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鱗毛蕨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注如何養(yǎng)生,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您對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青溪鱗毛蕨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不認識青溪鱗毛蕨的朋友們不會了解青溪鱗毛蕨有什么功效和作用,青溪鱗毛蕨是一種中藥材,很多人都只是在形態(tài)上認識,所以很難了解到青溪鱗毛蕨真正能夠帶給人們的身體哪些好處,這些需要我們深入去認識青溪鱗毛蕨這種藥材了。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齒頭鱗毛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30-60cm。根莖斜升,與葉柄基部被棕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5-35cm,向上光滑;葉片卵狀三角形,長20-35cm,寬10-25cm,僅羽軸下面有少數(shù)棕色泡狀小鱗片,三回羽裂;羽片稍向上彎弓,基部1對最大,長10-15cm,寬4-6cm,羽軸基部下側小羽片略長,小羽片先端圓銳并有數(shù)個尖齒,邊緣有粗鋸齒。孢子囊群圓形,著生于小脈中部或中部以下,沿中脈兩側各成1行;無囊群蓋。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800m的山地林下。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調經。主腸炎;痢疾;婦女痛經;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介紹了青溪鱗毛蕨的相關常識,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青溪鱗毛蕨,大家可以在平時多積累一些相關的東西,這會對我們保持身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ys630.coM延伸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很多的,其中金冠鱗毛蕨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于金冠鱗毛蕨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看一下。
【英文名】Goldencoma Wood Fern
【別名】貫眾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金冠鱗毛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達50cm。根莖直立或斜升,密被亮紅棕色、披針形鱗片,先端長鉆形,扭曲。葉簇生;葉柄禾午餐以,被卵圓披針形和線狀披針形兩種鱗片;葉片長圓形,長約30cm,中部寬8-12cm,先端短漸尖,基部略變狹,二回深羽裂;裂片全緣或有疏缺刻,小羽片或裂片邊緣具鈍齒;葉軸上被紅棕色、披針形鱗片;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顯著。孢子囊群蓋大,紙質或角質,螺殼狀,成熟時完全籠罩孢子囊群。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0-3200m的山坡林下。
【化學成份】根莖含白三叉蕨素、綿馬酸、黃三叉蕨酸。
【性味】苦;寒
【歸經】心;肝;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散瘀。主熱毒斑疹;金瘡;產后血氣脹痛;崩漏;帶下;衄血;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解毒,止血散瘀、殺蟲的功能。用于金瘡、斑疹毒、產后血氣脹痛、紅崩帶下、衄血,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金冠鱗毛蕨不僅有多種功效,而且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多種食用方法,因而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同形鱗毛蕨是中草藥里面的一種,我們可以采用同形鱗毛蕨來治療很多疾病,還有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同形鱗毛蕨的不同藥效來解決一些生活中困擾我們的小問題。
【英文名】Uniform Wood Fern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同形鱗毛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60-80cm。根莖粗短而直立,頂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棕褐、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5-35cm,淡禾稈色,向上到葉軸和羽軸疏被棕褐色、線狀披針形小鱗片;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30-45cm,寬15-20cm,先端漸尖并為羽裂,基部縮短,二回羽裂;羽片先端漸尖,羽片深裂幾達葉軸;中部羽片披針形,長10-14cm,寬2-4cm,基部近截形;小羽片12-19對,長圓形,先端鈍,邊緣有疏齒;葉脈羽狀分離,側脈二叉。孢子囊群彼此分離,背生于葉片上半部不收縮的小羽片叉脈上,沿中脈兩側各排成1行;囊群蓋圓腎形,棕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800m的山坡林下。
【性味】微苦;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驅蟲。主吐血;崩漏;蛔蟲??;絳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微苦,性寒。有止血,殺蟲的功能。用于崩漏,吐血,驅除蛔蟲,絳蟲諸證。
【摘錄】《中華本草》
了解了這么多關于中藥同形鱗毛蕨的各種情況,相信我們可以在面對疾病的困擾時做到鎮(zhèn)定自若,正確的對待疾病的治療。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等寬鱗毛蕨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等寬鱗毛蕨能正確科學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別名】喀西鱗毛蕨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厚葉鱗毛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80-90cm。根莖短,直立或斜升,連同葉軸被黑色、線狀披針形鱗片。葉片紙質,卵圓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不縮狹,二回羽狀深裂;側生羽片約20對,互生;中部羽片長13-14cm,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最寬,2.5-3cm,有短柄,羽狀深裂;裂片約20對,先端圓鈍頭,疏具三角形齒牙;葉脈分叉,下面明顯。孢子囊群背生于小裂片上,每裂片上有4-6對;囊群蓋棕色,成熟后易脫落。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2500m的山地闊葉林下。
【功能主治】驅蟲。主絳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講述了等寬鱗毛蕨的一些食用方法等。雖然很多藥材都可以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藥一般都是不可以亂吃的,要結合自己本身的情況用藥。
近期各大電視頻道推出各種養(yǎng)生節(jié)目,飲食節(jié)目也推出特色養(yǎng)生食療方法,在方方面面都顯示出養(yǎng)生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認識中加深,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種養(yǎng)生的藥材黃山鱗毛蕨。
【別名】小葉鳳凰尾巴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黃山鱗毛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40-50cm。根莖直立或斜升,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淡棕色、披針形大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5-8cm,深禾稈色,向上連同葉軸和羽軸密被棕紅色、分枝的披針形鱗片;葉片草質,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5-45cm,中部寬10-14cm,先端漸尖并為羽裂,基部縮狹,二回羽狀;羽片20對以上,互生,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并為羽裂,基部截形,一回羽狀至深裂;小羽片斜向上,全緣或具疏淺齒,先端圓鈍,具粗鋸齒,小羽片基部與葉軸合生;葉脈羽狀,兩面明顯。孢子囊群圓形,背生于小脈中部稍上,沿中脈兩側各排成1行;囊群蓋棕色,全緣,宿存。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1600m的山地林下或陰濕溝邊巖石上。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主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黃山鱗毛蕨的功效與作用大家應該知道了吧,黃山鱗毛蕨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很常見的中藥藥材,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好處。
中醫(yī)在治病的時候都是需要用到中藥的,而作為中藥材一種的美麗鱗毛蕨也是被經常用到的,那么,下面就來說說美麗鱗毛蕨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別名】花葉狗牙七、金毛狗脊
【來源】蕨類鱗毛蕨科 美麗鱗毛蕨 Dryopteris laeta (Komar.) C. Chr.,以 根狀莖 入藥。
【生境分布】東北、華北及西北各省。
【性味】微苦、澀,平。
【功能主治】除風濕,強筋骨,降血壓,清熱解毒。主治腰背疼痛,頭暈,高血壓。
【用法用量】0.4~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以上介紹,大家對中藥美麗鱗毛蕨也有了很好的了解,它在治療疾病上有著很不錯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對美麗鱗毛蕨使用的時候,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健康科學的食用。
遼東鱗毛蕨在我們的生活中遼東鱗毛蕨因為具有極高的醫(yī)藥價值受到了我們的關注。下面我們來具體的看一下遼東鱗毛蕨是什么?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半島鱗毛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達50cm。根莖粗短而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0-15cm,禾稈色,向上與葉軸被稀疏小鱗片;葉片紙質,長圓形,長15-35cm,寬12-15cm,先端漸尖并為羽裂,基部稍縮狹,上面光滑,下面和羽軸疏被深褐色、披針形小鱗片,二回羽狀;羽狀闊披針形,稍呈鐮刀狀,長8-9cm,寬2-3cm,有短柄,基部1對對生,小羽片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圓鈍,基部呈耳形,邊緣有微齒或全緣;葉脈羽狀,下面明顯;孢子葉羽片在上部,11-15對,較小。孢子囊群背生于小羽片上,在中脈兩側各排成1行;囊群蓋圓形,褐色,宿存。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驅蟲;防治流感;乙腦。主吐血;衄血;崩漏;產后便血;腸寄生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遼東鱗毛蕨,我們知道遼東鱗毛蕨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有很好的養(yǎng)生和保健作用,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緩解很多癥狀,怎么樣,你了解了嗎?
暗鱗鱗毛蕨在我們的生活中暗鱗鱗毛蕨因為具有極高的醫(yī)藥價值受到了我們的關注。下面我們來具體的看一下暗鱗鱗毛蕨是什么?
【英文名】Dark-scale Wood Fern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鱗毛蕨科植物暗鱗鱗毛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50-60cm。根莖短而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被褐棕色、闊披針形大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5-35cm,沉禾稈色,向上連同葉軸密被黑褐色、長鉆形鱗片;葉片紙質,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達30cm,中部寬約15cm,先端急縮狹成尾狀漸尖并為羽裂,基部稍變狹,一回羽狀;羽片長披針形,中部的長8-12cm,寬1.2-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鋸齒或淺裂,下部數(shù)對羽片漸縮短;中脈羽狀,側脈單一,兩面明顯。孢子囊群圓形,背生于小脈上部,在中脈兩側排成不整齊的1-2行;囊群蓋圓腎形,棕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2500m的山坡林下或溪溝邊。
【性味】苦;寒
【歸經】肝、腎、大腸三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驅蟲。主功能性子宮出血;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用于功能性子宮出血、驅除蛔蟲。
【摘錄】《中華本草》
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中藥暗鱗鱗毛蕨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考慮將暗鱗鱗毛蕨應用起來。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國際間的交流慎密,大部分學醫(yī)的都受到了西醫(yī)的嚴重影響,學習中醫(yī)的人是越來越少,所以這就造成了大家對中藥的了解也是越來越少。下面就來說說兩色鱗毛蕨這種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英文名】Bisset Wood Fern
【別名】兩色耳蕨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兩色鱗毛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30-50cm。根莖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深棕色、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5-25cm,深禾稈色,向上到葉軸和羽軸下面疏生較小的鱗片,鱗片兩色,其基部棕色,上部黑色或黑褐色,鉆狀披針形,基部闊圓形;葉片厚紙質,卵狀披形,長15-25cm,寬10-15c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三回羽裂;羽片8-12對,互生,有短柄,三角狀披針形,基部的長7-8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二回羽裂;基部羽片的小羽片披針形,基部下側1片最大,長達3cm,羽裂,其余向上逐漸縮短;裂片狹長圓形,先端鈍尖,全緣或波狀;側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背生于小脈近先端;囊群蓋圓腎形,褐色,邊緣較薄,常向上反折。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400m的山谷林下或溪溝邊。
【化學成份】根莖含綠三叉蕨素 Bp. pp (margaspidinBp. pp)、綿馬酸、白三叉蕨素、黃三叉蕨酸。
【性味】苦;寒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預防流行性感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有清熱解毒的功。用于預防流行性感冒。
【摘錄】《中華本草》
雖然兩色鱗毛蕨有著許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食用的。我們要針對用者的自身情況來酌情用藥。希望大家不要胡亂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黑色鱗毛蕨根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藥材,它是一個能夠制作藥膳,同時能夠制作藥品,而且黑色鱗毛蕨根的使用方法也比較廣泛,在選擇時也可以放心進行,接下來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來源】為鱗毛蕨科植物 黑色鱗毛蕨 的 根莖 。
【原形態(tài)】黑色鱗毛蕨,又名:黑足鱗毛蕨、小葉山雞尾巴草。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溪旁、林下及石壁的裂縫中。分布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廣東等地。
【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毒瘡潰爛,久不收口,根莖去鱗毛加白糖搗爛敷患處。"
【摘錄】《*辭典》
以上就是關于黑色鱗毛蕨根的藥用價值的一個簡單的介紹,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利用黑色鱗毛蕨根治療疾病,可以不用擔心副作用。所以黑色鱗毛蕨根治療疾病就是一種效果好且實在的治療方法,因此在臨床中也得到了一個很廣泛的利用。
多鱗鱗毛蕨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多鱗鱗毛蕨的用途越來越多,關于多鱗鱗毛蕨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英文名】Barbate Wood Fern
【別名】芒齒鱗毛蕨 、髯毛鱗毛蕨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多鱗鱗毛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60-80cm。根莖短而斜生,連同葉柄基部密被紅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和纖維狀鱗毛。葉簇生;葉柄長20-30cm,向上被棕色、纖維狀鱗片;葉片卵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鈍尖頭,基部不縮狹,三回羽狀淺裂;側生羽片20對以上,披針形,鈍尖頭,具短柄,二回羽裂;小羽片約20對,長圓形,先端圓鈍,基部與羽軸合生,羽狀深裂或半裂,邊緣具三角形尖牙齒,干后常反折,葉軸、羽軸及小羽軸均被棕色、纖維狀和披針形鱗片;葉脈兩面明顯。孢子囊群背生于小羽軸兩側,每裂片1個;囊群蓋腎形,紅棕色,常早落。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600-4700m的山坡灌木叢下或草地。
【性味】苦;微寒;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驅蟲;解毒。主腸寄生蟲??;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5-15g,水煎服。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莖:用于驅蟲。
【摘錄】《中華本草》
知道了多鱗鱗毛蕨的功效和作用等,對于廣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覺自己需要的話,不妨在平時的時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況。不過為了保證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請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才可以得到它預期的效果。
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加大,養(yǎng)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中醫(yī),還有經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比如說貫眾葉溪邊蕨,那么貫眾葉溪邊蕨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英文名】cyrtomioides Stegnogramma
【別名】乳雞藤、小狗雞子
【來源】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貫眾葉溪邊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植株高22-35cm。根莖短而直立,疏被有毛的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0-18cm,禾稈色,基部密被多細胞透明的長毛,向上略有短毛;葉片草質,披針形,長15-25cm,寬4-7cm,上邊沿葉脈被疏針狀毛,下面被密短毛,先端漸尖,一回羽狀;羽片開展,無柄,向上多少與葉軸合生,先端鈍,基部1對羽片縮短,中部的長2-3.5cm,寬約1.5cm,全緣或淺波狀;羽軸下面隆起,上面有1條淺縱溝,密被針狀毛;葉脈3-5對,斜上,側脈分叉,相鄰兩組葉脈間的基部1對側脈在中脈兩側連成三角形網眼,基部1對出自中脈基部以上,上部葉脈伸達葉邊。孢子囊群線形,背生于側脈上;無囊群蓋,孢子囊頂部有少數(shù)直立的短剛毛。孢子橢圓形,單裂縫。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m的灌木叢中。
【性味】甘;苦;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平肝潛陽。主眩暈;心煩失眠;盜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用于內傷、暈眩癥。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貫眾葉溪邊蕨在一些疾病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藥貫眾葉溪邊蕨的食用也要根據(jù)各自的身體狀況決定,切記不要盲目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