋,吃紅油活動注意控制量,而且最好避開過多油脂的攝入。
吃火鍋的時候是否飲酒?
服用了降糖藥的糖友如果飲酒很容易造成血糖的紊亂,因為酒精可能會增幅降糖藥效,造成糖友的低血糖發(fā)生,一陣低血糖爆發(fā)后,身體自我調節(jié),可能又會讓血糖突然升高,出現(xiàn)忽高忽低的情況。而且糖友最好是戒酒,如果過年過節(jié)必須喝酒的情況下,盡量選擇低度酒少量飲用。
要說菜籽油和花生油兩種油都是咱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油,植物油為我們提供的主要營養(yǎng)價值是熱量、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少量礦物質(鐵元素含量還不錯),所以要說這主要營養(yǎng)價值倒是沒有太大差別,兩者的主要差別在于味道、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比。我個人平時更常吃的是菜籽油,這可能也是更多朋友日常的選擇,菜籽油的味道符合多種菜肴的傳統(tǒng)特色,也是運用最廣,價格公道的一種油;花生油則帶有獨特香味,特別是在很多點心的制作中可能都會運用到花生油。
在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的占比上,兩者不盡相同,如飽和脂肪酸的比例花生油明顯要高于菜籽油,而菜籽油可算是所有常見食用油中飽和脂肪酸占比最低的一種了。
飽和脂肪酸的主要價值是為人體儲存能量,提供后備能源,它們的優(yōu)點是潤滑關節(jié)腸道,保護臟器,提高飽腹感和大腦滿足度,不過雖然對人體沒有直接的危害,但過多攝入的話會造成能量堆積,引起肥胖,增加三高風險。我們平時吃的肥肉、五花肉中飽和脂肪酸較高,這也是為什么它們這么香,讓大腦很“幸?!钡脑?。
而不飽和脂肪酸的種類就多了,其中還有“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相對多不飽和脂肪酸結構上更穩(wěn)定,它們也更利于被消化吸收,菜籽油中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占比超過50%,相對花生油來說勝過一籌,所以菜籽油其實更利于人體吸收。單不飽和脂肪酸鏈長,一般含n9、n7、n12脂肪酸,它們是人體的非必須脂肪酸,不過對人體也有著重要功效,如能夠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對調節(jié)血清膽固醇有益。
多不飽和脂肪酸一般有n3、n6、n5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較為重要,它們是人體無法自己合成的成分,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其中n3、n6脂肪酸運用廣泛,它們是人體很多結構的重要組分,例如視網膜、大腦皮層、皮脂腺、細胞膜等,同時適當?shù)膎3、n6也有助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濃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濃度,有助調節(jié)血清膽固醇、平穩(wěn)血脂;n3有助于抵抗細胞炎癥,甚至有抗癌的效果?;ㄉ椭械膎6脂肪酸含量豐富,不過缺乏n3脂肪酸,菜籽油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總量雖然不及花生油,不過n6和n3都有不錯的含量。
長時間對不飽和脂肪酸的研究,專家們發(fā)現(xiàn)不飽和脂肪酸最好攝入比例適宜,n3和n6較好的比例是1:4,不過因為很多食物中含有n6,而n3主要由深海魚提供,很容易忽略其攝入量,所以,大部分人群飲食偏向n6比例過剩,缺乏n3,人體中不飽和脂肪酸都用這同一套代謝酶,如果某一種不飽和脂肪酸過多攝入,則可能造成內部不平衡,反倒影響身體健康。
研究發(fā)現(xiàn),過多n6的攝入反倒會增加細胞炎癥,讓人肥胖,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從中這一點來看,菜籽油其實更適合日常食用。常用油中n3脂肪酸占比最高的是亞麻籽油,紫蘇油,不過因為不飽和脂肪酸穩(wěn)定性差,煙點低,一般作為冷淋食物油,不加熱,所以很少有人會注意這些小眾油脂,但其實它們對人體有重要作用,日??蛇m當添加食用。
又到了過年的時候,這幾天串門拜年聚會團圓真是少不要要大吃大喝,餐桌上的肉味豐富,牛羊豬,雞鴨魚樣樣俱全,還有一些特色臘鹵,腌味食物。老白干、葡萄酒、rio,汽水、甜飲一個都不少。我們倒是開心了,但對于三高患者來說心里可是挺緊張的,生怕自己吃錯了什么不該吃的,會影響病情,那么,三高患者遇上過年過節(jié),怎么吃才對能保持健康?今天我們就來大致聊一聊這個話題。
記住凡是七分飽,不要為了美食豁出去
過年過節(jié)餐桌上的肉菜豐富,做菜的人為了滿足大家的口味通常也會添加更多美味調料,但是肥胖或三高、高尿酸/痛風的朋友們一定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多吃,不要暴飲暴食”,凡是控制在七分飽就夠,暴飲暴食不僅可能攝入更多油脂、蔗糖、熱量,同時還會給胃腸增加消化負擔。七分飽是怎樣的感覺?就是雖然還能夠吃下一些食物,但對食物的渴望沒有十分強烈,可吃可不吃的狀態(tài)。
肉類不是不能碰,加以選擇適當食用;肉湯少喝
很多三高患者覺得自己肉就別吃了,餐桌上多吃點素菜得了,其實沒那么嚴重,肉類適量來吃,推薦50g左右為宜(手掌心半個多點大?。噙x擇精瘦肉吃,少吃五花肉、肥肉;肉湯少喝,很多肉湯中融入的脂肪、嘌呤、膽固醇反而更高,喝多了對健康不利。糖友最好是“試吃”的方式來吃肉,一些肉類中可能會直接添加精制糖,如糖醋排骨、松鼠魚、醬肉絲等,如果吃到口感偏甜的菜肴少量食用。
不要忘記蔬菜攝入量足夠,水果豐富但注意控量
餐桌上一般肉菜豐富,素菜不算多,但三高患者注意一定攝入充足的蔬菜,蔬菜中富含膳食纖維,有助幫助控糖控脂。菜肴里有素菜的多夾幾筷子,蔬菜種類也多選擇一些。過年還會有不少水果的加入,大家圍坐在桌子邊剝著桔子,聊著天,不知不覺就深夜了,但一定要注意,三高患者、高尿酸/痛風患者不要過多食用水果,水果雖然也低脂低熱,富含膳食纖維,但它們中的糖分含量較高,攝入過多會影響血糖,還會讓更多糖分堆積為脂肪,也會影響高血壓、高血脂患者。
零食堅果糖果盡量少沾
過年過節(jié)難免有更多的零食、糖果、堅果類食物出現(xiàn),這是大家看電視、聊天、娛樂的消遣食物,不過對于三高患者來說,這些食物不要多吃,尤其是糖友注意避免含精制糖的零食、巧克力、糖果、甜飲料等食物。那為什么堅果類也不能吃?堅果類其實是健康食物,不過很多過年過節(jié)禮包中的堅果都是“經過加工”后的堅果,它們可能經過炒制,并且添加了更多添加成分,吃了這些堅果可能會對血糖影響更大。
注意烹飪方式,食材選擇
烹飪方式尤其重要,可以告知家人親戚做菜的時候不要添加過重的調料、油脂,多用蒸、煮、燉、涼拌、清炒的方式烹飪,烹飪方式不得當,即便是再低脂低熱的食物也會成為高脂高熱,高糖高鹽食物;食材的選擇上不要光盯著雞鴨魚肉,蔬菜、菌類、蛋類、魚蝦類食物也應當豐富,均衡營養(yǎng)。
謝絕給煙的人,飲酒嚴格控量
如果有人遞煙抽那么最好是謝絕,吸煙對三高患者百害而無一利,它們會增加高血脂、高血壓癥狀,還會威脅肺部健康;過年過節(jié)餐桌上也少不了酒,如果在必須要喝酒的場合,三高患者小口慢抿,不推薦超過10g左右酒精,控制在300ml啤酒,200ml紅酒,最好避免白酒、烈酒的飲用。
吃魚吃肉沒什么不對,它們并不是影響血壓的因素。血壓偏高是綜合因素引起,如血管老化、血管出現(xiàn)斑塊、血栓阻塞,血液粘稠度增高,或血管外滲透壓增強,這和我們的年齡、長期的飲食狀態(tài)、運動習慣、生活作息習慣都有聯(lián)系。
魚肉、禽肉或者畜肉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優(yōu)質蛋白、脂溶性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還有植物性食物中沒有的血紅素,少有的維生素B族,我們盡量避開過多攝入五花肉、肥肉的攝入,避開飽和脂肪酸過多攝入,保持好體重,維持好血脂,它們是完全不影響血壓的。反倒影響更大的可能是日常的烹飪方式,例如用油炸、燒烤、多油多醬紅燒、多油爆炒等,另外調味料過度添加,長期如此的話,有營養(yǎng)的肉類很可能威脅我們的健康。
為什么血壓控制不好?
原因有很多,控制不好血壓的原因可能會有以下幾點:
隨著年齡增加,血管彈性降低,加上常年飲食習慣的不良,很可能讓血管壁受損,堆積脂蛋白,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過多的斑塊還可能增加血栓,血管都被阻塞了,不管吃了啥沒吃啥或許都沒有明顯改善,最好咨詢醫(yī)生看是否搭配溶栓藥物,或降壓藥物治療,如果過于嚴重的情況看要不要人為安支架。
前文也提到了,其實適當吃肉對高血壓患者沒有太大影響,問題有可能是出在烹飪方式上,日常飲食應當清淡為主,多用蒸、煮、燉、涼拌的方式來料理?!俺缘们宓辈淮聿怀杂筒怀匀?,只吃菜,多是指清淡烹飪,調料適宜添加。
很多高血壓患者伴隨有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問題,高血壓并不是一個單獨解決的問題,血液中如果長期存在過多的甘油三酯、葡萄糖,膽固醇,它們也是可能對血管造成一定威脅的,還可能劃傷血管,受傷的血管更容易堆積脂蛋白、纖維蛋白、血小板,這可能會增加版塊、血栓的幾率。所以要改善高血壓,從注重自己的血常規(guī)做起,檢測血糖、血脂,維持合理體重這些都是較重要的。
很多高血壓患者不想服用降壓藥,但其實有時候可能降壓藥是主要調理血壓的工具,配合調節(jié)血壓是更好的選擇。
生活習慣差、缺乏運動、久坐久躺是肥胖、三高的元兇之一,建議高血壓患者在改善日常飲食的基礎上也不要放棄堅持鍛煉,鍛煉有助提高血液流暢度,降低血壓黏稠,是改善高血壓的重要方式之一。另外,一些引起高血壓的疾病沒有得到治愈,例如腎上腺疾病,可到醫(yī)院咨詢一下醫(yī)生如何共同解決。
蛋黃中的膽固醇的確不敢小覷,比起很多內臟食物都還要高,比如一個70g的雞蛋,蛋黃中的膽固醇含量可高于240mg,如此高膽固醇的食物,對于高血脂(特別是高膽固醇血癥)患者來說必然是看著就怕。不過,對于普通的高血脂患者來說,并非不能吃蛋黃,若是高膽固醇十分嚴重,醫(yī)生已經明確限定了不能吃蛋黃的情況外,高血脂患者每日吃一個雞蛋黃其實對自己的膽固醇影響并不是最大的。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膽固醇
很多朋友視膽固醇為眼中釘,認為它就是引發(fā)高血脂的罪魁禍首之一,其實膽固醇還真是冤枉,它原本并非什么壞的東西,反倒是合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體內重要的傳遞信息、營養(yǎng)、能源的物質,我們的身體是不可能缺乏膽固醇的。只是膽固醇如果代謝異常,血液中過多存在,它們可能會堆積在血管壁,造成動脈粥樣硬化,或者讓血液粘稠度上升,代謝不利,所以,維持合適的膽固醇才是應當追求的,而并非“膽固醇越少越好”。
膽固醇還有內源性和外源性兩種,內源性膽固醇是我們自身合成分泌的膽固醇,占總膽固醇的80%左右,外源性膽固醇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只有20%左右,而且如果我們從食物中獲取的膽固醇越多,那么它們的吸收量會不斷減少,最終對總膽固醇的影響其實是極小的。因為這個原因,美國FDA在2015年就取消了每日膽固醇的攝入量限制,特別是雞蛋中的膽固醇,當然這個對膽固醇不限量不代表可以敞開大門吃一些高油高脂同時又富含膽固醇的垃圾食品,只要從健康食物中攝取的膽固醇,我們其實不用過度在意它們的含量。
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大體可分為最常見的兩種,一種是“高密度脂蛋白(HDL)”,一種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它們各司其職,低密度脂蛋白主要是讓膽固醇循環(huán)在血液中,不斷和細胞做信息和能源交換,高密度脂蛋白則是把已經沒有用途的膽固醇運輸?shù)礁闻K代謝掉,平穩(wěn)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高低密度脂蛋白必須維持合理數(shù)量,我們的血液中膽固醇才能平衡。一般來說,出現(xiàn)高膽固醇血癥的原因或是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或是高密度脂蛋白偏低,和從食物中攝取的膽固醇關聯(lián)并沒有那么密切(當然,長期的高油高脂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會造成血液粘稠度上升,也可能因為攝入反式脂肪酸而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濃度)。
雞蛋中的膽固醇
雞蛋是一種健康食物,其實適當攝入雞蛋黃反倒能夠更好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它的攝入并非就是嗖嗖讓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上升,一個雞蛋膽固醇可能有200mg以上的膽固醇,但實際上最終被吸收的有其含量的1/4都算不錯了,只要每日保證一個雞蛋的攝入,對健康對血脂并沒有太大威脅。
雞蛋中富含卵磷脂,卵磷脂有助于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壁的堆積,輔助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數(shù)量,其實對于高血脂患者來說還是好事一樁,為什么吃點雞蛋就那么“慫”。
與其擔心吃雞蛋,倒不如擔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加工類食品”的攝入,例如火腿、午餐肉、膨化零食、甜飲料、速溶飲品,這些食物看去膽固醇好像也不高,但它們中的添加成分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長期攝入便是誘發(f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原因。
題主應該還是做了功課的,不少朋友認為粗糧雜糧那絕對是穩(wěn)定血糖的利器,吃了對控糖有利,但實際上粗雜糧吃多了可對血糖并沒有好處,它們畢竟都屬于淀粉較高的食物,淀粉最終會轉化為葡萄糖,照樣對血糖不利,所以粗雜糧可不是隨意吃的,它們要吃對地方,還應當要控量。另外,“粥”也不是適合糖友食用的食物,粥給人一種清淡刮油的印象,不過粥是用主食類食物長時間熬制,其中的淀粉因為長時間熬煮、微晶結構被破壞,糊化程度提高,淀粉變得更容易消化吸收,升糖速度較快,很容易影響血糖,一般不推薦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喝粥,建議吃干飯,而且最好“粗細搭配”。
但是雖然高血糖、高血脂和飲食密切相關,不過它們并不是誘發(fā)高血糖和高血脂的唯一因素,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運動習慣、遺傳因素等也決定了是否會患上高血糖、高血脂?;蛟S有些人愛吃甜食,經常吃也沒吃出個什么問題,但有些人還算在意自己的飲食,可偏偏就患上三高。所以,即便是長期早晨喝粗糧粥的話也不一定會誘發(fā)糖尿病或高血脂癥,只能說可能會提高高血糖、糖尿病的發(fā)病幾率。當然,這和每個人的情況也有聯(lián)系,例如一些體力勞動較大的人群,喝了粥直接開始搬磚,他們消耗糖分迅速,血糖平穩(wěn)速度也更快,他們也不是喝了粥就誘發(fā)高血糖的一類人。
吃粗雜糧我們應當選擇更合理的方式,例如把它們混合“細糧”一同食用,但不要長時間蒸煮。粗雜糧雖然富含碳水化合物,不過比起經過精細加工的細糧來說,它們保留了更豐富的礦物質、麥麩成分,膳食纖維含量更豐富。膳食纖維無法直接被消化吸收,它們能拖延食物的消化速度,延緩糖分的吸收速度,有助平穩(wěn)餐后血糖,雖然它們也不屬于升糖指數(shù)較低的食物,但比起細糧來要好不少,例如山藥的升糖指數(shù)在50~60,白米飯,白饅頭的升糖指數(shù)能高達80~90。粗糧雜糧的攝入量也應當控制,粗糧雜糧混合谷物每餐推薦1~2小捧,可增加一個拳頭大小的薯類食物搭配。
如果想要預防高血糖也并非選擇無糖或低糖食物就完事了,含糖食物可適當食用,不必刻意避免,但一定注意控量,每日精制糖(直接加入食物中的糖,如蔗糖、白砂糖、葡萄糖)攝入量推薦25g以內,上限不超過50g,另外還應當注意避免過多攝入高油高脂食物,它們容易引起肥胖,而肥胖同樣是三高的治病因素之一,肥胖增加胰島素抵抗,同樣可引起高血糖或糖尿??;最后還應當堅持適當鍛煉,久坐久躺、懶惰都是誘發(fā)三高疾病的因素,對于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來說更應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