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對于養(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川烏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各種中藥方劑都有自己獨特的功效,在電視上大家應該都看過關于中藥方劑的介紹,它能夠很好的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中藥方劑川烏丸的作用。
【處方】川烏、當歸、杜仲、骨碎補、五靈脂各等分。
【制法】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男女腰腳滯重。
【用法用量】空心酒送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三
【處方】川烏頭2兩(去皮,切碎,以大豆同炒,候豆出汗即住),干蝎半兩(微炒)。
【制法】上為細末,以釅醋1中盞,煎熬成膏,可丸即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風痹,榮衛(wèi)不行,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十九,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五
【處方】川烏頭4兩(清白者,去皮臍,研為細末),韭菜(洗過,風干,取自然汁)。
【制法】攪和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一切頭風。
【用法用量】每服4丸,漸加至7-8丸;臨睡用冷茶清送下。
【注意】忌魚腥。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六引《鮑氏肘后方》
【處方】川烏(略炮)1兩,草烏(略炒)1兩,五靈脂(去石)1兩,土茴香1兩(略炒),黑豆4兩(炒,焙干;以上同為末,分2處),赤土(細研,礬朱是也),百草霜。
【制法】上將前5味藥末1半,以赤土細末三分之一。同和令勻,以米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又將藥末1半,以百草霜末三分之一,同和令勻,亦以米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腳氣疼,不能行步。
【用法用量】如腳氣,以紅丸者15粒,黑丸者5粒,并作1服,食前用松節(jié)、木瓜、赤芍藥煎湯送下;入少甘草同煎尤佳。如風氣,以黑丸15粒,紅丸者5粒,同1服,食前茶清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四三
【處方】大川烏(去皮尖)1兩,木鱉子(去殼)1兩,當歸1兩,赤芍藥1兩,蘇木1兩,獨活1兩,羌活1兩,沒藥(另研)1兩,五靈脂(去沙,微炒)1兩,穿山甲(蛤粉炒)1兩。
【制法】上藥各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活經絡。主發(fā)背。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酒送下。
【摘錄】《外科精要》卷下
【處方】沒藥半兩(為細末),川烏4兩(去皮尖,切作片子,分兩處,將一處用齏汁于砂石器內煮腐,取腐和后藥,不用汁。如無川烏,草烏頭亦得),麝香1錢(別研)。
【制法】上為末,杵爛川烏為丸,如雞頭子大,以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一切風疾,并腳氣,腰痛,婦人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1丸至2丸,如風疾,食后茶、酒任下;腳氣,木瓜煎酒下;腰痛,核桃酒送下;頭風,嚼生蔥茶送下;婦人赤白帶下,艾醋湯送下;軟風,金銀花煎酒送下;早晚進2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六引《衛(wèi)生家寶》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川烏丸的作用與功效已經有所了解了,也讓我們?yōu)楣湃肆粝碌呢敻桓械襟@嘆。
yS630.Com相關推薦
川烏粥這個方子傳承了數千年,所以他能夠流傳到至今而且還在中醫(yī)中還能夠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可見其療效是多么的好。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
【別名】烏頭粥
【處方】川烏(生,去皮尖,為末)。
【功能主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手足四肢不遂,痛重不能舉。
【用法用量】烏頭粥(《普濟方》卷一八五)。
【各家論述】1.《本事》: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遂,痛重不能舉者。有此證預防服之。左氏云:風淫末疾,謂四肢為四末也。脾主四肢,風邪客于肝,則淫脾,脾為肝克,故疾在四末。谷氣能引風溫之藥徑入脾經,故四肢得安,此湯劑極有力。予嘗制此方,以授人服者良驗。
【摘錄】《本事》卷三
川烏粥的作用很多,對于一些病癥真的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大家在服用的時候還是要多了解一些,看看自己是不是適合吃,避免造成身體不適。
導讀:中藥川烏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川烏的功效與作用、川烏圖片、川烏的藥用價值、川烏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川烏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川烏簡介川烏圖片川烏的功效與作用川烏的藥用價值川烏的用法與用量川烏的副作用川烏的配伍應用川烏簡介
川烏,藥用部分為毛茛科植物卡氏烏頭的母根。一般于栽培第二年6月中旬采挖,除去地上莖葉,吸取泥沙,將母根與子根分開,母根曬干后稱為川烏。
根呈不規(guī)則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cm,直徑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后的痕跡。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huán)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麻舌。性熱,味辛、苦;有大毒。
川烏圖片
川烏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1、《神農本草經》: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
2、《長沙藥解》:烏頭,溫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開通關腠,驅逐寒濕之力甚捷,凡歷節(jié)、腳氣、寒疝、冷積、心腹疼痛之類并有良功。
川烏的藥用價值
1、用于風寒濕痹。
治寒濕頭痛、身痛、歷節(jié)疼痛、不可屈伸者,常與麻黃、白芍、黃芪等同用,如烏頭湯。若治中風手足不仁、筋脈痙攣,常與乳香、沒藥、地龍等配伍,如小活絡丹。治痹痛,不僅內服,也可外敷,如《太平圣惠方》治腰腳冷痹疼痛,川烏為末,用醋調教貼。
2、用于諸寒疼痛、跌打損傷、麻醉止痛
本品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若治寒疝腹痛,手足厥冷,單用本品濃煎加蜂蜜服,即《金匱要略》大烏頭煎;若陰寒內盛所致心腹冷痛,可與附子、干姜、蜀椒等配伍,如《金廈要略》烏頭赤石脂丸;治外傷瘀痛,常與乳香、沒藥、三七等活血化瘀藥同用;取其麻醉止痛作用,可做手術麻醉用藥,多與蟾酥、生南星、生半夏的功效與作用等同用,如外敷麻藥方。
3、治寒濕陰疽
借用本品辛散熱勝寒濕之性,外用能消腫潰堅、祛腐,用治寒濕陰疽,以堅腫不潰或潰后頑腐不化者為宜。如《外科正宗》四虎散,治陰疽腫硬,可與天南星、半夏、狼毒為末,豬腦搗敷。若配伍清熱解毒之品,可用治一切癰疽腫毒。
4、用于凍結肩
以川草烏、樟腦各90g,研細末,每次以適量藥末加老陳胎調敷患處,1日1次,治療凍結肩(肩關節(jié)周圍炎)35例,一般3次即可見效,結果治愈22例,顯效8例,好轉4例,無效1例。
此外,川烏也可用治卒中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痰氣上壅,喉中喘嗚者。如三生飲,以生川烏與生附子、生南星及木香同用。
川烏的用法與用量
一般炮制后用。內服:煎湯,3~9g;研末,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川烏的副作用
烏頭的毒性成分主要為烏頭堿,若經炮制與較長時間高熱煎煮后,可分解烏頭堿而使毒性降低。烏頭堿0.2mg口服均易中毒,會出現唇舌、手足發(fā)麻,運動失靈,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及呼吸麻痹而死亡。
川烏的配伍應用
1、與麻黃、芍藥、甘草等同用,用于寒濕侵襲,歷節(jié)疼痛,不可屈伸者。
2、與赤石脂、干姜、蜀椒等同用,用于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
3、與自然銅、地龍、烏藥等同用,用于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腫疼痛者。
以上就是一些川烏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首烏丸的功效與作用
1、首烏丸有延緩衰老的功效與作用
實驗證明,何首烏及其制劑能延長二倍體細胞的生長周期,使細胞發(fā)育旺盛,壽命延長。首烏煎劑能顯著降低老年大鼠血漿和肝臟過氧化脂質,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影響血液流變學指標,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也有較好的清除作用,顯示首烏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首烏提取物能促進胸腺細胞增生,延緩年齡退化性萎縮,有明顯的促進細胞免疫和調節(jié)體液免疫的作用,增強機體的抵抗能力,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2、首烏丸有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首烏煎劑能顯著降低血漿膽固醇、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的含量,說明何首烏能降低血脂,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fā)展。
3、首烏丸有補肝腎的功效與作用
首烏丸的功效是補肝腎,強筋骨,烏須發(fā),該藥是中成藥,成分含有制何首烏、地黃、牛膝、桑椹、女貞子、墨旱蓮、桑葉、黑芝麻、菟絲子、金櫻子等13味。可以補肝腎,強筋骨,烏須發(fā)。用于肝腎兩虛,頭暈目花,耳鳴,腰酸肢麻,須發(fā)早白。
所謂須發(fā)早白,常見的就是我們俗說的少白頭。一般來說,青少年頭發(fā)應該是黑色,可是由于遺傳等原因,很多人可能在十幾歲就頭發(fā)變白。對于少白頭的少年來說,這樣是很影響形象的。很多人的選擇是染發(fā),但是經常染發(fā)危害很大,不建議大家經常使用。首烏丸中含有何首烏,各代藥典對首烏治療白發(fā)均有記載,何首烏治療白發(fā)的效果為歷代醫(yī)學大家所公認。
首烏丸的藥用方法
處方:制何首烏360g,地黃20g,牛膝(酒制)40g,桑椹70g,女貞子(酒制)40g,墨旱蓮48g,桑葉(制)40g,黑芝麻16g,菟絲子(酒蒸)80g,金櫻子70g,補骨脂(鹽炒)40g,豨薟草(制)80g,金銀花(制)20g。
性狀:為黑色的水蜜丸;味甜、微苦。
炮制:上十三味,除桑椹、墨旱蓮和金櫻子外,其余制何首烏等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桑椹和金櫻子分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靜置12小時,取上清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約為。135的清膏;墨旱蓮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并煎液,靜置12小時,取上清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約為1.38的清膏。取上述細粉,將桑椹清膏、金櫻子清膏、部分墨旱蓮清膏、10g煉蜜和適量水混勻,用混合液泛丸,稍干后用剩余的墨旱蓮清膏和10g煉蜜的混合液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烏須發(fā)。
首烏丸吃多久有效呢
首烏丸的主要作用成份為何首烏,現代研究表明,何首烏含有豐富的卵磷脂?,F代藥理研究還證實,首烏丸具有延緩衰老、調節(jié)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那么,首烏丸吃多久有效?
首烏丸為黑色的水蜜丸;味甜、微苦。在臨床上主要用于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軟疼痛,頭暈眼花,耳鳴耳聾,早白,各種脫發(fā)等;亦用于老年人的腰腿痛及高脂血癥。
首烏丸是由制何首烏、地黃、牛膝(酒炙)、桑椹、女貞子(酒制)、墨旱蓮、桑葉(制)、黑芝麻、莬絲子(酒蒸)、金櫻子、補骨脂(鹽炒)、豨薟草(制)、金銀花(制)。研制而成的。具有很好的補肝腎,強筋骨,烏須發(fā)功效。
據醫(yī)師的建議,首烏丸一般需要療程用藥,才會有效。療程是針對病情經用藥多長時間后所達到何種程度,然后再決定新的治療方案。稱為一個療程。療程的長短是根據臨床經驗來確定,一個療程治療后根據情況調整藥物,要根據病情情況停藥。
川烏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方劑,但是不經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于川烏散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川烏散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處方】川烏半兩,草烏頭半兩,藿香葉半兩,川芎半兩,甘草半兩,白芷半兩,川蝎半兩,雄黃6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偏正頭痛,傷寒冷,打撲折碎破傷風,頭面虛腫,嘔逆惡心。
【用法用量】每服1錢,入好茶半錢,百沸湯點,趁熱服之。如破傷風,每用大半錢,以蔥白3寸,細嚼,滾熱酒大半碗調服。甚者,如人行5里,再1服即愈。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五
【處方】川烏、螟蛉窠土各等分。
【功能主治】癰腫初發(fā)。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醋調服,未結則散,已結則潰。
【摘錄】《直指》卷二十二
【處方】川烏(煨)、細辛、川芎、防風、生地、當歸、烏藥、甘草、人參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目有白星散亂,頭昏眼花黑暗,屬于氣血衰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酒送下。
【摘錄】《異授眼科》
【處方】川烏、天麻、南星(姜湯泡)、半夏(姜湯泡)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破傷風欲死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黑豆淋酒調下,仍飲酒1-2盞。
【摘錄】《濟陽綱目》卷八十五
【處方】真川烏(生)1分,全蝎半分,木香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驅風回陽。主慢脾風。
【用法用量】每服3字,加生姜4片,煎取其半,旋滴入口中。
【摘錄】《直指小兒》卷二
【處方】防風、白附子、北細辛、白茯苓、川烏、菖蒲、干姜、香白芷、川芎、甘草節(jié)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腦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嚼生蔥,食后白湯調下。
【摘錄】《得效》卷十
【處方】大川烏、草果子、干姜、良姜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虛瘧。
【用法用量】加大棗7個,生姜7片,水煎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二
大家現在明白了川烏散的作用了吧,不過該藥并不適用于所有病癥,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使用川烏散治療疾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藥物的正確使用,以免給身體帶來不適。
中藥川烏頭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是很熟悉了。但實際上,了解中藥川烏頭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別名】川烏(《金匱要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 烏頭 (栽培品)的 塊根 。夏至至小暑間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莖葉,然后將子根摘下,與母根分開,抖凈泥土,曬干。
【原形態(tài)】烏頭(《本經》)
【生境分布】主要栽培于四川、陜西。野生種分布遼寧、河南、山東、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廣西、云南等地。
【性狀】干燥的子根,圓錐形,長1.5~3厘米;直徑1.5~2厘米。表面灰褐色,有細的縱皺紋,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側邊常留有自母根摘寓的痕跡,下端尖,周圍有數個瘤狀隆起的支根,習稱"釘角"。質堅實,難折斷,斷面外層褐色,內面為灰白色,粉性,橫切面有一多角形環(huán)紋。無臭,味辛辣而麻舌。
【炮制】生川烏:揀去雜質,洗凈灰屑,曬干。制川烏:取凈川烏,用涼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漂至口嘗僅稍留麻辣感時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烏熟透,內無白心為度,除去甘草、黑豆,曬晾,悶潤后切片,曬干(每川烏100斤,用甘草6斤,黑豆10斤)。
【性味】辛,熱,有毒。
【歸經】①《要藥分劑》:"入髀、命門二經。"
【功能主治】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治風寒濕痹,歷節(jié)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陰虛陽盛,熱證疼痛及孕婦忌服。
【附方】①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川烏(生,去皮尖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藥末四錢,同米用漫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腳許,蜜三大匙,攪勻,空腹啜之,溫為佳,如是中濕,更入薏苡仁末二錢,增米作一中碗服。(《本事方》川烏粥法)
【臨床應用】 用于粘膜表面麻醉: 根據烏頭的理化特性及麻醉目的,制成不同劑型應用。㈠10%烏頭酒精浸出液:選取個大質好的生川烏磨成細粉,按10%比例浸入70%酒精中,24小時過濾備用(宜新鮮配制,使用時間不超過1個月)。主要用于鼻腔及口腔粘膜。用時以棉片浸濕稍擰干,貼附于需要麻醉的部位,經5~10分鐘即可手術。㈡烏頭酒精稀釋液:以10%烏頭酒精加入蒸餾水或鹽水配制成1.25%稀釋液(新鮮配制)。用于眼,氣管、食管表面麻醉,滴眼時患者有輕度疼痛或辣感,頃刻即消失,多能忍受。氣管、食管麻醉按一般麻醉方法進行。5~10分鐘后可施行手術。㈢烏頭葡萄糖粉:以極細的烏頭粉1分與葡萄糖粉9分混合即得.其麻醉效力較浸出液強大,不易失效。在食管鏡、直達喉鏡檢壹時,以粉末置于鏡上漸漸吞咽,麻醉效果頗佳。在鼻腔與口腔應用時,可用濕鹽水棉片或棉棒蘸藥粉直接涂于局部粘膜。對時間較長的眼部手術,也可將粉末少許撒于下瞼結膜穹窿部,待其自溶。5~10分鐘后可施行手術。使用上述三種劑型共觀察138例,麻醉有效率達97.1%,其中85.5%手術中完全無痛,10.1%手術中有輕度疼痛而能順利完成手術,1.4%在手術中較疼痛但仍能堅持完成手術。無效病例中以角膜異物最多,可能系麻醉深度不夠,角膜感覺較其它組織敏感之故。應用中無1例發(fā)生不良反應。
【備注】川烏頭與草烏頭,在明代以前多統稱為烏頭。至《本草綱目》始明確區(qū)分,云:"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者是也。"此說與目前商品川烏頭、草烏頭的來源基本符合。但川烏頭之栽培,始見于《本草圖經》,故宋以前所稱之川烏頭,似亦屬野生之烏頭。參見"草烏頭"條。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侯寧極《藥譜》《綱目》: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為烏頭,冬則生子已成,故曰冬采為附子。其天雄、烏喙、側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數物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者是也。故曰其汁煎為射罔。弘景不知烏頭有二,以附子之烏頭注射罔之烏頭,遂致諸家疑貳。川烏頭與草烏頭,在明代以前多統稱為烏頭。至《本草
通過上面的詳細介紹,我們很好地了解到了中藥川烏頭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川烏草烏是一種偏方,但還有一些人不是很了解的,川烏草烏是日常生活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食療偏方,對健康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同時有著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下面就來詳細說明一下。
川烏草烏
【來源】外治方
【原料】川烏、草烏、樟腦各90克。
【制法】共研末,裝瓶備用。根據疼痛部位大小取藥末適量,用老陳醋或一般食醋調成糊狀,均勻敷于壓痛點上,厚約0.5厘米,外裹紗布,并用熱水袋敷30分鐘。每日1次,一般3次即收顯效。
【用法】
【功效】據報道,用本方治療凍結肩(即肩周炎)35例,治愈22例,顯效8例,好轉4例,無效1例。
通過以上的說明,對川烏草烏也有了一些了解,因此我們在吃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進行選擇,適量就行,不要每次吃的太多,這樣不利于身體消化,對身體健康也會有一些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