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話悄悄說 7種打手機方法最損健康
【www.cndadi.net - 健康養(yǎng)生方法】
導讀:現(xiàn)代社會人手一機,要說沒有手機的人可真的很少,手機則成為人們最方便的聯(lián)系。那么手機會不會對健康有危害呢?手機致癌是真是假?如何正確使用手機呢?
悄悄話悄悄說 7種打手機方法最損健康
現(xiàn)代生活,科技大發(fā)展,手機幾乎是人手一個,快節(jié)奏的工作方式,讓我們每天都和手機有著親密接觸,電磁輻射也就悄然地于無形中傷害著我們的身體。
1、私密電話躲到墻角悄悄說錯
對于涉及私密內容的電話,不少人喜歡躲到建筑物的角落接聽。而一般情況下,建筑物角落的信號覆蓋比較差,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機的輻射功率增大?;谕瑯拥牡览恚硖庪娞莸刃《忾]的環(huán)境時,也應慎打手機。
2、撥電話時把手機緊貼耳朵錯
手機撥出電話而未接通時,輻射會明顯增強,此時應該讓手機遠離頭部,間隔約五秒鐘后再通話。
3、把手機掛在脖子或腰間錯
手機的輻射范圍是一個以手機為中心的環(huán)狀帶,手機與人體之間的距離決定了輻射被人體吸收的程度。因此,人與手機需要保持距離之美。
有醫(yī)學專家指出,心臟功能不全、心律不齊的人尤其不能把手機掛在胸前。手機如果常掛在人體的腰部或腹部旁,可能會影響生育機能。較為健康安全的方法,是把手機放在隨身攜帶的包中,并盡量放在包的外層,以確保良好的信號覆蓋。
4、手機信號越弱,耳朵貼得越近錯
當手機信號變弱時,許多人會本能地將手機盡量貼近耳朵。但根據(jù)手機的工作原理,在信號較弱的情況下,手機會自動提高電磁波的發(fā)射功率,使得輻射強度明顯增大。此時把耳朵貼近,頭部受到的輻射就會成倍增加。
5、一只耳煲手機粥錯
研究表明,長時間的連續(xù)輻射可能會使腦部受到影響。專家建議,不宜用手機長時間通話,可考慮改用固定電話或者使用耳機,如果不得不長時間用手機直接通話,也應每隔一兩分鐘輪換左右耳接聽。
6、東晃西走,頻繁移動錯
一些人喜歡在打手機時不自覺地踱方步、頻繁走動,卻不知頻繁移動位置會造成接收信號的強弱起伏,從而引發(fā)不必要的短時間高功率發(fā)射。此外,在行駛的車上打手機,手機有可能會為了避免過于頻繁的區(qū)域切換,而指定覆蓋范圍更廣的大功率基站提供服務,其發(fā)射功率則會因傳輸距離的增加而提高。
7、長期歪脖打電話錯
有研究表明,長時間過度傾側或伸展頸部可導致缺血性中風,且夾電話的一側面部容易生痤。
健康實用手機的六大法則
第一招:通話期間或收發(fā)短信時不要一邊按鍵一邊取用其他物品,特別是不要取用食物,小心病從口入。同時盡量不把手機借給別人使用,避免病菌交叉感染。
第二招:最好每周都能用沾有醫(yī)用酒精的棉簽輕輕擦拭手機的鍵盤、屏幕和手機其他部分。如果你不忍心花費了不少銀子的愛機受到酒精的嚴刑,也可以去手機客服通過紫外線或者臭氧等方式進行清潔。
第三招:通話時,手機與身體至少保持5厘米距離。
第四招:睡覺時,不要把手機放在枕頭旁邊,孕婦最好不要用手機。
第五招:通話時,有規(guī)律地變換身體朝向。這樣會分散身體所遭受的輻射。
第六招:多發(fā)短信少打電話。這樣會減少手機與頭部的接觸時間。
別沉溺手機 12招消除手機致癌隱患
就像常見的泡菜、薯條一樣,手機也屬于B類致癌物。雖然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它同時也帶來了危害,只要你使用手機超過30分鐘,手機輻射就開始對健康造成影響,手機的健康改革勢在必行。
1、使用揚聲器
任何可以讓手機遠離自己的方法都會減少能量和力量水平。你距離天線越遠,信號就越弱。很多耳機線路可以作為天線使用,它會給大腦帶來電磁輻射。
2、使用短信息
在可能的時候,使用短信息,它會減少你暴露的時間,并且保持手機遠離你的頭腦和身體。在你輸入信息時,不要把你的手機放到你的大腿間。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會傷害男性的精子活力和游動性能。很有可能,它對我們的卵巢也有巨大的傷害。
3、關機
對于手機,在不使用時要養(yǎng)成關機、脫機或者飛行模式的好習慣。因為這樣可以關閉無線話筒,但這樣仍然可以讓你使用手機或者掌上電腦,除了不能打電話或者上網(wǎng)收發(fā)郵件。
4、做出改變
如果你必須要用手機通話,把它放在腦袋旁邊,那么在聊天的同時注意經(jīng)常交換聽筒的位置,以減少每一邊的暴露時間。研究顯示,這可能與因為使用手機而增加的腦瘤和唾腺癌的風險息息相關。
5、避免狹小的空間
不要在電梯間、火車車廂,地鐵車廂或者小汽車中接打電話。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在駕駛過程中使用手機,這樣是有違法律的,因為它會令駕駛員的注意力分散。
yS630.Com相關推薦
我們在選擇家具的時候,對材質、色彩和外觀的要求是否超過了尺寸呢?北京市木材家具質檢站站長羅炘因此提醒,不合適的家具尺寸會影響人們的健康。
您在選擇家具的時候,對材質、色彩和外觀的要求是否超過了尺寸呢?北京市木材家具質檢站站長羅炘因此提醒,不合適的家具尺寸會影響人們的健康。
羅炘說,國家根據(jù)人體的功能尺寸及舒適程度,對桌椅、床等部分家具尺寸制訂了相應標準。
如果家具尺寸與標準相差幾厘米,雖然從外表看上去沒有大的差別,但人們用久了,可能會出現(xiàn)脊椎變形、腰肌勞損、視力下降等問題。我們?yōu)槟谐隽藥追N常用的家具標準尺寸,以供參考。
1.枕頭
成人的枕頭高度為150mm,老人小孩稍低。因為枕頭的高度會直接影響到睡眠,枕頭太高,人不能處于自然放松狀態(tài),影響睡眠質量,阻礙血液循環(huán),特別對孩子生長發(fā)育和老人的健康不利。
2.沙發(fā)
沙發(fā)座前寬不要小于480mm;座面深度應在480mm600mm之間;座面高度應在360mm420mm的范圍內。如今,一些簡單時尚的低矮沙發(fā),倍受年輕人的青睞。
然而,沙發(fā)的高度和寬度跟健康有著密切關系。如果沙發(fā)座的前寬小于標準,沙發(fā)的空間就會變得狹窄;座面的深度過深,小腿無法自然下垂,腿肚容易受壓迫;過淺,又會讓人有種坐不住的感覺;座面太高,就像坐在高椅子上,很不舒服,如果太低,人站起來時就會感覺更費勁一些。
3.床
440mm是健康高度(通過被褥面距地面高度來測算)。很多人都喜歡像榻榻米一樣的矮床,覺得這樣的床簡單方便。也有一些人常常把床下當成儲物間,用小柜子把床墊得很高。其實,床沿離地面過高或過低,都會使腿不能正常著地,時間長了,腿部神經(jīng)就會受到擠壓。
4.桌椅
桌椅的高度差在280mm300mm之間;寫字臺下面的高度不小于580mm,寬度不于520mm。桌子太矮或者椅子太高都會影響人的脊椎和腰椎,尤其不利于孩子的視力和生長發(fā)育。寫字臺下面的空間如果不達標,腿就不能自由活動。
另外,由于每個家庭中電視型號大小不一樣,在電視柜的選擇上,要結合電視機和沙發(fā)的高度來計算。如果人們的視線正好落在電視屏幕中心,就說明電視柜的高度適宜。
判斷家具尺寸是否適合,最好的方法是親自嘗試。如果在電腦桌前工作一會就感覺腰酸背痛,睡眠時間充足卻感覺不到輕松,很有可能是您的家具尺寸出了問題。因此,挑選家具時,一定要多試、多問,也可以根據(jù)個人情況,找廠家直接定做。
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每日必須自食物中獲取。它們都是以本體形式或可被機體利用的前體形式存在于天然的食物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不良生活習慣都會讓你體內的維生素悄悄的流失。
香煙“吸”走維生素C
煙霧中的焦油等有害成分會大量耗損維生素C。如果是被動吸煙,維生素C的損耗量更大。所以有抽煙習慣或是二手煙被動吸入者平時應多吃西紅柿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
電腦“偷”走維生素A
連續(xù)對著電腦工作3小時以上,視神經(jīng)細胞就會缺乏維生素A,因為它與視網(wǎng)膜感光直接相關。所以,電腦一族應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卜、南瓜及多種奶制品。
酒精“吃”掉維生素B
酒精要在體內正常代謝,必須有足量的維生素B參與,因此長期大量飲酒會造成體內維生素B供應不足。每天喝一杯以上的雞尾酒,享受飄飄欲仙的代價就是加速體內維生素B的消耗。每日應酬太多,飲酒過量的人應該注意補充B族維生素。
其它還有大運動量“流”失多種維生素,高、低溫環(huán)境中“耗”掉多種維生素,吃藥也會干擾維生素的吸收,所以在日常生活的飲食保健中應該多吃含有維生素的食物,以補充日常生活中的維生素流失。
食源性疾病也已成為我國頭號食品安全問題。然而,導致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應該怎么預防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細菌的藏身之所:
1、大腸桿菌
未燒熟的牛肉、果汁、生牛奶及被污染的飲用水等可能含大腸桿菌。感染這種細菌會導致嚴重腹瀉、腹痛、嘔吐,持續(xù)時間5-10天。
預防:肉食一定要燒透,水果蔬菜在食用或烹飪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凈,避免喝未經(jīng)高溫消毒的牛奶。
2、副溶血弧菌
生海鮮中通常存在副溶血弧菌。吃生海鮮或未煮透的貝類海鮮24小時左右出現(xiàn)拉稀、胃痙攣、惡心、嘔吐、發(fā)燒和發(fā)冷等癥狀。一般病情會持續(xù)3天。
預防:不能生吃海鮮,徹底煮透后才可放心食用。
3、李斯特桿菌
李斯特桿菌常見于土壤和水中,在生食和未消毒牛奶中也有發(fā)現(xiàn)。與其他病菌不同,李斯特桿菌在一般冰箱的低溫下仍可生長。感染癥狀包括:發(fā)燒、打冷顫、頭痛、胃部不適和嘔吐等。
預防:冰箱殘留污漬應及時清除,特別是生肉、熱狗和午餐肉等產(chǎn)生的血水和污漬等。未開封午餐肉放置冰箱別超過兩周,熟食店購買的肉食,放置冰箱中不超過5天。
4、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常見于生禽肉食、蛋類、牛肉、未清洗的水果和蔬菜中。感染沙門氏菌會導致發(fā)燒、腹瀉、胃痙攣等癥狀,持續(xù)時間4-7天。
預防:不吃生的或未煮透的雞蛋,生肉應與蔬菜、熟肉分開存放。
5、空腸彎曲菌
雞肉和牛肉中常會有空腸彎曲菌。大多數(shù)人一旦感染該菌則會在2-5天出現(xiàn)腹瀉、痙攣和發(fā)燒,并可能伴有惡心嘔吐。病情持續(xù)大約一周。
預防:除了肉要徹底加熱之外,處理生冷的雞或牛肉后一定要洗手,臺面及廚房用具應及時清洗干凈。
6、弓形蟲
被污染的水、未煮熟的肉食都可能含弓形蟲。通常感染弓形蟲沒有癥狀,但是有些人會出現(xiàn)頭痛、身體酸痛和發(fā)燒等流感癥狀。弓形蟲嚴重時還會傷害孕婦及免疫系統(tǒng)低下人群的大腦、眼睛等器官。
預防:處理食物時一定要徹底洗手,避免飲用不潔水。
7、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常見于污染的食物和飲水中,人與人之間也會交叉?zhèn)魅?。感染癥狀包括:惡心、胃痙攣、嘔吐、腹瀉、頭痛、發(fā)燒,癥狀通常會持續(xù)好幾天。
預防:使用肥皂反復洗手,廚房臺面應該徹底消毒。
食物中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不利于人體健康的物品而導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通常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fā)生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由于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攝食含有毒素的動植物如毒蕈,河豚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變質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傳染源,不潔手、餐具和帶菌蒼蠅是主要傳播途徑。
食物中毒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們攝入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細菌污染。據(jù)我國近五年食物中毒統(tǒng)計資料表明,細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總數(shù)的50%左右,而動物性食品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類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變質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魚、奶、剩飯等。
并不是人吃了細菌污染的食物就馬上會發(fā)生食物中毒,細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達到可致病的數(shù)量或繁殖產(chǎn)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這種食物才會發(fā)生食物中毒。因此,發(fā)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貯存方式不當或在較高溫度下存放較長時間。食品中的水分及營養(yǎng)條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徹底加熱,殺死病原菌的話,也不會發(fā)生食物中毒。那么,最后一個重要原因為食前未充分加熱,未充分煮熟。
2、真菌毒素中毒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長繁殖產(chǎn)生有毒的代謝產(chǎn)物,人和動物食人這種毒性物質發(fā)生的中毒,稱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發(fā)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長繁殖及產(chǎn)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季節(jié)性和地區(qū)性。
3、動物性食物中毒食入動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為動物性食物中毒。動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兩種;①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動物或動物的某一部分當做食品,誤食引起中毒反應;在一定條件下產(chǎn)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動物性食品,如食用鮐魚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我國發(fā)生的動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魚中毒,其次是魚膽中毒。
4、植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有3種。①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當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②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將未能破壞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當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③在一定條件下,不當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鮮黃花菜、發(fā)芽馬鈴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燒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誤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種子,或烹調加工方法不當,沒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質去掉而引起。最常見的植物性食物中毒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馬鈴薯、曼陀羅、銀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數(shù)沒有特效療法,對一些能引起死亡的嚴重中毒,盡早排除毒物對中毒者的預后非常重要。
5、化學性食物中毒主要包括:①誤食被有毒害的化學物質污染的食品;②因添加非食品級的或偽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營養(yǎng)強化劑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而導致的食物中毒;③因貯藏等原因,造成營養(yǎng)素發(fā)生化學變化的食品,如油脂酸敗造成中毒。食入化學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為化學性食物中毒?;瘜W性食物中毒發(fā)病特點是:發(fā)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一般進食后不久發(fā)病,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xiàn)。剩余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測出有關化學毒物。在處理化學性食物中毒時應突出一個快字!及時處理不但對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時對控制事態(tài)發(fā)展,特別是群體中毒和一時尚未明化學毒物時更為重要
常見娛樂性噪聲:Mp3、隨身聽、手機、KTV、蹦迪
國外研究表明,人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不經(jīng)意間因娛樂性噪聲引起的青少年的聽力損傷呈逐年上升趨勢,每年全世界新增噪聲導致聽力損傷的青少年高達500萬。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也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耳鳴、聽力損傷前來醫(yī)院就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惕。
聽力下降對青少年最大的傷害是影響語言發(fā)育,其次是造成智力發(fā)育遲緩,使他們難以融入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除了導致聽覺系統(tǒng)損傷外,過高的立體聲響會和噪音一樣引起心血管、神經(jīng)、消化和內分泌系統(tǒng)的功能紊亂,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胃液分泌減少、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等。
Mp3最高音量接近飛機起飛時的噪音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隨時隨地打開Mp3播放器,塞上耳機、放大音量,旁若無人的欣賞音樂,但大家娛樂享受的同時,聽力也正在被悄悄地損害著。全球著名的音樂播放器制造商i-pod(蘋果)公司已遭到消費者起訴,理由是使用ipod損傷了消費者的聽力。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戴耳機、聽Mp3容易導致聽力損傷的機理:Mp3配置的耳塞式耳機與外耳道貼得很緊,聲音進入外耳道后沒有緩沖的余地,聲音信號較前提高6-9分貝。強大的聲壓集中地傳遞到很薄的鼓膜上,引起聽覺器官異常興奮;感受聲音傳導的毛細胞長期在80-90分貝的刺激下,會發(fā)生萎縮或減少,使聽力減退。
短時、低強度的噪音將導致暫時性的聽覺喪失,并伴有暫時性閾移,這種損傷在脫離噪聲環(huán)境后一定時間可以恢復。但是長期處于噪聲環(huán)境中,導致毛細胞發(fā)生損害及退行性變,內耳供血減少,發(fā)生不可逆的聽力下降,即永久性閾移。Mp3音量越大,所聽時間越長受損的毛細胞就越多。
有報道指出,高于90分貝的任何聲音,如果接觸時間過長的話,即可引起某種程度的聽力喪失。而Mp3播放的聲音大多超過100分貝,甚至可以高達120分貝,這個音量幾乎等同于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的噪音。
長時間用手機可致不可逆的聽力下降
現(xiàn)代人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但不同于普通的電離輻射,手機發(fā)射的電磁波波長為900MHz-1800MHz,雖然尚沒有達到損傷DNA的程度,但此種微波可以輻射深度達顱內4-6cm,刺激水分子和細胞發(fā)生運動,導致相應組織溫度上升0.1℃,引發(fā)如頭痛、腦血供障礙、面部皮膚燒灼感以及耳部及耳周皮膚燒灼感等熱反應,而且可以引起諸如睡眠方式的改變、血壓升高、認知功能障礙等非熱反應。
盡管并非所有專家都認同長期使用手機導致腦瘤等發(fā)生率升高,但由手機發(fā)射的電磁波引發(fā)的潛在致癌作用已經(jīng)引起眾多專家的關注。此外,研究表明,長時間使用手機可發(fā)生類似于過度噪聲刺激對聽力的損傷,導致不可逆的聽力下降。
“迪斯科重聽”屬急性音響性外傷
很多年輕人沉迷KTV、酒吧、迪廳,整夜暴露于震撼的音響轟鳴之中。迪斯科音樂和搖滾音樂造成的噪聲可達120分貝以上,可以導致出現(xiàn)耳鳴、耳聾、耳悶等癥狀,并出現(xiàn)重聽,臨床上稱為“迪斯科重聽”,屬于急性音響性外傷范圍。
過度的噪聲刺激將導致耳蝸外毛細胞和內毛細胞的損傷或丟失,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的聽覺閾值移動。噪聲刺激還能使外周聽覺神經(jīng)纖維突觸間的聯(lián)系發(fā)生改變,并引發(fā)中樞聽覺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發(fā)生改變。之外,音量的急劇變化可以導致聽覺器官的急性聲損傷,出現(xiàn)內耳組織毛細胞損傷、蓋膜移位等。動物試驗已經(jīng)證明,一定強度的沖擊波負壓確能使中耳和內耳發(fā)生機械性創(chuàng)傷,并伴有明顯的聽功能損害。
都說家是心靈的港灣,也許你并不知道65%的感冒和一半以上的飲食疾病都是在家里面得的。因此,在家里面,有些日常習慣就有可能會使你在悄無聲息中患病。
1.使用海綿
家里面最臟的地方就是廚房了,因為在那里,每天都有可能會在菜板上切各種各樣的生肉,然后把污水倒進水池中,生肉攜帶有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還有其他一些病毒和細菌。許多人習慣在餐后用海綿去擦拭菜板或者餐桌,浸濕的海綿會攜帶大量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因此,用海綿擦拭的次數(shù)和地方越多,微生物傳播得就越多。
處理:
用海綿時,要充分浸泡、漂洗,沖洗干凈。用過之后,洗干凈風干。另外,每周在微波爐中對海綿進行消毒殺菌一到兩分鐘(切記:在微波爐中消毒時,一定把海綿弄濕,可以把海綿放在裝水的小碟子里)。2.長時間開窗
當天氣比較晴朗時,我們會喜歡打開窗戶,呼吸清新的空氣。于是有人喜歡長時間開著窗戶,這可能是一個不利于健康的舉動,季節(jié)性變態(tài)反應原和許多城市空氣的質量都很令人擔憂。
處理:
一般每天開窗30分鐘就足夠了。開窗時間以上午9:00~11:00或下午2:00~4:00為佳。因為這兩個時段內,氣溫已經(jīng)升高,沉積在大氣底層的有害氣體已經(jīng)散去,開窗換氣效果較好。3.睡覺使用枕頭和床墊
每個人平均每小時會有150萬個細胞脫落,即使什么也不做,每天也會出大約250毫升的汗。脫落的細胞在枕頭和床墊上堆積,容易導致螨蟲滋生。
平時可能你不會感覺到,不過的確床墊每十年重量就會增加一倍,主要是由于頭發(fā)、汗液、動物毛屑、霉菌、芽孢、細菌、化學物質、灰塵、螨蟲等導致的重量增加。五年后,枕頭重量的10%都是塵螨,當你睡覺的時候就會吸入到肺里。
乘電梯、地鐵時打電話的習慣最好改改了。據(jù)韓國《中央日報》報道,韓國環(huán)境部國立環(huán)境科學院近日調查顯示,在電梯或地鐵內撥打手機,受到的電磁輻射比平時高出許多倍。
調查人員選取了韓國市場上銷售的7款手機,測試其在不同使用環(huán)境中的電磁輻射強度,結果顯示,在快速行駛的地鐵內打手機,平均會產(chǎn)生0.1—1.06V/m(伏特/米,電磁輻射強度單位)的輻射,與停止狀態(tài)相比高出了6倍。在電梯等封閉空間內打手機,電磁輻射強度會上升到0.15—5.01V/m,平均比在電梯外的寬闊位置約高15倍,并且當電話顯示“正在連接中”時輻射最強。韓國專家分析稱,在迅速移動時,手機會不斷搜索信號,此時打電話電磁輻射會增加。同理,在電梯等窄小、封閉的空間內,手機信號覆蓋較差,撥打手機也會造成輻射增加。專家建議,即使手機的電磁輻射低于有關標準,也不要掉以輕心,除非遇到緊急情況,盡量不要在乘坐地鐵、電梯時接打手機;若要降低暴露在電磁輻射下的危險,就要盡量縮短打電話的時間;信號不好導致聽不清時,也不要將手機緊貼耳朵。
腿上爬上了“蚯蚓”,恐怖嗎?要知道,有一種“蚯蚓”深藏在皮膚下,就是趁你不注意的時候慢慢現(xiàn)身,剛開始的時候不痛也不癢,往往易被人忽略和不重視,可是如果你不管它,漸漸地腿部會有酸脹感,并出現(xiàn)了皮膚的色素沉著,肢體出現(xiàn)了異樣的感覺,麻木、瘙癢,一旦瘙癢抓錯后,就會形成潰瘍和壞疽,甚至大出血。這種“蚯蚓”在醫(yī)學上稱之為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血管病變。
蕭山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朱江提醒大家,久站、久坐、長時間負重的人,如廚師、妊娠和餐廳服務員等,皆是高危人群。
這種“蚯蚓”不可忽視
下肢靜脈曲張早期最常見的表現(xiàn)就是皮膚下的靜脈曲張,看上去就像一條一條彎彎曲曲的蚯蚓在爬。它的發(fā)病率較高,朱主任說,該院心臟血管外科開展的下肢靜脈手術,平均每月都達60—70例,以40~50歲的中年人最為多見。下肢靜脈曲張發(fā)病早期既不痛也不癢,只是曲張血管的隱約可見,因此大多數(shù)的病人并沒有把它當一回事。下肢靜脈曲張后期,皮膚瘙癢抓破后會出現(xiàn)經(jīng)久不愈的潰瘍,有的甚至潰爛到骨頭都看得見。
朱醫(yī)生告訴筆者,許多患者一開始都是能忍則忍,或是隨意涂點藥膏,直到潰瘍、出血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才到醫(yī)院就診。下肢靜脈曲張潰爛后需手術切除潰瘍,進行植皮,覆蓋創(chuàng)面,并且需要結扎和切斷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待創(chuàng)面愈合后,才可進行正規(guī)的手術治療,大大延長了治療時間。病情嚴重者,還容易引起靜脈血栓,危及生命。
下肢靜脈曲張,如何預防
朱醫(yī)生說,下肢靜脈曲張是可以預防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避免長時間的站、坐、蹲及負重,忌翹二郎腿;還要保持體重不能超重,因過重會使腿部靜脈負擔加重影響靜脈回流;不可使用超過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水長時間泡腳,養(yǎng)成一日數(shù)次躺下將腿抬高高過心臟的姿勢,如此可促進腿部的靜脈循環(huán)。
此外,穿醫(yī)用彈力襪能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既有醫(yī)治的效果,也有預防的結果。但是,醫(yī)用的彈力襪有長有短,壓力也有大有小,最好是在醫(yī)生的指點下購買,并在醫(yī)生和護士的指導下應用。
最后,朱主任還提醒市民,要戒煙、戒酒,忌辛辣、刺激飲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都是防止下肢靜脈曲張術后復發(fā)的關鍵因素。
與兒女合居:老人記憶消退難察覺
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病原理目前醫(yī)學界還沒有明確的說法,而在我國,導致老年癡呆癥發(fā)生的卻有不少是社會因素。
例如,我國老人和兒女合居的多,記憶力慢慢減退,家屬卻沒察覺。在國外,獨立生活的老人占多數(shù),所以相對容易發(fā)現(xiàn)中老年人記憶減退的早期癥狀,比如忘了交付水電煤氣的費用等。
如今,三代之間的關系仍然非常密切,老人很少單獨生活,當老人產(chǎn)生一些征兆時,由于發(fā)展是漸進性的,每天在一起的家人難于察覺。
多數(shù)老人:不知記憶消退能延緩
認知上的不足也是導致記憶健康被人們忽視的一個原因。有許多家人認為自己的父母年紀大了,自然而然愛忘事,甚至有些糊涂,認為這是很正常的老化現(xiàn)象,不是疾病,根本用不著治療。
很多老人和家人不知道記憶力減退完全是可以延緩,一味任其發(fā)展,結果讓治療時機錯失。事實上,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發(fā)展到后來如不及時診治的話,很可能向著老年記憶障礙和癡呆癥發(fā)展。
老年人應重視記憶體檢
記憶有沒有減退、消退多少只有自己是最清楚的。因此,普通大眾,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人可以通過做一些自測題來檢驗自己的記憶健康狀態(tài)。
如果老年人通過自我檢測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記憶消退現(xiàn)象比較嚴重,或者已經(jīng)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了,那么很有可能已經(jīng)患上了老年記憶障礙和癡呆癥了。
倘若有以下癥狀,就應盡快到醫(yī)院作相關檢查:記憶喪失;不能完成熟悉的任務;語言障礙;對時間、地點搞不清;判斷力下降;抽象思維能力障礙;常把東西放錯地方;行為及情緒改變;性格改變;缺乏主動性等。很遺憾的是,當今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體檢,但卻未將記憶力檢查納入老年人常規(guī)體檢項目中。
此外,對由記憶消退引發(fā)的老年記憶障礙和癡呆癥,目前醫(yī)學界仍沒有一套很好的療法,以及相關用藥標準來進行全面有效的治療,醫(yī)學界現(xiàn)在可以做的是控制該病病情,通過減緩記憶力減退速度來提高老人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因此,一旦被醫(yī)生確診為老年記憶力障礙和癡呆癥,一定要按醫(yī)生的指示堅持服藥,并且做定期的回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