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蛇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如何避開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烏蛇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 ?
? ?
在我們的生活中身體總是被一些疾病所困擾著,其中風濕和半身不遂等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如果我們食用一些偏方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其中烏蛇是一種有很大要用價值的動物,用烏蛇泡酒還能讓我們的身體得到很好的改善,但是我們一定要掌握好功效,下面一起了解下烏蛇的功效與作用。
烏蛇的功效與作用
? ?【別名】烏蛇、烏花蛇、劍脊蛇、黑風蛇、黃風蛇、劍脊烏梢蛇 、南蛇
?【來源】本品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體。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或先剝去蛇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干燥。
?【制法】
烏梢蛇肉:去頭及鱗片后,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干燥。
酒(炙)烏梢蛇:取凈烏梢蛇段,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每100kg烏梢蛇 ,用黃酒20kg。
?【性狀】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shù)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 枚,較小,眼后鱗2 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卷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于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疬惡瘡。
【用法用量】 9 ~12g ?;蛘哐蟹弁谭?錢,入煎劑用3錢。也可泡酒。
【貯藏】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備注】(1)功效與白花蛇相近而藥力較弱
上面就是對烏蛇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通過了解之后我們知道烏蛇能起到很好的祛風通絡和預防破傷風的作用,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去選擇食用,另外在身體出現(xiàn)不適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醫(y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最好不要自己盲目的使用一些偏方。
ys630.COm精選閱讀
烏蛇散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有點陌生的,其實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一些特定的疾病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烏蛇肉150克(酒浸,炙令黃)天麻30克 桂心30克 羌活15克 防風30克(去蘆頭)麻黃30克(去根、節(jié))白僵蠶30克(微炒)苦參30克 (銼)躑躅花15克(酒拌令勻,炒干)人參15克(去蘆、頭)白蒺藜15克(微炒,去刺)赤茯苓30克 赤芍藥15克 威靈仙30克 枳殼30克(麩炒,去瓤)芎藭15克 天蓼木30克
【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頑麻風,皮膚搔之不知痛癢。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時用熱酒調下。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豬肉、雞肉。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
對于文章介紹的關于烏蛇散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些相關的醫(yī)學常識,在豐富閱歷的同時增加對醫(yī)藥常識的理解。
中藥方劑有很多種,有一些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一些大家不是很熟,那么大家知道天麻烏蛇丸是什么嗎?關于天麻烏蛇丸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天麻(酒浸一宿,切,焙)烏蛇(酒浸一宿,去皮、骨,炙)各30克 天南星(漿水浸一宿,切,焙)60克 半夏(漿水煮過,切,焙)15克 藿香葉 烏頭(去皮、臍,生)各30克 白附子(生用)膩粉(研)各7.5克 仙靈脾(用葉)15克 雄黃(研)鉛白霜(研)丁香各7.5克 犀角(鎊屑)人參各15克 麝香(研)龍腦(研)各3克 干蝎(全者,去土,炒)7.5克 丹砂(研)15克 槐膠7,5克 桑螵蛸20枚(炙)蛇黃(燒,醋淬七遍,研)7.5克
【制法】上二十一味藥,搗羅十五味為細末,入研藥六味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風痛心驚,身熱瘈疭,搖頭口噤,多吐涎沫,不自知覺。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后、臨臥用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五
由上文可知天麻烏蛇丸的原料是幾種我們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藥材,對某些疾病特別有效果,參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一試。
我們都知道烏蛇浸酒方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講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人對于烏蛇浸酒方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藥物,那么下面我們一起詳細了解下這個問題。
【處方】烏蛇(六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 防風(去蘆.二兩) 桂心(二兩) 白蒺藜(炒.去刺.二兩) 五加皮(二兩) 熟干地黃(四兩) 天麻(三兩) 牛膝(去苗.三兩) 枳殼(去穰.麩炒微黃.三兩) 羌活(三兩)
【炮制】上剉細,以生絹袋盛藥,以無灰酒二斗于磁甕中浸,密封七日后開。
【功能主治】治風及白癜紫癲。
【用法用量】每日三度,溫飲一小盞。
【注意】忌毒滑物,豬雞肉。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烏蛇浸酒方這種中藥方劑的一些介紹,現(xiàn)在人們對養(yǎng)生都已經(jīng)重視起來,特別是各大電視上都會報道一些有關養(yǎng)生的方法,從飲食方面到運動方面等。大家也可以多學習一些這樣的方法,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好的調養(yǎng)。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烏蛇這種蛇,這種蛇主要生活在平原地區(qū),另外在一些丘陵或者低山灌叢地方也能夠找得到,甚至在農(nóng)村的一些田間地頭也可以看到烏蛇,這種蛇是非常敏捷的,喜歡在水里面捕食,值得一提的是,烏蛇還可以當成中藥來使用,具有下列這些作用和功效。
中藥烏蛇的功效與作用:
入藥部位
動物的干燥體。
性味
味甘,性平。
1、《藥性論》:味甘,平,有小毒。
2、《開寶本草》:無毒。
3、《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肺二經(jīng)。
4、《玉楸藥解》:味咸,氣平。
歸經(jīng)
歸肝經(jīng)。
功能
有祛風,通絡,止痙的功效。
主治
用于治療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
相關配伍
1、《太平圣惠方》烏蛇丸,乃與天南星、干蝎、白僵蠶、羌活等同用,治風痹,手足緩弱,不能伸舉者。
2、《圣濟總錄》:熄風止痙本品有小毒,善入肝經(jīng),以熄風定驚止痙,故常用于小兒驚風、破傷風等證。凡小兒驚風,或破傷中風,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者,可與蜈蚣、白花蛇配伍。
3、《楊氏家藏方》:凡癲癇抽搐者,可與白僵蠶、天南星、全蝎等合用。
4、《太平圣惠方》:又治紫白癜風,用本品與防風、天麻、白蒺藜、熟地黃等相配,以祛風養(yǎng)血潤燥。
用法用量
6-12g或者研粉吞服1錢,入煎劑用3錢。也可泡灑。
禁忌
《本經(jīng)逢原》:忌犯鐵器。
炮制方法
烏梢蛇:去頭及鱗片,切寸段。
烏梢蛇肉:去頭及鱗片后,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干燥。
酒烏梢蛇:取凈烏梢蛇段,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干。每l00kg烏梢蛇,用黃酒20kg。
相關論述
1、《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膚生瘡,眉須脫落,瘑癢疥等。
2、《開寶本草》:主諸風瘙癮疹,疥癬,皮膚不仁,頑痹諸風。
3、《本草綱目》:功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
4、《醫(yī)林纂要》:滋陰明目。
大家都知道烏蛇浸酒方(三)是一種得到了廣泛應用的藥酒,但你了解烏蛇浸酒方(三)的組成成分嗎?你知道它在什么情況下飲用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嗎?接下來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烏蛇浸酒方(三)——(白癜風)
(《奇效良方》)
【配方】烏蛇180克,防風、桂心、白蒺藜、五加皮各60克,熟地黃120克,天麻、牛膝、枳殼、羌活各90克,無灰酒20升。
【制法】將上藥研為粗末,以生絹袋盛之,懸于酒壇中,用酒浸之,壇口封固,7天后便可飲用。
【主治】白癜風,其表現(xiàn)為皮膚色素脫失而發(fā)生局部性白色斑片,其中的毛發(fā)亦變白,皮損的表面平滑,無鱗屑??蓡伟l(fā),亦可多發(fā),有的可呈對稱性,并有增大的趨勢。損害邊緣的顏色反可加深,變白的皮膚對日光敏感,一經(jīng)日曬即會發(fā)紅。
【用法】每次1小盅,日3,忌食毒性、粘滑食物及豬肉、雞肉。
說明:烏蛇是游蛇科動物烏蛇除去內臟的干燥全體。同時,烏蛇需先去頭,去鱗片,用黃酒悶透后,趁濕去骨刺,切段,再用文火炒至微黃色。
以上就是關于烏蛇浸酒方(三)的一些問題的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雖然藥酒對于我們的健康會起到一定的幫助,但是藥酒并不適合每一個人,要根據(jù)自身的體質決定。
養(yǎng)生方法中最為簡單但是收效最好的應該是飲食的療法,我們不但可以吃出健康和養(yǎng)生來,也可以喝出健康來,很多人喜歡選擇喝藥酒來養(yǎng)生,那么烏蛇浸酒方(一)有什么好處呢?一起來看一下。
烏蛇浸酒方(一)——(白癜風)
白癜風又名“白駁風”。為局限性的皮膚色素脫失,皮膚出現(xiàn)白色斑片。多因風濕搏于皮膚,氣血失和,血不榮膚所致。本病發(fā)無定處,可發(fā)于任何部位;多見于青壯年,亦見于兒童及老人。癥見皮膚出現(xiàn)邊緣清楚、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片。可以單發(fā),亦可泛發(fā)。周圍皮膚色較深,斑內毛發(fā)亦變白,部分白斑中央有褐色斑疹或淡紅色丘疹,表現(xiàn)光滑,不痛不癢,經(jīng)過緩慢,常常經(jīng)久不退,但偶而亦有自行消退者。本病治療以祛風勝濕,活血理氣為治。治療一般可服用白駁片,外用補骨脂酊搽擦。以下再介紹6種治療本病的藥酒,供選用。
(《太平圣惠方》)
【配方】烏蛇(酒浸去皮骨炙微黃)六兩,防風(去蘆頭)二兩,桂心二兩,白蒺藜(炒去刺)二兩,天麻三兩,五加皮一兩,羌活三兩,牛膝(去苗)二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三兩,熟干地黃四兩。
【制法】上件藥細剉,以生絹袋盛,以無灰酒二斗,于瓷甕中浸,密封七日后開。
【主治】治風及白癜紫癜。
【用法】每日三度,溫飲一小盞,忌毒滑物豬雞肉。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烏蛇浸酒方(一)這種藥酒的一些介紹,雖然烏蛇浸酒方(一)確實是對某些疾病有緩解作用,但它最好不要作為我們治愈疾病的主要手段,因為時間的消耗太長。
你知道大八風烏蛇散嗎?在對它沒有足夠的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在選擇大八風烏蛇散時會產(chǎn)生很多的猶豫和顧慮,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應該怎么吃?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做一個回答。
【處方】烏蛇(酒浸,去皮骨,炙)1兩1分,青葙子1兩1分,防風(去叉)1兩1分,獨活(去蘆)1兩1分,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撩去沫,焙)1兩1分,桔梗(炒)1兩1分,秦艽(去土)1兩1分,羌活(去蘆頭)1兩,當歸(切,焙)3兩,細辛(去苗葉)3兩,桂(去粗皮)3兩,芎?2兩半,白芷(微炒)2兩半,白芍藥2兩,蒺藜子(炒,去角)2兩,人參2兩,天麻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半。
【制法】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風不仁,皮膚麻,手足攣急。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溫酒調下,1日3次。微汗為度。
【摘錄】《普濟方》卷九十五
大八風烏蛇散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大八風烏蛇散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的身體中有很多的關節(jié),正是這些關節(jié)相互之間不停的運作才保證了我們每天的正常活動,因此當關節(jié)出現(xiàn)一些問題的時候,就會對我們的活動造成影響,也會給身體健康帶來一些危害,當患上關節(jié)疾病的時候患者可以服用一些藥物進行治療,也可以在生活中服用一些對關節(jié)疾病有幫助的保健品。
烏蛇木瓜膠囊
烏蛇木瓜膠囊屬于保健品,并不是藥品。屬于藥品的同類產(chǎn)品是“木瓜烏梢蛇膠囊”,主要成分為烏梢蛇、木瓜、黃精、棗仁、桑葉、淀粉等。具有有抗風濕、強筋骨、破瘀滯、增免疫、止疼痛、解毒熱的功能,可以用于治療頸椎病、腰椎病、骨質增生、肩周炎、風濕性腰腿疼、風濕性關節(jié)炎、退行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骨關節(jié)炎、滑囊炎、精炎、股骨頭壞死骨關節(jié)疾病等病癥的治療。
關節(jié)疾病的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是關節(jié)疼痛,疼痛于活動時發(fā)生,休息后消失或好轉。急性發(fā)作時,疼痛加劇,同時可有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僵硬、關節(jié)內磨擦音等。
2.有的病人關節(jié)處于一定位置過久,或晨起下地,便感到關節(jié)疼痛,即所謂休息痛。此類病人逐漸活動關節(jié)一定時間后,疼痛消失,關節(jié)可感到松快。
3.增生之骨贅刺激或壓迫鄰近神經(jīng)而發(fā)生放射性疼痛,如頸椎增生引起上肢疼,腰椎增生造成下肢痛,髖關節(jié)增生所致的股前內側痛等。脊椎嚴重增生可壓迫脊髓和神經(jīng)根,出現(xiàn)感覺、運動、大小便障礙、神經(jīng)刺激征,甚至截癱。
4.早期關節(jié)外形和活動無異常,晚期膝、手指等周圍軟組織較少的關節(jié)可看到骨性增粗,關節(jié)腫脹、肌肉萎縮及關節(jié)變形,關節(jié)有壓痛,活動受限,活動時有磨擦感。
中藥材對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都有著不錯的效果,比如河烏,下面我們就來對河烏的相關信息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英文名】Dipper, Ouzel
【來源】藥材基源:為河烏科動物河烏的肉。
【原形態(tài)】河烏,雌雄相似。自額、頭頂、后頸至上背,以及眼先、眼后和頸側呈深灰褐色,其羽端的色澤較淺淡。上體余部以及兩翼和尾為石板褐色,背和腰的褐色較濃著。飛羽褐色,外緣沾灰。尾較短,尾羽也褐色。頦和喉、前胸白色,和腹部的濃褐色不同。下胸和腹部褐色。虹膜輝淡褐色;嘴黑或黑褐色;跗趾暗褐、石板褐甚至黑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河烏是生活地高海拔地帶而較能耐寒的鳥類,常在溪流、巖石或淺灘上搜索昆蟲,有時甚至在水底下尋找食物。飛行迅速而徑直,常貼近水面飛掠而過,起飛和停止均伴隨尖銳的叫聲。繁殖季節(jié)一般在3-4月間,在西藏地區(qū)為6-7月間。筑巢在急流邊的石隙中每窩產(chǎn)卵3-4枚。
【化學成份】肉含蛋白質(protein),肽類(pepides),氨基酸(amino acid),脂類(lipid)。
【性味】辛;咸;寒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淋巴結炎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淋巴結炎。
【摘錄】《中華本草》
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賦予河烏神奇的功效,經(jīng)過上面內容的介紹,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增長閱歷的同時,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雞爪烏這種中藥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雞爪烏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
【別名】細草烏
【來源】藥材基源:為志茛科植物康定翠雀花的根。
【原形態(tài)】康定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莖高30-80cm,密被反曲貼伏的短柔毛,上部分枝?;~在開花時??菸?,莖下部葉有長柄;葉柄長5.5-17.5cm,密被反曲貼伏的短柔毛;葉片五角形或近圓形,長3.2-6.2cm,寬4.5-8.5cm,3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二至三回近羽狀細裂,小裂片披針狀三角形,或披針狀線形,寬1.5-4mm,側全裂片斜扇形,2深裂至近基部,上面被短伏毛,下面被長柔毛??偁罨ㄐ蛴谢?-12朵,呈傘房狀排列;苞片線形;花梗長3-7.5cm,密被的曲短柔毛,?;焐倜?;小苞片生于花梗梗長3-7.5cm,密被反曲短柔毛,常混生腺毛;小苞片生于花梗近中部,長3-3.5mm;花兩懷,兩側對稱;萼片5,橢圓狀倒卵形或寬橢圓形,長1-1.2cm,深紫藍色,外面有短柔毛,內面無毛,距長2-2.5cm;花瓣2,藍色,無毛,先端圓形;退化雄蕊2,藍色,瓣片寬倒卵一菜,先端不裂或微凹,腹面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shù),被短毛或無毛;心皮3,密被短柔毛。蓇葖果長約1.2cm。種子倒卵狀四面體形,長約1.5mm沿棱有狹翅?;ㄆ?-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生活費拔2300-3250m的山地草坡。
【性狀】性狀鑒別,根圓錐形或長圓錐形,長1-7.5cm,直徑1-5mm。表面黑褐色,有縱紋及須根痕,有的表皮脫落,露出棕色纖維;根頭殘留纖維狀葉柄殘基及中空的莖基。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色。氣微,味苦。
【化學成份】康定翠雀花根含康丁翟 雀堿(tatsiensine),去乙酰多態(tài)飛燕草堿(deacetylambiguine),布氏以雀花堿(browniine),硬飛燕草次堿(delsoine)。核替生酮(hetisinone),布氏翠雀花堿(browniine),硬飛燕草次堿(delcosine),核替生酮(hetisinone),核替生(hetisine),狼毒烏頭堿(lycoctonine),洋翠雀康寧(ajaconine),康寧翠雀寧(tatsinine),翠雀它星(deltatsine),康定翠雀定(tatsidine),康定翠雀任(tatsirine),網(wǎng)果翠雀堿(dictysine),翠雀拉亭(delelat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性味】味辛;微苦;性熱;有毒
【功能主治】溫中止痛。主腹中冷痛;勞傷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0.3-0.6g,開水送服。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就是對雞爪烏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說明,像雞爪烏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雞爪烏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藤烏這種中藥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藤烏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
【別名】羊角七、老漢背娃娃、藤草烏、白烏頭
【來源】毛茛科烏頭屬植物 瓜葉烏頭 Aconitum hemsleyanum pritz.以 塊根 入藥。秋季采挖,去粗皮,醋煮1小時,曬干研細末,或洗凈去粗皮,石灰水泡2~3天,切片曬干。
【性味】辛,大熱。有大毒。
【功能主治】活血鎮(zhèn)痛,搜風祛濕。用于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粉5分,涼開水送服,每日1次。
【注意】嚴禁煙酒,高燒患者及孕婦忌用。
【備注】(1)本品中毒時出現(xiàn)全身僵硬,喉嚨麻木,憋氣等癥狀。解救方法見 烏頭 中毒解救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以上就是對藤烏的詳細介紹,鑒于它是一種中藥材,我們可以放心食用,藤烏對人體各方面都是有著很好的改善作用的。
烏欖的簡介
烏欖木,高達20米,胸徑達45厘米。小枝粗10毫米,干時紫褐色,髓部周圍及中央有柱狀維管束。無托葉。小葉4-6對,紙質至革質,無毛,寬橢圓形、卵形或圓形,稀長圓形;花序腋生,為疏散的聚傘圓錐花序,無毛;雄花序多花,雌花序少花?;◣谉o毛?;ò暝诖苹ㄖ虚L約8毫米。雄蕊無毛。花盤杯狀,流蘇狀;雌花中的薄,邊緣有6個波狀淺齒。雌蕊無毛,在雄花中不存在。果序長8-35厘米,有果1-4個;果具長柄,果萼近扁平,果成熟時紫黑色,狹卵圓形,橫切面圓形至不明顯的三角形;外果皮較薄,干時有細皺紋。果核橫切面近圓形,核蓋厚約3毫米,平滑或在中間有1不明顯的肋凸。種子1-2;不育室適度退化?;ㄆ?-5月,果期5-11月。產(chǎn)中國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生長于海拔1 280米以下的雜木林內。分布于越南、老撾、柬埔寨。各地常栽培。
烏欖的功效與作用
1、功效作用
止血,化痰,利水,消癰腫。主內傷吐血;咳嗽痰血;水腫;乳癰;外傷出血。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
2、臨床應用
2.1、《本草拾遺》:主心中惡水,水氣。
2.2、《生草藥性備要》:止血。
2.3、《本草求原》:功近橄欖。
2.4、《嶺南采藥錄》: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鹽漬之,名欖豉,乳癰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2.5、根(烏欖根):酸、澀,平。止血,化痰,利水,消癰腫。用于內傷吐血,咳嗽,手足麻木,胃痛,燙傷,風濕痛,腰腿痛。 葉(烏欖葉):澀,溫。止血。用于崩漏。 果實(烏欖仁):甘,淡。潤肺,下氣,補血,殺諸魚毒。《桂藥編》。
烏欖的市場信息
1、烏欖的價格
烏欖的價格約為暫時未知。
2、烏欖的選購方法
核果呈卵狀長圓形,長26-32mm,徑15-17mm。表面棕褐色。果核長紡錘狀腰鼓形,長22-26mm,徑9-10.4mm。兩端銳尖,表面淺褐色,凹凸不平,具3條明顯的縱棱紋,細棱間又各具不甚明顯的粗棱。先端具3個眼點,每一眼點兩側各具一弧形細縱溝,直達種子中下部,2條細溝向相反方向彎曲。以粒大、均勻、飽滿者為佳。
3、烏欖的保存方法
烏欖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