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臍療法好嗎
艾灸養(yǎng)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彪S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艾灸臍療法好嗎”,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艾灸臍療法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方式,這種方法治療疾病效果的確比較理想。同時艾灸臍療法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方式。但也要注意,在做臍療法的時候,刺激的量一定要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于肚臍周圍組織比較薄弱,如果一開始就大量的艾灸刺激,反而對身體有害。下面就來介紹艾灸臍療法的好處或者作用。
艾灸溫臍療法是以保健之重要方法,艾灸溫臍在自古中醫(yī)稱之為 [神闕穴] 的肚臍上,用按摩的手法加上耐心地溫薰,艾灸溫臍使各種神經(jīng)末梢進入活動狀態(tài),活化神經(jīng)、體液及提高自我免疫系統(tǒng),以達到養(yǎng)生、保健、預防疾病之效用。
溫臍美療法簡單來說就是借著點燃本草之熱力,經(jīng)由本草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溫透法,穿透皮下組織,增強微血管循環(huán),使辛涼、辛熱、辛溫之功效透達全身十二經(jīng)絡,進而增強身體抵抗力,同時也能使細胞功能旺盛。
溫臍美療法可以促進臍部的血液循環(huán),疏通全身的經(jīng)絡,對神闕穴局部能產(chǎn)生藥物和刺激作用,可調節(jié)神經(jīng),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促進腑府氣血運行。配合芳香精油及使用專業(yè)的按摩手法,可幫助細胞再生,清除體內深層的毒素,平衡內分泌,減緩壓力、延緩衰老,以達到養(yǎng)生、保健、預防疾病之功效。
上面簡單介紹了艾灸臍療法的效果。這里還要說明一下,艾灸臍療法的時候,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眼花惡心或者時候心慌出汗等現(xiàn)象,所以艾灸臍療法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的醫(yī)療機構操作,不可貪圖小便宜,到路邊攤或者是小診所進行肚臍艾灸。
Ys630.com相關知識
痔瘡艾灸療法
1、艾灸治療痔瘡取穴
痔點和長強穴。
2、方法
可以用艾條直接熏烤,也可以用隔姜灸或隔蒜灸。
具體操作:選擇中間有眼的小凳子,在艾灸之前,洗凈肛門,肛門對準瞪眼,把小凳子下面放好高矮適度的艾條,自己體會有熏灼感。點火的艾條朝上。
施行艾灸療法以晚間睡前為宜,每次,每穴艾治20分鐘,以穴位局部皮膚泛紅為度,艾灸療法操作簡便且易掌握,如能堅持一段時間,即會免除痔瘡煩憂之苦了。
痔瘡會自己好嗎
痔瘡不治療,是不會自己痊愈的。什么是痔瘡?具體的概念是痔瘡是肛門直腸底部、肛門粘膜的靜脈叢發(fā)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初期痔瘡對患者影響不大,多見的就是便血,很多人認為便血過后就會自愈,可是痔瘡也和其他疾病一樣,有一個由小變大,由輕變重的過程,若不及時治療,痔瘡也會越來越嚴重。
痔瘡的治療原則:一般情況對于沒有癥狀的痔瘡,這是不用治療的,如果出現(xiàn)相關的癥狀,那就得要及時的治療了,有癥狀的痔瘡,重在減輕或消除癥狀,而非根治,以保守治療為主。自己可以增加纖維性食物,改變不良的大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和腹瀉。需要的話可以溫水坐浴和肛管內注入油劑,或栓劑自己治療。
日常如何預防痔瘡
1、加強鍛煉:經(jīng)常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廣播體操、太極拳、氣功、踢毽子等,能夠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fā)生的可能,對于痔瘡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這是因為體育鍛煉有益于血液循環(huán),可以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防止大便秘結,預防痔瘡。
2、預防便秘:正常人每日大便1次,大便時間有早、中、晚飯后的不同習慣。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干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后有輕松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不僅排便困難,而且由于糞便堆積腸腔,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而使痔靜脈叢曲張形成痔瘡。為防止大便秘結,應注意以下幾點:
2.1、合理調配飲食。既可以增加食欲,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及酒等。
2.2、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健康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晨起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可產(chǎn)生強烈的“集團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內糞便蓄積到一定量,便產(chǎn)生便意。所以最好能養(yǎng)成每天早晨定時排便的習慣,這對于預防痔瘡的發(fā)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
2.3、選擇正確治療便秘的方法。對于一般的便秘病人,可以采用合理調配飲食,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加以糾正。對于頑固性便秘或由于某種疾病引起的便秘,應盡早到醫(yī)院診治,切不可長期服用瀉藥或長期灌腸。因長期服用瀉藥不僅可以使直腸血管充血擴張,還可以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3、注意孕期保健:婦女妊娠后可致腹壓增高,特別是妊娠后期,下腔靜脈受日益膨大的子宮壓迫,直接影響痔靜脈的回流,容易誘發(fā)痔瘡,此種情況在胎位不正時尤為明顯。因此懷孕期間應定時去醫(yī)院復查,遇到胎位不正時,應及時糾正,不僅有益于孕期保健,對于預防痔瘡及其他肛門疾病,也有一定的益處。
4、保持肛門周圍清潔:肛門、直腸、乙狀結腸是貯存和排泄糞便的地方,糞便中含有許多細菌,肛門周圍很容易受到這些細菌的污染,誘發(fā)肛門周圍汗腺、皮脂腺感染,而生瘡癤、膿腫。女性陰道與肛門相鄰,陰道分泌物較多,可刺激肛門皮膚,誘發(fā)痔瘡。因此,應經(jīng)常保持肛門周圍的清潔,每日溫水熏洗,勤換內褲,可起到預防痔瘡的作用。
5、其它:腹壓增高,可以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痔瘡。臨床上引起腹壓增高的疾病很多,如腹腔腫瘤壓迫腹腔內血管,可以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痔瘡。肝硬變引起的門靜脈高壓癥,可致肛門直腸血管擴張,而引起痔瘡,此時應首先治療肝硬變。不應急于治療痔瘡,因為肝硬變緩解后痔瘡癥狀是可以改善的。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是西醫(yī)另外一個就是中醫(yī)了,中醫(yī)這是有著非常悠久歷史的一種醫(yī)學傳承,對于身體的調理和疾病的治療有著非常有效而豐富的手段,艾灸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甚至在自己的家里就看見大人長輩們使用過,艾灸就是中醫(yī)常見的一種保健手段,艾灸療法有許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艾灸療法大全具體是怎么樣的。
1、腸胃不太好:艾炙足三里、神闕、關元。
2、大便不爽:艾炙(懸空炙)近10天肚臍和臍周足三里,按摩百會穴,感覺大腸蠕動增強,每天都有排氣,也沒有胃腸脹氣現(xiàn)象了,便后清爽了,再鞏固治療,每周2-3次。
3、治療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點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再艾炙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會導致晚上睡覺打呼。用艾灸盒綁在大椎穴或頸夾脊穴,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4、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可以艾炙治療,用四眼艾炙盒在腹部的胃經(jīng)大面積艾炙,還有用單眼炙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炙。
5、高血壓:艾炙大椎和百會。
6、治療便秘:炙神闕、關元、足三里。
7、早泄:可以艾炙關元、中級、八髎穴。
8、霉菌性陰道炎:艾炙關元、中極、子宮、歸來、還有三陰交,如效果很好,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9、宮頸糜爛:艾炙治療此病有很好的療效,艾炙治療取穴關元、子宮、歸來、八髎穴、三陰交,是個需要長期堅持治療的疾病。
10、子宮肌瘤:可以艾炙治療,需要長期堅持,可以艾炙關元、子宮、歸來、八髎穴、三陰交。
11、腎虛:應該艾炙中脘、關元、足三里、八髎穴。
12、肩周炎:可以艾炙或直接炙更好,還可以炙后按摩??梢栽谔熘⒓缇⒓珞s、中府、曲池、外關和局部壓痛點。
13、腰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的部位艾炙和通竄部位艾炙。
14、功能性子宮出血:可以艾炙關元、子宮、三陰交和隱白。
15、宮頸炎:可以用艾炙關元、帶脈,加上五味消毒飲“蒲公英15g,金銀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16、預防經(jīng)常感冒,艾炙最有效果,艾炙中脘、關元、足三里即可,用溫和炙的方式或隔姜炙的方法。
艾灸療法大全具體是怎么樣的,看著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這些都已經(jīng)有了一個很好的認識。艾灸這是非常好的中醫(yī)保健手段,看著上面的治療結果,你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啊,如果身體有這樣的毛病的話,可以試一試這樣的保健方法啊,對于身體是非常的棒的。
艾灸產(chǎn)生于我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并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承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并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xiàn)代人說針灸,多數(shù)時候僅指針療,已經(jīng)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我們通常認為針和灸是同一種療法,其實并不是這樣。雖然它們都是建立在人體經(jīng)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針療產(chǎn)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藥物和物理的復合作用。而且兩者治療的范圍也不一樣,所謂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區(qū)別。
我們說艾灸的一種神奇的療法,因為它的確有很多不同凡響之處。首先,艾灸的療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y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jīng)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梢詮V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饵S帝內經(jīng)》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肚f子》記載圣人孔子無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養(yǎng)生保健。日本人須藤作等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還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而且,關于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據(jù)研究表明,灸的發(fā)明應是原始人用火時,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便主動用火燒灼治療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時候又叫冰臺,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為引,就在這種引天火的儀式氛圍中,巫者把龜甲兆紋與人體的血脈取得模擬想象,思索中醫(yī)的火論與氣論,進而產(chǎn)生了艾灸這種神奇的治療手段。
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后,針療不斷得到發(fā)展,而艾灸卻受到了人們的冷落。艾灸在施治過程中,燒灼患者經(jīng)穴,會在身體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學大師周楣聲先生指出,正是病痛與灸瘡帶給患者的雙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對艾灸深入研究,推進艾灸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
市場上有一些經(jīng)過改進的現(xiàn)代化灸療儀器出現(xiàn),但大多數(shù)是以光電的方法為主,向純物理療法靠攏,與用艾作熱源的灸法產(chǎn)生的藥物和熱源的復合作用完全不同,也和灸法的中醫(yī)學原理格格不入,能起到的保健和醫(yī)療效果也十分有限。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艾灸療效獨特性的認識,艾灸療法重新得到了醫(yī)學界重視,現(xiàn)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F(xiàn)代化的艾灸治療儀應該是傳統(tǒng)艾灸材料與光電儀器的結合,在現(xiàn)代新型熱源的作用下(如紅外線、磁療)充分發(fā)揮艾的藥物效用,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簡單,不會燒灼皮膚產(chǎn)生疤痕的特點。
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已經(jīng)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歷代醫(yī)學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發(fā)、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胃病艾灸療法
中醫(yī)學認為,胃痛多由過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積于中,陽氣被遏;或飲食不節(jié),中焦失運,內蘊濕熱,氣機阻滯;或憂思惱怒,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氣滯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內結,不通則痛,久痛傷胃絡等因致氣機不暢,從而胃脘疼痛。氣機運化失常,“不通則痛”是發(fā)病的核心。
1、艾灸治療胃病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2、艾灸治療胃病方法: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3、效果: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痙攣趨于弛緩,胃蠕動強者趨于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癥,應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不論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若以胃脘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
胃病食療方
1、砂仁羊肉湯:將砂仁10克,白胡椒3克,生姜數(shù)片及適量羊肉共煮湯,熟后放入適量食鹽服食。每周3次。其中砂仁溫中化濕、行氣和中;白胡椒、生姜辛溫理氣;羊肉辛溫補虛、養(yǎng)胃散寒。砂仁羊肉湯具健脾散寒、溫胃止痛的作用,特別適合胃病中醫(yī)辨證屬脾胃虛寒者,患者常表現(xiàn)為胃脘隱痛、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
2、山藥百合大棗粥:將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適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滋陰養(yǎng)胃、清熱潤燥的作用。本粥特別適合胃病中醫(yī)辨證屬胃陰不足者,患者常表現(xiàn)為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干咽燥、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
3、玉竹粥:鮮玉竹30~60克,粳米60克,冰糖少許。先將鮮玉竹洗凈,除去根須、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取濃汁約500毫升,再加粳米煮為稀粥,加少許冰糖即可,每日分3~4次分服。適用于胃火熾盛或陰虛內熱、容易餓的胃炎患者。酸水、脘悶腹脹等癥。
4、椒面餅:蜀椒6克,白面粉60克,蔥白莖。將蜀椒去閉口者,去椒目,焙干研末,與面粉拌和,加水揉成小餅狀。將水燒沸,下椒面餅,煮熟后,放入蔥白,并加味精、香油、精鹽等調味。吃面餅喝湯。適用于寒凝氣滯導致的胃脘冷痛、脹悶不舒、食欲不振等癥。
5、老姜茶:紅茶6克,老生姜10克,蜂蜜適量。將紅茶葉與老生姜加清水煎茶,待溫時,調入蜜糖飲用。溫中散寒,健胃消食。適用于寒邪所致胃痛。濕熱型胃痛不宜用。
胃病的飲食原則
1、少吃油炸食物:因為這類食物不容易消化,會加重消化道負擔,多吃會引起消化不良,還會使血脂增高,對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癥。
4、規(guī)律飲食:研究表明,有規(guī)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時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適度,每日3餐定時,到了規(guī)定時間,不管肚子餓不餓,都應主動進食,避免過饑或過飽。
6、溫度適宜: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
7、細嚼慢咽:以減輕胃腸負擔。對食物充分咀嚼次數(shù)愈多,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8、飲水擇時: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晨起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1小時,餐后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用湯泡飯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涼后會使胃的功能受損,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煙,因為吸煙使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壁細胞的血液供應,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誘發(fā)胃病。應少飲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C對胃有保護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維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發(fā)揮胃的功能,保護胃部和增強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肚臍直通人們的腸道,所以肚臍很重要,平時在洗澡或生活中都不要去弄傷肚臍,避免里面進水,不要用手摳肚臍,以免導致肚臍感染,很多人在平時如果出現(xiàn)腹痛或腹腔內有疾病,大家可以通過用藥物貼臍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樣可以直接達到病灶,而且還不會引起疼痛。
臍療法是中醫(yī)外治方法之一
藥物貼臍療法依據(jù)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為理論基礎,根據(jù)不同病癥需要,選擇相應藥物,貼敷于肚臍部位,外以膠布固定。通過藥物對臍部穴位的刺激作用及局部通透作用,以激發(fā)經(jīng)氣,疏通經(jīng)脈,促進氣血運行,調整人體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藥物貼臍療法,源于古代,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療法主要包括藥物貼臍,填臍,納臍,蒸臍,熏臍,熨臍等。統(tǒng)稱貼臍療法。臍即神闕,又稱臍中穴,是經(jīng)脈系統(tǒng)中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中醫(yī)認為,臍與十二經(jīng)脈相聯(lián),與臟腑相通。臍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澳氄?,腎間之動氣也,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jīng)絡,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上至泥丸,下至涌泉”?,F(xiàn)代研究證實,臍中有豐富的靜脈網(wǎng)和皮下動脈分支,與全身皮膚結構比較,其表皮角質層最簿,屏障功能最弱,且臍下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和腹壁直接相聯(lián),故滲透性強,有利于藥物的吸收。除此以外,藥物分子可通過臍部進入細胞間質,迅速彌散于血中,極少通過肝臟而免遭破壞,避免了藥物經(jīng)口服后被胃腸道消化液等作用而削弱藥力,同時減少藥物給肝臟帶來的不良反應,以及口服藥對胃腸道的刺激和對消化功能的影響,并能充分發(fā)揮藥效,提高藥物的利用率。貼臍療法的主要作用:
1、藥物的局部刺激,可使臍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jīng)末梢進入活動狀態(tài),通過神經(jīng)反射,對神經(jīng)―體液―內分泌―免疫網(wǎng)絡起到調節(jié)作用,調節(jié)機體各項功能。
2、藥物貼臍的直接作用,即不同的藥理作用。
3、貼臍加溫灸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具有抗衰老和抗腫瘤作用。
4、中醫(yī)認為貼臍具有以下作用:
溫通陽氣,回陽救逆。治療虛脫,休克,中風,昏迷等。
調理沖任,固經(jīng)安胎。治療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崩漏,帶下病,不孕,胎動不安等。
通調三焦,利水消腫。治療水腫,腹水,黃疸,肝硬化等。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治療胃病,嘔吐,腹瀉,便秘等。
收斂止汗,固精止帶。治療各種自汗,盜汗,遺精,陽痿,早泄等。
通經(jīng)活絡,行氣止痛。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內臟瘀積,手足麻木,頸肩腰腿痛等。
強壯保健,祛病延年。治療虛勞,神經(jīng)衰弱,面部黃褐斑,痤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