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睆墓胖两瘢P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加減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我們人體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加減五苓散。
【處方】桂木2錢,白術2錢,茅術2錢,砂殼1錢半,云苓皮4錢,澤瀉2錢,扁豆殼8錢,豬苓2錢。
【功能主治】溫運脾陽,滲濕利水。主妊娠子腫,濕滯而兼脾虛,肢體面目浮腫,胸悶不食,腰酸腿軟,小便時少,苔白而膩,脈寸滑關濡。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處方】豬苓、澤瀉、白術、茯苓、阿膠(炒)。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尿血。
【用法用量】每服4錢,用車前子、白茅根濃煎,溫服。
【摘錄】《濟陰綱目》卷九
【處方】人參、白術、赤茯苓、香薷、澤瀉、豬苓、蓮肉、麥冬(去心)各等分。
【功能主治】心經伏暑,小便赤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五十七
【別名】五苓散
【處方】赤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澤瀉、白術、茵陳各等分。
【功能主治】飲酒、伏暑,郁發(fā)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五苓散(《丹溪心法》卷三)。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加減五苓湯”。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六引《濟生》
【處方】木豬苓7錢,白茯苓7錢,白術7錢,板桂7錢,澤瀉1兩,南木香3錢,丁香3錢,沉香3錢,檳榔3錢,白豆蔻3錢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腫疾。
【用法用量】每服1錢半,煎白樟柳湯,空心溫點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四
【處方】豬苓、澤瀉、白術、茯苓、肉桂少許。
【功能主治】分理陰陽。主小兒吐瀉。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同煎服。
【摘錄】《痘疹金鏡錄》卷一
【處方】沉香、檀香、生熟、地黃、升麻、干葛、芍藥、黃耆、黃芩、羚羊角、犀角、連翹、甘草、防風各等分。
【功能主治】惡瘡項上有癭,及漏瘡。一切膿皰、熱瘡及發(fā)背。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白水煎服;仍煎服何首烏散。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五引《百一》
【處方】豬苓1錢,澤瀉1錢,白術1錢,茯苓1錢,肉桂1錢,車前子1錢,木通1錢,枳殼1錢,檳榔1錢,甘草1錢,滑石1錢,燈心19莖。
【功能主治】初產,生2日艱難者。
【用法用量】長流水順取煎服,連進。以生為度。
【摘錄】《萬氏女科》卷二
【處方】白術2兩、茯苓1兩、澤瀉3錢、薏仁3錢、豨薟草3錢、肉桂3錢。
【功能主治】腎疸,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不得臥。陰疸,手足皆冷,顏色晦暗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七
【處方】茯苓3錢,黃柏3錢,鹽澤瀉3錢,車前子4錢(炒),瞿麥3錢,人中白5錢,甘草梢2錢,扁蓄3錢,木通3錢,豬苓4錢,桂心2錢。
【功能主治】淋證輕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此方用豬苓、茯苓甘淡利濕,瞿麥、扁蓄利水通淋;木通、車前引熱下行,黃柏清下焦之熱,澤瀉能降濁瀉濕,桂心使氣化能出,草梢止莖中之痛,人中白為清熱之圣藥,用以清膀胱之熱,從其類也,能引諸藥直入膀胱,將濕熱掃蕩而去,此方用此一味,則畫龍而點睛矣。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五
【處方】留白廣皮3兩(炒),蒼術4兩(炒黃),白術5兩(炒黃),白茯苓6兩(焙),甘草2兩(炙),白扁豆6兩(炒黃),澤瀉2兩(炒),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脾虛濕熱作瀉。
【用法用量】每用黑沙糖調,煨姜湯下。
【摘錄】《馮氏錦囊·雜癥》卷五
像加減五苓散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過反復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yS630.Com相關推薦
導讀: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五苓散,中成藥名。那么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方劑名】
五苓散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茯苓180g、澤瀉300g、豬苓180g、肉桂120g、白術(炒)180g。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xiàn)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欽開水,汗出愈?;蜃鳒珓宸?。
【方歌】
五苓散用豬茯苓,澤瀉白術桂枝應,利水滲濕又化氣,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解】
本方證為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外有太陽表邪未解,故發(fā)熱頭痛,苔白脈浮;邪熱內傳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煩渴飲水;由于水蓄于內,不得輸布,故水人即吐,即為水逆證。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走腸間,而為泄瀉;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水飲內停,亦可成為痰飲證,痰飲內停于下,故臍下動悸;痰飲上逆,則吐涎沫;氣化不利,阻礙清陽,故頭眩;痰飲凌肺,則短氣而咳。以上所治雖臨床表現(xiàn)不一,但病機都是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主證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滲濕,通陽化氣,兼解表邪。方中重用澤瀉,利水滲濕,為君藥。茯苓、豬苓甘淡利水,健脾滲濕,共為臣藥。白術健脾祛濕;桂枝助陽化氣,解表散寒,共為佐藥。五藥合用,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飲自除。
【功效與作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外感風寒,水濕內停證小便不利,頭痛發(fā)熱,煩渴欲飲,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
3、痰飲內停證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臨床運用】
1、本方為化氣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腎炎、心臟病、肝硬化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盛者。
【加減化裁】
若兼氣滯腹脹者,加陳皮、枳殼等以理氣消脹;若水腫甚者,加車前子、大腹皮、桑白皮、陳皮等以增強利水消腫之功;若泄瀉清稀如水,可加山藥、薏苡仁、葛根等以健脾滲濕止瀉。[3]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使用注意】
1、入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文獻摘要】
1、《醫(yī)方考》:茯苓、豬苓、澤瀉、白術,雖有或潤或燥之殊,然其為淡則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熱,辛熱則能化氣。
2、《古今名醫(yī)方論》引趙羽皇: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水飲之首劑也。方用白術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以上就是五苓散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見過五苓散這種中藥,這種中藥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有很多人會出去吃這種重要的方式用來減肥,其實這種中藥的減肥方式是有很多副作用的,因為是藥三分毒,而且他對于我們一些外傷感冒傷風感冒之類的都會有效果,那么五苓散的主要功效是什么呢?
五苓散是一種國家基本類目的中草藥,是一種十分常見的中成藥。五苓散的作用是什么豐富的,主要是用于治療化氣利水、健脾祛濕。還可以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傷風頭痛、發(fā)熱發(fā)燒、體內急火的病癥。所以五苓散的作用在很多的中醫(yī)藥成分中是非常重視的。
五苓散標準配方
五苓散的標準配方是十分簡單的,只需要五味的中草藥成分,主要就包括:茯苓180g、澤瀉300g、豬苓180g、肉桂120g、白術180g。這個就組成了五苓散的標準配方了。
五苓散的作用與功效
1、五苓散可以有淡滲利水的功效,能夠有效的治療因為水濕內停和小便不通的癥狀。有效的給患者緩解由于以上的病癥帶來的身體不適,提高身體機能的免疫能力,所以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
2、因為五苓散是由五味中草藥組成的,所以五苓散的功效是很多的,它能夠把所有的中藥成分完全的發(fā)揮出來。所以對于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的功效是十分顯著的。不僅如此,還能夠治療全身水腫和過度肥胖所帶來的病癥。
3、五苓散還可以除去身體中多余的水分,然后起到緊致肌膚的作用。還有行氣利水、祛濕和胃的作用。對于調節(jié)身體來說是有很好的療效的。
五苓散的服用禁忌
任何一種中成藥都有它獨特的功效,都需要依據自己的病情去選擇合適的,對應的藥物。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病情,然后方能用藥。所以雖然五苓散的功效很多,我們也應該知道五苓散的服用禁忌有哪些。
具體來說五苓散的功效是幫助人體治療濕氣和解風寒的作用比較大。所以如果是老年人的話建議還是需要適量的服用哦,因為老年人大多都是比較陰虛火旺。所以就要慎用五苓散,不然以免會造成不好的后果。
還有一些老人因為腎氣不足、腰膝疼痛、四肢無力、尿頻尿急的也要禁忌服用五苓散。還有那些體質虛弱的人和剛剛懷孕的孕婦,需要在醫(yī)師的叮囑下才能服用五苓散。切忌不可以亂服用而導致不好的情況發(fā)生,任何藥物都是有它特定的人群的,所以一定要按照服藥規(guī)則。
最近食用中藥方劑的人開始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辰砂五苓散,那么辰砂五苓散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話,就來看一看下面這篇文章吧。
【處方】辰砂(研)、白術(去蘆)、豬苓(去黑皮)、澤瀉(洗)、赤茯苓(去皮),各十二兩。肉桂(去粗皮)八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表里末解,頭痛發(fā)熱,心胸郁悶,唇口干焦,神思昏沉,狂言譫語,如見神鬼,及治瘴瘧煩悶未省者。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沸湯點服,不拘時。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苓砂散
【處方】辰砂(研)12兩,白術(去蘆)12兩,木豬苓(去黑皮)12兩,澤瀉(洗,銼)12兩,赤茯苓(去皮)12兩,肉桂(去粗皮)8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清導小便。主傷寒表里未解,頭痛發(fā)熱,心胸郁悶,唇口干焦,神思昏沉,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及瘴瘧煩悶未省者;中暑發(fā)渴,小便赤澀,五心煩熱,焦躁多哭,咬牙上竄,欲為驚狀。小兒邪熱在心之夜啼證。
【用法用量】苓砂散(《衛(wèi)生總微》卷七)。本方方名,《永類鈐方》引作“朱砂五苓散”。
【摘錄】《局方》卷二(寶慶新增方)
【處方】辰砂(另乳)、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肉桂、炒芩、黃連(炒)。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退心經火邪,利小便。主麻退之后,余熱未盡,熱乘于心,日夜煩躁,狂言妄語,人事不清。
【用法用量】燈心湯下。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一
【處方】五冬散加辰砂、滑石、木通。
【功能主治】分陰陽,利水道。主熱瀉煩譫。
【用法用量】燈心湯為引。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辰砂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辰砂五苓散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
許多喜歡養(yǎng)生的人士都知道加味五苓散,但是你們知道怎樣正確的利用加味五苓散嗎?加味五苓散的功效有哪些呢,不太清楚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
【處方】漂白術2錢,白云苓2錢,結豬苓2錢,宣澤瀉2錢,青化桂1錢,藿香梗1錢,宣木瓜1錢,西砂仁1錢。
【功能主治】暑月不慎口腹,過食生冷瓜果,涼茶冷水,以致寒涼傷臟,而為嘔吐、瀉利、腹痛。
【用法用量】生姜1片,大棗1枚,燈心10莖為引,水煎,熱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二
【處方】赤苓2錢,豬苓2錢,澤瀉2錢,茅術1錢半,桂枝木(黃連水炒)1錢,青木香1錢半,滑石3錢,甘草1錢,車前仁2錢。
【功能主治】燥濕行水。主轉胞。妊娠小便不通,胸中痞悶,頭重而痛,苔白膩,脈濡,兩尺微滑,屬濕熱而偏濕盛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處方】山茵陳1錢,山梔子1錢,白術赤7分,茯苓7分,豬苓7分,澤瀉7分,黃連7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濕熱郁滯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用水2盞,加燈草10根,煎8分,食遠溫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十八
【處方】豬苓、澤瀉、白術(去蘆)、赤茯苓(去皮)、肉桂、當歸、枳殼、牛膝(去蘆)、木通各等分,甘草梢減半。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虛寒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燈心1團,水煎,空心服。
【摘錄】《回春》卷四
【處方】五苓散加羌活。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解表滲利。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痛發(fā)渴。
【用法用量】每服2錢,白湯調下,日3服;或以水煎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金鈴子、白術(土炒)、澤瀉、木通、茴香(炒)、赤茯苓、橘核仁、肉桂、檳榔、豬苓。
【功能主治】陰腫。心熱移于小腸,外腎膚囊腫痛光亮。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燈心,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四
【處方】桂枝、白術、茯苓、豬苓、澤瀉、桃仁、黑白丑。
【功能主治】溫化活血利水。主膨脹,腹脹大如鼓,腹筋起,二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本方為溫化活血利水之劑。以桂枝合苓術豬澤利水,合桃仁活血通瘀,合二丑溫中攻下,共奏理氣活血逐水之功。
【摘錄】《雜病證治新義》
【處方】白術3錢,茯苓皮3錢,豬苓2錢,澤瀉1錢半,肉桂1錢,生姜皮1錢,五加皮2錢,炒遠志1錢半。
【功能主治】溫化行水。主妊娠子癇。懷孕數月,因陽虛濕泛,致面浮肢腫,氣促尿短,心累神倦,發(fā)病時驟然昏昧,不知人事,牙關緊閉,有時抽搐,舌淡苔白,或微有紫色,脈滑重按無力。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處方】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肉桂、木通、枳殼、檳榔、甘草、滑石、川芎、當歸尾、香附。
【功能主治】難產,因腹有積水,滲入胞中,致臨產而去水不止,惡露不下者。
【摘錄】《顧氏醫(yī)徑》卷四
【處方】白術、茯苓、澤瀉、豬苓、肉桂、木通、瞿麥、腹皮、滑石、甘草。
【功能主治】疹后瀉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豬苓1兩,赤茯苓1兩,白術1兩,澤瀉1兩,木香3錢,沉香3錢,檳榔3錢,白豆蔻1錢,縮砂仁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腫滿,因積而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煎樟柳、木通、燈心湯調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六
【處方】赤茯苓(去皮)1兩,澤瀉1兩,木豬苓(去皮)1兩,肉桂(不見火)1兩,白術1兩,車前子半兩。
【功能主治】伏暑熱氣,及胃濕泄瀉注下,或煩或渴,或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方類聚》引作“加味五苓湯”。
【摘錄】《濟生》卷五
【處方】白術1兩半(炒),厚樸1兩半(制),干姜1兩半,豬苓1兩半,茯苓3兩,澤瀉1兩半,肉桂1兩半(去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寒濕發(fā)黃,腹?jié)M疼痛,脈緊細者。
【用法用量】用茵陳1錢半,水煎3錢,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寒濕內滯,脾弱不能健運,而郁遏成黃,故腹中滿悶,疼痛不己焉,白術健脾元以燥濕,厚樸散腹?jié)M以除悶,干姜溫中氣散寒,肉桂暖營血散寒,豬苓通利三焦,茯苓滲利脾肺,澤瀉通利膀胱以退黃也。使?jié)窕?,則小便清利,而腹?jié)M無不退,疼痛無不除,何陰黃之足慮哉?復用茵陳汁清濕熱退黃疸,且以防姜、桂之僭上也。此溫中滲濕之劑,為寒邪郁濕發(fā)黃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
【處方】白術3錢,茯苓3錢,澤瀉2錢,豬苓2錢,肉桂2錢。
【功能主治】子死腹中;胞衣不下。
【用法用量】半酒半水(水須順流取之),煎就,加樸消4錢,再煎2-3沸,熱服。
【摘錄】《會約》卷十五
【處方】豬苓1錢,澤瀉1錢,白術1錢,茯苓1錢,桂1錢,桃仁(去皮尖)2錢,紅花2錢。
【功能主治】婦人產后惡露不來,敗血停滯,閉塞水瀆,小便不通,其癥小腹脹滿刺痛,乍寒乍熱,煩悶不安。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萬氏女科》卷三
通過小編介紹的加味五苓散的詳解,大家是不是對加味五苓散更有了解了呢?如果沒有很了解的話,大家可以多看幾遍哦,加味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還有很多,適量的服用還是挺好的,可以使身體更健康呢。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加減五積散。
【處方】陳皮3兩(去白),桔梗6兩(去蘆),枳殼3兩(去瓤),蒼術(洗去皮,泔浸1宿)12兩,白芍藥1兩半,白芷1兩半,川芎1兩半,當歸(去蘆,酒浸1宿)1兩半,肉桂(去粗皮)1兩半,半夏(湯泡7次)1兩半,白茯苓(去粗皮)1兩半,厚樸(去粗皮,姜制)2兩,干姜(炮)2兩,五加皮2兩,甘草1兩半,木瓜3兩,牛膝3兩,茱萸3兩,真川烏1個(生用,帶尖)。
【制法】上(口父)咀,除枳殼、肉桂外,炒黃,攤冷后和勻。
【功能主治】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4錢,加生姜3片,水盞半,無灰酒半杯,同煎至7分,空心服;如用酒浸7日后,早、午、晚各溫飲1杯,尤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九十八引《經驗秘方》
【處方】白芷1錢,當歸1錢,川芎1錢,陳皮1錢,厚樸(姜汁炒)1錢,蒼術(米泔浸)1錢,白芍(炒)1錢,枳殼(麩炒)1錢,桔梗(去蘆)1錢,半夏(姜制)1錢,官桂5分,麻黃8分,甘草3分,羌活、獨活、牛膝。
【功能主治】婦人經行感冒,周身疼痛,手足痹麻,或生寒熱,頭痛目眩。
【用法用量】方中羌活、獨活、牛膝用量原缺。
【摘錄】《回春》卷六
【處方】當歸1錢,白芍1錢,蒼術1錢,麻黃6分,桔梗6分,羌活6分,荊芥6分,甘草6分,陳皮7分,防風7分,厚樸8分,枳殼8分,半夏8分,川芎8分,白芷8分。
【功能主治】外感風寒濕熱,目痛赤腫,太陽疼痛。
【用法用量】加蔥3莖,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六
【處方】茯苓、白芷、半夏、川芎、當歸、陳皮、干姜、甘草、白芍、蒼術、桔梗、桂枝、麻黃、厚樸。
【功能主治】寒濕痛痹,身體煩疼,四肢攣痛,關節(jié)浮腫,痛有定處。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三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紹了關于加減五積散的作用資料,希望對有需要的人有幫助。加減五積散的作用是比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所以說在生活中應該要多去認識一些疾病和藥材,這樣對自己是挺有幫助的。
人們對于健康越來越重視,中藥方劑吃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那么你知道加減胃苓湯是什么嗎?是不是很想多了解一些加減胃苓湯的相關知識呢?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豬苓、澤瀉、赤茯苓、白術、官桂、五加皮、蒼術、陳皮、厚樸、甘草、木通、大腹皮、防風、生姜皮。
【功能主治】瘧后汗出受風,遍身浮腫者。
【用法用量】燈心、生姜為引,取順流水煎服。
【摘錄】《片玉心書》卷五
【處方】蒼術(米泔制)1錢半,陳皮(去白)1錢,厚樸(姜制)8分,豬苓(去皮)1錢,赤茯苓(去皮)1錢,澤瀉1錢,白術(去蘆)1錢,大腹皮6分,神曲(炒)8分,甘草(炙)3分,山楂(去核)7分,香附(姜炒)6分,木瓜1錢,檳榔8分,砂仁7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水腫。
【用法用量】水2鐘,加生姜3片,燈心1團,煎至1鐘,食遠溫服,滓再煎服。
【摘錄】《回春》卷三
【處方】蒼術(米泔制)1錢半,陳皮(去白)1錢,厚樸(姜炒)8分,甘草(炙)3分,豬苓8分,澤瀉1錢,白術(去蘆)1錢,赤茯苓(去皮)1錢,神曲(炒)8分,山楂(去核)7分,砂仁(炒)7分,香附(姜汁炒)6分,檳榔8分,木瓜1錢,大腹皮6分,藿香7分,半夏7分,蘿卜子7分,三棱7分,莪術7分,青皮7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黃胖,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行步倦怠,脈澀而濡。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六
【處方】厚樸、陳皮、豬苓、澤瀉、歸尾、川連、白術、黃芩、白芍、肉豆蔻、地榆、升麻、甘草(一方加粟殼)。
【功能主治】產后飲食冷熱不調,而為痢疾,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處方】茅術2錢,砂仁1錢,扁豆殼4錢,防己2錢,腹皮2錢,生姜皮2錢。
【功能主治】溫胃燥濕利水。主婦人子腫,濕滯兼胃寒,肢體腫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胸悶不欲食,時嘔清水,口淡無味,苔白膩,脈沉。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處方】蒼術1錢5分,陳皮1錢5分,厚樸(姜炒)8分,豬苓2錢,澤瀉2錢,白術1錢5分,白茯苓3錢,藿香3錢,半夏(姜炒)2錢,大腹皮3錢,山楂2錢,蘿卜子3錢,三棱1錢,莪術1錢,青皮1錢,甘草8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黃胖。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行步倦怠,脈澀而遲,或腹有積塊脹滿。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棗2枚,水煎,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豬苓、澤瀉、白術、赤茯苓、官桂、五加皮、厚樸、陳皮、甘草、桑白皮、防風、藁本、羌活、人參。
【功能主治】痘瘡收靨已后,犯有風寒雨濕洗浴,以致四肢頭面浮腫者。
【用法用量】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十二
【處方】厚樸8分,蒼術8分,澤瀉8分,茯苓8分,豬苓8分,陳皮1錢,甘草1錢,白術1錢,黃連1錢,木香3分,檳榔5分。
【功能主治】暴痢赤白相雜,腹痛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用水2鐘,煎服。
【摘錄】《便覽》卷二
通過本文對加減胃苓湯的介紹,我們知道加減胃苓湯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大家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哦!希望介紹的這些加減胃苓湯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yǎng)生!
對于加減槐花散這種方劑,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之后,才可以食用。下面是關于加減槐花散怎么吃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處方】條芩3克 黃連2,4克 槐花(炒)2.1克 枳殼1.5克 升麻3.6克 赤芍藥3克 生地黃2.4克 蒼術4.5克 甘草0.6克 當歸1.5克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涼血止血。治痔漏下血。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七
通過上面對加減槐花散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中醫(yī)方劑非常推崇這話不假,方劑從古代便伴隨人們一直到現(xiàn)在。到了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方劑也被人們研究出來,并且大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非傳統(tǒng)的方劑,不僅天然無公害,而且還有這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呢。
中藥方劑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幾種中草藥按照一定的數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產品。苓術散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嗎?不清楚的話現(xiàn)在就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焦白術3錢,云苓5錢,炒苡仁3錢,橘紅1錢5分,炒冬瓜子2錢,炒五谷蟲1錢5分,炒峽曲1錢5分,車前子2錢,老姜皮3分。
【功能主治】脾虛濕不行,頭面足腫,腹脹。
【用法用量】水煎服。久服方見功效。
【摘錄】《慈航集》卷上
【處方】人參隨便,白術2兩,茯苓1兩半,苡仁(炒)1兩,芡實(炒)1兩,白扁豆(炒)1兩,淮藥(炒)1兩,陳皮5錢,砂仁(炒)7錢,桔梗6錢,神曲(炒)7錢,甘草(炙)4錢,谷蟲4錢,白蓮肉(去心,炒)1兩,陳米(微火炒黃,用水淬,去水再炒)1兩3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飲食過傷,腹脹有積,或起青筋,身體消瘦。
【用法用量】加白糖少許,不時用開水調服。
【摘錄】《會約》卷八
了解了這么多關于苓術散的知識,大家應該大致都清楚了苓術散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生病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巨大的危害,嚴重的可導致身體功能紊亂等問題,中藥方劑在一些疾病上有著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參苓散。
【處方】人參 酸棗仁 白茯苓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睡中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時用米飲調下。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處方】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藿香葉1兩,丁香枝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葛根(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胃氣逆,干嘔惡心。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人參1兩,白茯苓4兩(蒸),蓮肉8兩(去心),薏苡仁6兩(炒),甘草(炙去皮)2兩,芡實粉5兩,砂仁5錢(炒),白扁豆4兩,桔梗(白者)1兩。
【制法】上為末,欲留久,跌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養(yǎng)胃氣。主
【用法用量】方能久貯。每服2錢,米湯或棗湯調下。
【摘錄】《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處方】人參1錢,麻黃1錢,甘草(炙)1錢,款冬花1錢,小半夏(湯浸11次)半錢,葶藶半錢,馬兜鈴3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嗽化痰。主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桑皮湯送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形證論》
【處方】人參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黑豆黃(炒)3分,陳橘皮(去白,姜汁浸1宿,炒)3分,京三棱2兩(以冷水浸令軟,薄切,濕杵碎,焙干,炒),青橘皮(去白,焙)1兩,麥糵(炒)1兩,木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脾臟氣虛,風冷乘之,正氣相擊,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加生姜、鹽少許,沸湯點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五
【處方】人參1分,茯苓1分,甘草(炙)1分,白術1分,黃芩半兩,干葛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吹著,渾身壯熱,頭疼面赤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5分,加生姜1片,大棗半個,煎至4分。通口服之。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九
【處方】人參2分,白術2分,豬苓2分,澤瀉2分,干姜(炮)2分,赤茯苓2錢,木通2錢。
【功能主治】小兒受濕,身痛面浮,發(fā)熱惡風,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入燈心10莖,車前子1撮,水煎,食前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
【處方】人參1分,茯苓1分,白附子(炮)1分,羌活1分,甘草(炙)1分,芍藥1分,白術(水煮)1分,犀角屑半分,京芎半分,藿香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通驚氣。主小兒解顱。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1盞,用少金、銀同薄荷3葉煎至3分,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六引《丁時發(fā)傳》
【處方】人參1錢,茯神1錢,麻黃(去節(jié))半兩,白術2錢,干葛1錢半,白芍藥1錢,升麻1錢,甘草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鎮(zhèn)心,化痰涎。主小兒患驚風,傷寒咳嗽,身熱胸膈下不快,睡臥不安,或疹痘不能勻遍。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5分盞,薄荷1葉,同煮3分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
【處方】人參2兩,茯苓1兩,白術20兩(銼細),桔梗10兩(去蘆),橘紅6兩,香白芷3兩,芍藥1兩,當歸2兩(去蘆頭),川芎1兩半,半夏1兩(湯泡7遍),厚樸2兩(去皮,生姜汁制),官桂(去皮)春夏3兩,秋冬4兩,枳殼4兩(麩炒令黃,同桂舂為末),干姜春夏1兩半,秋冬2兩,麻黃(去根節(jié)),春夏2兩,秋冬3兩,甘草3兩。
【制法】上各凈洗焙干,除芎、桂、枳殼別杵外,諸藥同為粗末。分作6分,于大鐵鍋內以文武火炒令微赤黃為度,不可令焦,須攪勻取出,以凈紙襯安板床上侯冷,勿令侵塵土,入前枳殼,官桂,川芎和勻,杵為細末。
【功能主治】傷寒,百節(jié)疼,一切虛勞氣痰。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3片,蔥2寸,同煎7分,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一引何伯應方
【處方】人參(去蘆)1分,茯苓1分,白附子1分,羌活(去蘆)1分,白術1分,肉桂1錢,犀角(鎊屑)1錢,藿香(去土)1錢,川芎1錢,芍藥1錢,甘草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風冷,脾胃不調,一切吐瀉。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金銀薄荷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人參(去蘆)半兩,茯苓(去黑皮)半兩,甘草1分(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忽作驚狀,目上視,手足強,未可取驚藥,宜先與此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1錢,空腹溫湯調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五
【處方】人參半兩,茯苓半兩,山藥半兩,干草半兩,麥門冬半兩,黑附子(炮,凈)半兩,桔梗半兩,甘草(炙)半兩,蓮子心1錢,木香(不見火)1錢,藿香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1錢,紫蘇米飲調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
【處方】人參1兩,茯苓1兩,川芎1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黃耆半兩,青皮(去白)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因積成疳,久致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小盞,煎3-5分,去滓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莊氏家傳》
【處方】白術半兩,人參(去蘆頭)1分,茯苓(去皮)1分,紫蘇子1分,甘草(炙)1分,木香半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常服養(yǎng)氣安神,益胃。主胃氣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錢,濃煎棗湯調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惠眼觀證》
【處方】酸棗仁(炒,去衣)、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睡中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食遠米飲調下。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五十一
看了上文對于參苓散的介紹,我們對于參苓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內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
桂苓散怎么吃?桂苓散雖為中醫(yī)的一味方劑,但對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療效果的,那么根據不同的疾病,桂苓散應該怎么吃呢?下面為大家揭曉答案。
【處方】芍藥30錢,茯苓30錢,當歸15錢,干姜10錢,桂心10錢,甘草5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腹動悸,諸藥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白湯送下,日2夜1。
【摘錄】《名家方選》
【處方】半夏4錢,桂心3錢,甘草3錢,赤茯苓4兩,澤瀉4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翻胃發(fā)渴。
【用法用量】每服4錢,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得效》卷五
【處方】茯苓2兩(銼),桂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傷寒。
【用法用量】每服2錢,粥飲調下,1日2-3次,不拘時候。每服藥后,飲沸湯,或粥飲1盞或半盞為佳。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車論》
看完了上文關于桂苓散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桂苓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桂苓散的時候,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桂苓散的藥效 。
加減洗心散是人們還算比較熟悉的一款方劑,加減洗心散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強人體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加減洗心散如何吃最好。
【處方】黃連3g,炒梔子6g,黃芩9g,酒大黃6g,桔梗6g,知母9g,元參6g,赤芍9g,歸尾6g,荊芥1.5g。
【功能主治】清心瀉火,宣肺活瘀。主心中郁火乘肺,上攻氣輪,而為火疳,初起顆粒從白睛深層向外隆起,形圓如榴子,或橢圓如扁豆,色暗紅或呈紫紅,按之則痛。繼則顆粒漸大,色赤而痛,羞明流淚,視物不清。若病變侵及風輪,就會引起青睛疾患,重者波及水輪,導致視物昏蒙,甚至失眠。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方中黃連、炒梔子清心瀉火;黃芩、知母清瀉肺火,且有知母之潤,以免火邪傷陰;酒大黃清瀉大腸,實為臟病腑取,意在瀉肺;桔梗宣肺散結,使邪火得以疏散;元參滋腎養(yǎng)陰,以免火邪傷及神水;赤芍、歸尾活瘀通絡,引血下行;荊芥一則助桔梗宣肺散結,二則助赤芍、歸尾活瘀通絡。
【臨床應用】火疳袁某,女,34歲,1971年3月5日初診:左目赤痛3月余,曾在當地醫(yī)院診斷為鞏膜炎癥,經用青鏈霉素肌肉注射,局部滴用可的松,藥后癥減,停藥即發(fā),自覺羞明、流淚、脹痛、視物不清。檢查,左眼白睛內側有一暗紅色隆起,風輪內側邊緣有云翳一片。此為火疳合并青睛生翳。給加減洗心散加秦皮3g,密蒙花9g,增元參3g,服藥15劑。復診:白睛顆粒見小,風輪云翳減退,但仍脹痛,以前方加夏枯草9g,又服21劑,左目白睛內側顆粒全消,色呈灰白,風輪邊緣仍留有薄翳。囑其停藥,觀察18個月未再復發(fā)。
【摘錄】《張皆春眼科證治》
加減洗心散屬于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使用的主要是一些中藥材和制而成的。對于人們的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具備不錯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