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康水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不應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而應從年輕開始。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馬爾康水黃連的功效與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爾康水黃連是一種藥材,在生活中比較常見,我們可以適當?shù)氖秤民R爾康水黃連,由于很多的人對于馬爾康水黃連還不是太了解,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水黃連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鞭柱唐松草的地上部分。
【原形態(tài)】鞭柱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30-90cm。莖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枝,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5-5cm,無毛;插葉狹,邊緣不規(guī)則開裂;基生葉在開花時枯萎;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葉片長10-20cm;小葉草質,寬菱形或寬卵形,長和寬均為0.6-1.5cm,3裂近中部,裂片有缺刻狀小裂片或數(shù)個小牙齒,基部圓或淺心形,上面無毛,脈稍下陷,下面脈上有疏短毛或變無毛;小葉柄有短毛或變無秘。圓錐花序長10-35cm,有多數(shù)花;兩性花,雄花和雌花異株。萼片4,花瓣狀,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2.8mm,淡黃綠色,有時帶紫色,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長藥6mm,花絲絲狀,花藥狹長圓形,長2.5-3mm,頂端有短尖;兩性花的心皮6-9,雌花的心皮10-20,卵形,柱頭細鉆形,比子房長,長約1.2mm,有、極狹的翅。瘦果卵球形,長約1.6mm,有8條縱肋。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3000m的山地林邊、草地或田邊。
【化學成份】全草含鶴氏唐松堿(hernandeine),隱品堿(crytopine),小檗堿(berber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0,木蘭花堿(magnoflorine)。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大腸;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解毒。主腹痛下??;頭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馬爾康水黃連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合的基礎上再食用。
yS630.Com相關推薦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的了解了各種中藥中的詳細的成分,也知道這些成分對于大家的健康的影響。下面就為各位朋友推薦一種中藥西藏水黃連,詳細的描述一下西藏水黃連的功效,希望對各位的學習和研究有一定幫助。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狹序唐松草的根莖及根。
【原形態(tài)】狹序唐松草,多處生草本,高40-80cm。全株無毛。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葉柄長約12cm,基部有狹鞘;插葉薄膜質;葉為三至四回三出復葉;葉片長約15cm;小葉草質,楔頭腦 倒卵形、寬菱形或近圓形,長0.8-2.2cm,寬0.8-3cm,先端圓或鈍,基部寬楔形、圓形或淺心形,3淺裂或深裂,邊緣有粗齒,兩面脈近平,網脈不明顯?;ㄐ蛩瓶偁睿猩悦艿幕?;花兩性,花梗長1-2mm;萼片4,花瓣狀,橢圓形,長2.5-3.5mm,寬1-1.5mm,白色或帶黃綠色,早落;花瓣無;雄蕊7-10,長約4mm,花絲上部比花藥窄,下部絲狀,花藥橢圓形,長約0.7mm,先端有短尖;心皮4-8,花柱長,拳卷,柱頭生于腹面。瘦果扁卵球形,長約2.5mm,有6-10條縱肋,無柄或有格短的柄、宿存花柱長1-2mm,拳卷。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3600m的山地草坡、林邊或疏林中。
【化學成份】根莖含鶴氏唐松草堿(hernandezine),隱品堿(cryptopine),黃連堿(coptisoine),異粉防已堿(isotetrandrine),小檗堿(berber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肝;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肝;止痢。主瘡癰腫毒;濕熱黃疸;痢疾;結膜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
【摘錄】《中華本草》
西藏水黃連的功效作用等已經在上文中有了比較詳細的描述,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西藏水黃連是否還有其它的療效這個問題還需要大家進一步的去研究。
收到黃連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苦吧,黃連雖苦但是確是治療一些疾病的好藥材,水黃連是一種長在水中的中草藥,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于一些夏天愛上火的人來說,經常用一些水黃連泡水喝,能夠有助于去火,但對于月經不調的女性來說,就不要喝了,因為黃連性寒,那么水黃連都有哪些功效呢?
水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1.水黃連的采集
水黃連的全草都是可以用來入藥的。水黃連采集的季節(jié)是春末夏初進行采集,先洗凈以后再,曬干備用即可。
2.水黃連的藥性
中醫(yī)認為水黃連是一中味苦,性寒的一種中草藥。
3.水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水黃連是一種有清熱作用的藥物,同時水黃連也可以利尿。水黃連在醫(yī)學的臨床上,可以用在治療黃疸和腹水方面,水黃連對于小便不利有好處,水黃連也可以外用用來治療眼結膜炎。
水黃邊不有很好的清濕熱和解毒的作用,對于痢疾和哮喘有好處,水黃蓮可以用來治療麻疹合并肺炎,對于鼻疳眉赤、熱瘡等證的治療效果也很不錯。,水黃蓮可以治療涂火瘡。
4.水黃連的用法用量
取0.3~1兩的水黃連進行水煎內服,也可以取適量的水黃連來加水煎后再來洗眼。
5.水黃蓮附方
用水黃蓮治療大葉性肺炎:取箭頭唐松草25 g,葶藶子15 g,甘草10 g,加水水煎服。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清胃黃連丸(水丸)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清胃黃連丸(水丸)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黃連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參80g 地黃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連翹80g 梔子200g 黃柏200g 黃芩200g 赤芍80g
【性狀】為黃色至深黃色的水丸;味微苦。
【炮制】上十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胃瀉火,解毒消腫。用于口舌生瘡,齒齦、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以上是關于清胃黃連丸(水丸)怎么吃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看完這篇你文章后能夠對清胃黃連丸(水丸)有一定的認識,這樣有助于在生活中更好的運用它。
黃連大家肯定都沒有吃過的,這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材,很多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都需要使用到的一種藥材,尤其是野生黃連,這種黃連在攝入的時候藥用價值就會變得更加豐富一些,而且還可以使用野生黃連煮水的,這樣的話就可以用來治療傷寒的,讓自己體內的寒氣可以去除體外的。
《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疽癤瘡痍及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黃連(去須、蘆)、黃芩(去蘆)、大黃(煨)各十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shù)。小兒積熱亦宜服之。
《傷寒論》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150克,甘草150克(炙),干姜150克,桂枝150克(去皮)人參100克,半夏250克(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直指方》黃連安神丸:治心煩懊依反復,心亂,怔仲,上熱胸中氣亂。心下痞悶。食入反出:朱砂20克,黃連25克生甘草12.5克。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后時時津唾咽下。
《局方》瀉心湯:治心經實熱:黃連35克。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溫服小兒減之。
《本草經集注》:惡菊花、蕪花、玄參、白鮮;畏款冬。
《蜀本草》:畏牛膝。
《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發(fā)沖和之氣乎?
《本草正》:黃連善瀉心脾實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熒日: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陰在內也。
《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后不眠,血虛發(fā)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后泄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醫(y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jié)?、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中藥的成分是比較復雜的,很多人因為不了解或者不認識,經常會出現(xiàn)隨便的猜疑,或對中藥根據(jù)名字來進行判斷功效,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不正確的判斷中藥會導致效果適得其反,甚至可能還會有許多的問題和麻煩,關于雞爪黃連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黃連的副作用
中藥成份復雜,藥理作用更是復雜,現(xiàn)在的技術水平還不能準確的說明黃連的不良反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的副作用小。
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拉肚子,影響到腸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會影響到食欲,導致消化不良。除非體內有實熱,否則慎用。
黃連具有著清熱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對于大腸桿菌等都具有著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對于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因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既止不宜久服,最好飯后服用。黃連的用量病輕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兒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黃連。
黃連的副作用
黃連的服用方法
中醫(yī)認為,中藥黃連藥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最擅長的就是清胃熱、瀉胃火。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胃火牙痛的清胃散,就是以黃連為主藥的代表方之一。
情緒緊張急躁,睡眠質量差,飲食油膩、口味太重等都是引起胃火的常見原因。胃熱熾盛化火可導致牙齦腫痛或出血、口干、口渴、喜歡喝冷水冷飲、口苦、口臭等不適,以及面紅、大便干硬、舌質紅、舌苔黃等熱象。黃連用于清胃火時,即可單獨研末沖服,也可與其他中藥一起煎服。
胃熱熾盛的人可以服用中成藥清胃黃連丸,或者取3克黃連加水煎湯服用。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可將黃連研成細末備用,然后取50克大米或小米,加適量水煮熟,取1.5克黃連末放入杯中,加入約100毫升米湯,蓋蓋悶3分鐘即成??崭癸嬘?,早晚各1次。用米湯沖泡黃連末優(yōu)于用水直接煎服,這是因為米湯可顧護胃氣,防止黃連苦寒傷胃。
經常胃熱的人,在不良情緒的刺激下,會出現(xiàn)肝氣不舒,進一步傷及脾胃,表現(xiàn)為泛酸、胃中嘈雜、惡心等。可取黃連5克,吳茱萸3克,柴胡10克,加水煎煮后服用,以清肝胃之熱。
中藥對我們的身體有著不同的功效,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味中藥:茨黃連,它具體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十大功勞根(《植物名實圖考》),土黃連(《貴州民間方藥集》),土黃柏(《福建民間草藥》),石黃連(《陸川本草》),刺黃連(《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 闊葉十大功勞 或 華南十大功勞 的 根 。
【性味】①《分類草藥性》:"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治流感,熱痢,腹瀉,黃疸,吐血,目赤翳膜,喉痛,牙痛,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注意】《廣西中藥志》:"體質虛寒者忌用。"
【附方】①治黃疸,小兒肝熱,肺熱,瘡瘍腫毒:鮮十大功勞根二兩,冰糖五錢至一兩。開水沖燉服。(《閩東本草》)
【臨床應用】①預防流行性感冒
【摘錄】《*辭典》
現(xiàn)在知道茨黃連的作用了吧。以前還不知道茨黃連是這等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廣泛,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下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養(yǎng)生途徑,其實想要養(yǎng)生,生活處處皆學問哦。
刺黃連是一種藥材,在生活中比較常見,我們可以適當?shù)氖秤么厅S連,由于很多的人對于刺黃連還不是太了解,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 假豪豬刺 的 根 及 莖皮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高0.5~1.5米,莖直立,灰黃色,具棱;刺分3叉,長1~2.5厘米。葉簇生,厚革質,堅硬,長圓狀披針形,長3.5~8厘米,寬1~2.5厘米,邊緣具刺毛狀鋸齒,中脈明顯?;S色,5~15朵簇生刺腋;萼片6,下有小苞片2~3;花瓣6;雄蕊6,花藥開裂;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多顆。漿果倒卵狀長圓形,紅色,被白粉,有種子2粒。
【生境分布】生于溝旁、河岸或山坡。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消炎,消腫止痛。治肝炎,口舌生瘡,小便淋痛,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調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常處于疲勞的情況,刺黃連作為一種中藥材,對身體有一定的調理作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我們人體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黃連飲子。
【處方】黃連1兩(去須,微炒),梔子仁20枚(捶碎),豉2合,薤白2合(切)。
【功能主治】熱病,便痢無度,煩憤不安。
【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盞,煎至1盞3分,去滓,不拘時候,分2次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黃連1兩(去須),糯米1合,寒水石3兩。
【制法】上搗碎。
【功能主治】傷寒毒氣未散,發(fā)豌豆瘡。
【用法用量】以水2大盞,煎至1盞半,去滓,不拘時候,分2次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
對于黃連飲子的功效和性質您現(xiàn)在了解了嗎?在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
對于黃連飲,有的人或許還不太熟悉,其實黃連飲是一種中藥方劑,對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關于黃連飲的功效與作用將會在下文中給您介紹。
【處方】黃連(去須)1兩,犀角(鎊)3分,白蘘荷根3分,黃芩(去黑心)3分,茜根3分,敗豉皮(炙焦)半兩,藍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白頭翁(去蘆頭)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蠱毒痢,下血體羸。
【用法用量】100-200日兒每服半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分2次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訶藜勒(煨,去核)1兩,地榆1兩,芍藥(炒)1兩,甘草(炙)2分,木香3分,當歸(切,焙)3分。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脾寒洞泄。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人參2錢,黃連1錢半,甘草(炙)5分,青竹葉10片,生姜1片。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心經有熱夜啼。
【用法用量】水煎,取汁灌口中。
【摘錄】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見《東醫(yī)寶鑒》卷十一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白蘘荷根1兩,犀角(鎊屑)1兩,黃芩(去黑心)1兩,白頭翁(去蘆頭)3分,茜根(銼)1兩,藍青(干者)3分,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熱毒痢下血。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半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午后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人參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當歸(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高良姜半兩。
【制法】上銼細,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腹脹,冷氣結塊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以水7分,煎取4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冬瓜瓤1分。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小兒多渴。
【用法用量】以水1盞半,同煎至8分,去滓,分溫3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黃連(去須)1兩,干姜(炮)1分,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腸風瀉血如痢,腹中(疒丂)痛,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姜2片、大棗1枚(擘),同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黃連(去須)4兩,阿膠(炙燥)4兩,當歸(切,焙)4兩,赤石脂4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2兩,白術2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臟毒下血,臟腑(疒丂)痛,日夜五七十行,及血痢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別名】黃連散
【處方】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血痢。
【用法用量】黃連散(《普濟方》卷二一二)。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六
【處方】大黃5錢,黃連4錢,芒消5錢,梔子3錢。
【功能主治】疸癥,大小便秘澀壅熱。
【用法用量】加燈心30莖,不拘時服。
【摘錄】《玉案》卷三
【處方】黃連1兩,甘草(炙)1兩,萎蕤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熱上肝膈,腰腎冷極而腰痛如折,兩目欲脫。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納樸消1兩,頓服。得微利止。
【摘錄】《外臺》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處方】黃連(去須)1兩,淡竹葉50片,蘆根1兩半,羚羊角(鎊)1兩半,木通1兩半,旋覆花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眼生赤脈,痛澀推眵。
【用法用量】以水6盞,煎至3盞,下芒消1兩,煎至2盞后,良久分溫3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
【別名】黃連散
【處方】黃連(去須)1兩,豉200粒。
【制法】上將黃連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心肺熱吐血。
【用法用量】黃連散(《普衛(wèi)生總微》卷十五)。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以上黃連飲的中藥方劑,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生病吃藥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對于吃藥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先了解一下這些藥物的功效和一些注意事項等,以免出現(xiàn)問題,那么下面我們就了解一下黃連酒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黃連半斤。
【制法】用無灰酒2升,煮至黃連心透,將黃連細銼,曬干,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痢便血。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黃連丸。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驗方》
【處方】常山3兩,黃連3兩,酒1斗。
【功能主治】久瘧。
【用法用量】經宿漬之,曉以瓦釜煮取6升,1服8合,比發(fā)時令得3服。熱當吐,冷當利。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圣濟總錄》卷三十五
通過上面對黃連酒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中醫(yī)認為食療方劑養(yǎng)生是最直接有效的養(yǎng)生方式,對身體沒有什么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
我們知道黃連煎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處的,市面上也很多黃連煎,但你知道哪些人適合吃黃連煎嗎?什么時候吃效果會更好?今天就給大家仔細分析下黃連煎的相關知識。
【處方】黃連半兩(去須),蕤仁半兩(湯浸,去赤皮,研),杏仁49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研),黃柏半兩(銼),膩粉2錢,青鹽半兩,龍腦1錢(細研)。
【制法】上除龍腦外,并為細散,入生絹袋盛,用雪水2大盞,浸藥14日,取出袋子,將藥汁灌于竹筒子內,密封,坐在湯中,以慢火煮一復時,掘地坑子深3尺,埋1宿取出,入龍腦攪令勻,以瓷瓶盛。
【功能主治】熱毒眼赤生翳。
【用法用量】要點時,即旋取點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好黃連2兩。
【功能主治】小兒冷熱痢,經時不止,休羸不堪,治愈而又發(fā)。
【用法用量】以水7升,蜜8合,煎取1升3合,絞去滓,每服百日兒半合,200日,1歲1合。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孺方》
【別名】黃連湯
【處方】黃連半兩,大棗1枚(切)。
【功能主治】除熱。主眼赤痛。
【用法用量】黃連湯《醫(yī)心方》卷五引《古今錄驗》)。
【摘錄】《外臺》卷二十一引《深師方》
【處方】黃連1兩(去須),蕤仁2兩(去赤皮),地骨皮1兩,青鹽1分,古字錢10文,曾青半兩(細研),蜜1斤。
【制法】上搗碎,以蜜漬,安新瓷瓶中,以重湯煮1復時,后以重綿濾去滓,其藥汁復納瓶子內,著露地2宿。
【功能主治】眼胎赤,有障膜侵睛,不見物。
【用法用量】后每以銅箸取少許,點目中,日3-5度。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黃連1分(搗羅為末,研),白礬灰1分,膩粉1錢,井鹽半兩(研),硼砂1錢(研),胡黃連半兩(搗羅為末,研),白龍腦1分(細研)。
【制法】上藥以淡漿水1大盞,古字錢20文,納瓷瓶中,封閉,懸于凈舍內,經2-7日,綿濾去滓,入龍腦在藥中。
【功能主治】肝臟壅熱,目中生赤脈,沖貫黑睛,赤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日3-5度,以銅箸取少許點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黃連(去須,搗末)半分,大棗3枚(擘破),燈心(擘碎)1握。
【制法】上以水1盞半,銀石器內煎至5分,以新綿濾去滓,細瓷盒中。
【功能主治】目赤痛。
【用法用量】每用銅箸點少許目眥頭,1日3-5次,臨臥再點。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黃連2兩(去須),蕤仁2兩(去赤皮,研),硼砂1分。
【制法】先取黃連,以水3大盞,煎取1大盞,綿濾去滓;去滓過,又取蕤仁,以絹裹,別以水1盞揉令漿盡,卻和前黃連汁,同煎似稀膏,又以漿水半合浸硼砂,化盡,去夾石,入前藥中,更以慢火煎如稠膏,刮取攤于瓷盒中后,以新磚1口,上安艾如雞子大,燒之,以藥盒覆蓋,勿令煙出熏之,以艾盡為度,后研令勻。
【功能主治】眼遠年風赤。
【用法用量】每以銅箸取如綠豆大,點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黃連(去須)1兩,曾青(研如粉)1兩,地骨白皮1兩,顆鹽1分,古錢10文,蜜1升。
【制法】上搗碎,以蜜漬,安新瓷瓶中,以重湯煮1復時后取出,以綿濾去滓,納于瓶子中,著地上露2宿后。
【功能主治】積年風眼,胎赤眼,障膜侵黑睛不見物。
【用法用量】每以銅箸取少許,點目中,1日3-5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
【處方】黃連。
【制法】凈洗,陰干,細研為末,水澄取細者,于湯瓶頭煎干,冷。
【功能主治】赤眼。
【用法用量】用點眼。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引《吳氏集驗方》
【處方】黃連半兩(去須),童子蛔蟲5條(吐出者),龍腦半錢(細研),蜜3(2)兩。
【制法】上除龍腦外,入在瓷瓶中,于炊飯中蒸,候飯熟為度,以綿濾去滓,取汁,入龍腦令勻。
【功能主治】小兒眼赤痛,及緣目生瘡。
【用法用量】日3-4度點之。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別名】黃連膏
【處方】黃連1兩(去須),蘆薈1分,龍腦1分(別研)。
【制法】先將黃連、蘆薈搗羅為末,以新綿裹,用水1大盞,于銀器中以重湯內煮,候藥汁3分減2,即去藥綿,入龍腦,以瓷瓶子內收。
【功能主治】小兒眼胎風赤爛,不以年月發(fā)歇頻頻,視物淚出,澀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黃連膏(《圣濟總錄》卷一八一)。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處方】黃連末(以新瓜蔞根汁和作餅子,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毒、水毒、渴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黃連丸”。
【摘錄】《雞峰》卷十九
【處方】黃連。
【功能主治】孕婦腹內有鐘聲,或嬰兒在內啼哭。
【用法用量】上1味煎湯,調空房中鼠穴內土服。
【摘錄】《金鑒》卷四十七
【處方】黃連半兩(去須,搗為末),丁香1分(搗為末),黃柏半兩(為末),蕤仁半兩(去赤皮,爛研),古錢7文。
【功能主治】眼風癢赤急。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盞,煎取半盞,去滓,更以綿濾,重熬成煎,每日3-5度點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看完了上文關于黃連煎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黃連煎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黃連煎的時候,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黃連煎的藥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