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養(yǎng)生療法
2020-12-23刮痧是指用邊緣鈍滑的銅錢或瓷匙等器具,在體表的某些部位反復刮動,使皮下出現(xiàn)紅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傳統(tǒng)方法,具有開泄腠理、祛邪外出、調理氣血之功效。
1、物品準備
治療盤、銅錢或瓷匙、滑潤油(香油、花生油、石蠟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擺好體位,一般刮背時取俯臥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時取仰臥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銅錢或瓷匙蘸取滑潤油,在背部沿脊柱兩側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膚出現(xiàn)紅紫斑紋,再自大杼穴開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從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間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兩側各出現(xiàn)6~8條弧形斑紋。上腹部可從中脘、梁門穴進行上下刮動。頸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窩、腘窩處亦可行刮痧治療。
(3)刮痧畢,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換汗?jié)褚卵潱w補臥床休息。
3、護理
(1)行刮痧治療前,應向病人解釋,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邊緣必須光滑、圓鈍
更多>>刮痧療法治療白癜風,是以經絡學說為主要理論依據。通過刮痧治療,達到疏經通絡、活血祛瘀、行氣補氧的作用。使白斑病灶得到營養(yǎng)和氧氣的補充,從而恢復人體自身的愈病能力。
刮痧療法除對白癜風局部病灶有直接治療作用外,還可通過經絡的作用,達到治療白癜風的目的。因肺為腎之母,主皮毛和白色;腎為膀胱相表里,所以刮痧治療時,取肺俞、大腸俞、腎俞、膀胱俞,以及肺經的俠白穴;腎經的復溜穴;大腸經的上廉、下廉穴;膀胱經的合陽穴。
一、適應證
刮痧療法適宜治療ⅳ度瓷白色的白癜風。色度ⅳ度白癜風,一般病程長久,白斑皮膚增厚,梅花針較難叩打到治療深度,更難叩打到輕輕出血程度,外涂藥也較難滲透。用刮痧治療,可改善白斑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可使白斑處增厚的皮膚999皮膚網變薄或變柔軟,黑色素也可獲得再生。
二、刮痧藥液的配制
刮痧時需用滑而不膩的刮痧液,其目的是,保護皮膚、滲透藥液等。治療白癜風所用的刮痧液一般常用活血化瘀 更多>>
中國刮痧健康法是在傳統(tǒng)刮痧療法的基礎上的繼承發(fā)展,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刮痧工具外部構造、表面光潔度等方面更加適合人體各部位刮痧的需要,而且以水牛角為材料的刮痧板更加體現(xiàn)了綠色生態(tài)自然之法的特點,而且亦避免了金屬類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傷皮膚、產生靜電等不良反應,亦避免了瓷器類、生物類器械易碎、不易攜帶等因素,還避免了現(xiàn)代化學用品如塑料制品給人體皮膚可能造成的危害。
中國刮痧健康法不僅在刮痧工具上選擇更為合理,而且更在刮痧手法上結合按摩、點穴、杵針等手法,使刮痧成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點穴療法,不用針刺入肉的類杵針樣的針灸療法,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療法。
由于以上特點,中國刮痧健康法的治療范圍得到的擴大,已能治療內科、婦科、男科、兒科、外科、皮膚 科、傷科、眼科等十一大類400種病癥。在理論方面,中國刮痧健康法以中醫(yī)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指導,比傳統(tǒng)刮痧療法的經驗方法有系統(tǒng)地提高。
刮痧療法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
更多>>刮痧 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所揭示的中西文化差異令不少人沉思不已,那么,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知道什么是刮痧嗎?
刮痧原理
是根據中醫(y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
人體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頸椎上下左右四處,喉骨兩旁,兩臂彎,兩腿彎,脊椎兩旁,前胸肋骨間,后背肋骨間,兩足內外踝后的足跟肌腱處,左右肋下肝脾區(qū),以及兩肩胛崗上和崗下等處。背部刮痧取俯臥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會出現(xiàn)青紫色出血點。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工具很多,過去民間有用光滑的銅錢、銅勺柄、瓷湯匙等,這些工具,使用既不衛(wèi)生,也不便于消毒,現(xiàn)多用有由水牛角制成的專門的刮痧板,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醫(yī)藥商店有售。
刮痧的適應癥
感冒、發(fā)燒、中暑、頭
更多>>肥胖以形體肥胖,肌肉松弛,嗜睡倦怠,動則氣短為特點。
人的體重增加,與諸多因素有關,其中脂肪組織的堆積過多是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組織或體腔中水分過分潴留,以及肌肉發(fā)達等,也可使體重增加。一般來說,超過標準體重的10%,稱為超重,而超過20%,就屬于肥胖了。肥胖又根據超過標準體重的程度而分為輕度肥胖(超重20%)、中度肥胖(超重30%)和重度肥胖(超過50%)。
一、刮痧治療
(一)癥狀
本病主要為形體肥胖,嗜睡倦怠,動則氣短或乳房肥大,腰酸腿軟,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陽痿、早泄,舌淡而胖。
(二)治法
(1)選穴膻中,中脘上下部位、臍周、天樞、關元、腎俞、三陰交、豐隆、足三里。(見圖9-3-l、圖9-3-2、圖9-3-3、圖9-2-1)
(2)定位膻中: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中脘:仰
更多>>一 刮痧療法
刮痧是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之一,是結合中醫(yī)經絡學說的原理,通過刮試皮膚,達到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扶正祛邪,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為目的一種物理性外治法。它具有療效顯著,治療安全的特點。 二 刮痧的機理 1.刮試刺激皮膚穴位、經絡,可激發(fā)經絡之氣,通過經絡傳導,調整臟腑的功能,平衡機體陰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2.藥物介質的作用,可通過皮膚穴位吸收,滲透進入人體血液循環(huán),發(fā)揮較好的藥理作用。 三 刮痧的操作 手持刮痧板利用腕力、臂力、柔和用力,刮痧板邊緣與皮膚呈45度夾角為宜,刮時出現(xiàn)痧點、紫斑即可。 四 刮痧的注意事項 1.刮痧用具必須常規(guī)消毒。 2.刮痧3小時之內不易洗澡。 3.刮痧過程中若出現(xiàn)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心悸、心慌、四肢發(fā)冷、神昏坐等癥狀為暈刮,應停止刮痧,讓患者平臥,飲溫開水,嚴重者可點刺百會、人中、內關、足三里穴為。 五 刮痧禁忌癥 1.皮膚過敏、外 更多>>刮痧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獲得緩解。通過長期的發(fā)展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針刺術、刮痧法的萌芽階段,刮痧療法可以說是砭石療法的延續(xù)、發(fā)展或另一種存在形式。
隨歷史之發(fā)展,刮痧未能像針灸等療法一樣得以系統(tǒng)發(fā)展,而是流于民間。
清代《痧脹玉衡》王庭《序》中所說:先是鄉(xiāng)人用糞穢感痧,例制用錢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為婦人,為名醫(yī)所不及。
刮痧最初適應證僅為痧證,痧證的記載較早見于宋代王榮《指述方瘴瘧論》稱之為挑草子。元代醫(yī)學家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對痧證的描述:((/乙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攪腸沙。
在明代醫(yī)書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說法,但將沙字變?yōu)榱损?。如明代張鳳逵在《傷暑全書》中載有絞腸痧一癥。清(康熙年間)郭右陶《痧脹玉衡》使痧病的證治始備,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脹玉衡痧原論》中指出;癥先吐瀉而心腹絞痛
更多>>刮痧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確切的發(fā)明年代及發(fā)明人,難以考證。較早記載這一療法的,是元代醫(y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醫(yī)得效方》。痧字從沙衍變而來。最早沙是指一種病證。刮痧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愈痧證的目的。因很多病癥刮拭過的皮膚表面會出現(xiàn)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類似沙樣的斑點,人們逐漸將這種療法稱為刮痧療法。 《痧脹玉衡》記載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癥,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之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之痧,用食鹽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頭額和胸脅出現(xiàn)小出血點或小充血點,用紙捻或大個的燈草蘸上少量香油點燃, 然后用火頭直接粹到痧點上,火頭爆出一聲響即熄滅, 再點燃去粹燒其他痧點。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擰、拿捏、提
更多>>斑禿是一種以頭部毛發(fā)突然發(fā)生局限性斑狀禿落,局部皮膚正常的皮膚病。
本病以頭皮突然出現(xiàn)圓形、橢圓形脫發(fā)為特征,邊界清楚,脫發(fā)區(qū)為一個或多個,病區(qū)皮膚光滑而柔軟。脫發(fā)區(qū)邊緣的毛發(fā)比較牢固,不易拔出,說明病情已基本穩(wěn)定,周圍發(fā)根松動,用手抓一抓掉下幾根,說明病情還會有所發(fā)展,禿塊可逐漸增大,數目也逐漸增多。多數患者在發(fā)生斑禿前是沒有預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脫發(fā)前頭皮局部有異常的感覺,如灼熱、刺痛、壓迫感、麻木感、蟻走感、瘙癢感。本病臨床分為風盛血燥、氣滯血瘀、氣血虧虛3型。
一、風盛血燥
(一)癥狀
臨床特點為局部脫發(fā)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等,邊界明顯,局部皮膚平滑、柔軟,伴頭暈口干。
(二)治法
(1)選穴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脾俞、肝俞、膽俞、腎俞、外關、血海、合谷。
(2)定位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更多>>
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心失所養(yǎng)、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癥。本病多呈陣發(fā)性,也有呈持續(xù)性者,可伴胸悶胸痛,氣短喘息,或頭暈失眠等癥,古籍中據臨床表現(xiàn)及病因病機不同而分別命名為驚悸、怔忡。本病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心神經官能癥及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等引起的心律或心率失常。
心悸的基本證候特點是發(fā)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劇烈,不能自主,或一過性、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時間較長,或一日數次發(fā)作,或數日一次發(fā)作。常兼見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喘促,甚至不能平臥,以至出現(xiàn)暈厥。其脈象表現(xiàn)或數或遲,或乍疏乍數,并以結脈、代脈、促脈、澀脈為常見。臨床一般分為心氣虛弱、膽怯易驚及心脾兩臟虛損2型。
一、心氣虛弱,膽怯易驚
(一)癥狀
除主癥外,可兼見氣短自汗,神倦乏力,苔薄白,脈細弦。
(二)治法
更多>>